仙游文庙

25°21′49″N 118°41′38″E / 25.36361°N 118.69389°E / 25.36361; 118.69389

仙游文庙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
地址仙游县
分类古建筑
时代明清
编号第七批
认定时间2013年3月

仙游文庙,位于中国福建省莆田市仙游县鲤城街道师范路1号,是一座文庙建筑。该文庙始建于唐朝北宋时期迁于现址,此后历朝历代均有重修,现存建筑多为明清时期所建。该文庙占地面积约为7600平方米,主要建筑包括大成殿明伦堂等。2013年,仙游文庙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历史

仙游文庙最早建于唐朝开元年间,其位置位于清源县[a]城西侧。北宋咸平五年(1002年)时,仙游文庙搬迁至今址,并建有大成殿、明伦堂及其东西两侧的日新亭和中鹄亭,此时明伦堂位于大成殿北侧。北宋宣和七年(1125年),儒学一度被废,仙游文庙被挪用做地方军器制造所。南宋绍兴九年(1139年),仙游文庙得以重建,并先后于乾道年间和淳熙年间得到重修。嘉定年间,仙游文庙修建了大成门和乡贤祠[1]元代时,仙游文庙一度遭到山贼毁坏,至正二十年(1360年)时重建大成殿,并重新塑造了孔子四配十哲的塑像。明代洪武元年(1368年),大殿东西两侧改为日新亭和时习亭。清朝顺治十二年(1655年),文庙在大风中遭受严重损毁,后得以重修。文庙在战乱中被毁后重建。康熙十七年(1678年),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文庙再次遭受大风损毁,并得到重建,是为现存主要建筑结构。明伦堂也在这次改建中被迁至大成殿东侧[2]中华民国时期,仙游文庙先后被挪用做当地中小学校舍、政干所所址等[1]。1980年,仙游文庙被列为仙游县文物保护单位[2]。1985年,福建省文化厅拨款重修仙游文庙。1996年,仙游文庙被列为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1]。2006年起,仙游文庙开始全面重修,2006年底,文庙基本完成周边建筑拆除、平整土地等前期工作。仙游县当地几位老人为此筹款近400万元人民币。相关维修工作于2009年正式完工[3][4]。2013年,该文庙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

结构

仙游文庙整体坐北朝南,占地面积约7600平方米。中轴线上自南向北依次为绰楔门、泮池和泮桥、戟门、甬道和月台、大成殿、砖埕、崇圣祠。绰楔门又称大成门,为仙游文庙正门,其上有时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部长陈至立题写的门额,门前的柱子均有白石雕龙。门内两侧均有清代砖雕,分别为“祥麟威凤”和“神龙灵龟”图案。绰楔门北侧为泮池呈半月形,其上的泮桥为南北走向的平梁式石桥,配有石扶拦。泮池北侧为戟门,顶部为悬山顶抬梁穿斗结构,面阔三间,进深两间。戟门西侧为乡贤祠,东侧为名宦祠,均为面阔三间、进深三间的穿斗式结构建筑。戟门北侧为甬道和月台,其东西两侧分别为东西庑。[2][6]

甬道和月台北侧为大成殿,是为仙游文庙的主体建筑。该殿顶部为重檐歇山顶,抬梁穿斗结构。整座大殿面阔五间,进深四间,东西长约17米,南北长约16米。屋顶上有燕尾脊,脊上装饰有五爪圆雕龙,正面重檐正中悬挂大成殿竖匾。殿门外各有两对青石龙柱,每根柱子高4.5米,直径0.6米。大殿内部中心为八方形重拱藻井。大殿由内而外一次悬挂有清代皇帝御书匾额的复制品,分别为清文宗题写的“德齐寿载”、清仁宗题写的“斯文在兹”、清高宗题写的“与天地参”、清圣祖题写的“万世师表”和清世祖题写的“生民未有”。崇圣祠位于大成殿北侧,悬山顶穿斗式结构建筑,面阔三间,进深两间,其东西两侧各有一座配殿,祠前西侧为文昌阁,祠后侧为藏书阁。此外,在大成殿东侧建有明伦堂,是悬山顶穿斗式结构建筑,面阔五间,进深三间,与堂前露台、东西两侧回廊、南侧的仪门和仪门前的墨池组成了一个独立的建筑群。[2][6]

图片库

 
 
 
 
 

注释

  1. ^ 此为唐代县别,即后来的仙游县。[1]

参考

  1. ^ 1.0 1.1 1.2 1.3 陈金燕. 仙游文庙源流考溯. 湄洲日报. 2012-06: B4. 
  2. ^ 2.0 2.1 2.2 2.3 茅玉香. 仙游文庙建筑群的特色与价值. 福建文博. 2016-02: 55–59. 
  3. ^ 筹资近四百万 仙游将修缮文庙. 海峡都市报. 2008-12-17 [2015-01-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12-19) (中文(中国大陆)). 
  4. ^ 仙游7老人筹巨款修缮文庙. 福建日报. 2008-08-20 [2015-01-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2-02) (中文(中国大陆)). 
  5. ^ 吴伟峰. 新增4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湄洲日报. 2013-05-07: A1. 
  6. ^ 6.0 6.1 陈新艳. 仙游文庙的龙纹雕刻装饰艺术特色. 莆田学院学报. 2015-03: 78–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