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脩义
元脩义(5世纪—525年),名寿安,字修义[1],河南郡洛阳县(今河南省洛阳市东)人,追尊魏景穆帝拓跋晃之孙,使持节、侍中、征西大将军、领护西戎校尉、仪同三司、凉州镇都大将、汝阴灵王拓跋天赐第五子,北魏宗室、官员,封始平县公[2]。
元脩义 | |||||||
---|---|---|---|---|---|---|---|
始平县公 | |||||||
前任:无 继任:元孝矩 | |||||||
国家 | 北魏 | ||||||
时代 | 南北朝 | ||||||
族裔 | 鲜卑 | ||||||
出生 | 不详 | ||||||
逝世 | 孝昌元年(525年) 秦州汧城 | ||||||
谥号 | 文公 | ||||||
墓葬 | 瀍水之东(今洛阳城东北马坡村东北) | ||||||
| |||||||
生平
元修义阅读书籍,很有文采,为魏孝文帝元宏所赏识。虚龄十七岁时,元修义以宗室的身份从通直散骑常侍为起家官,很快转任扬州刺史任城王元澄的开府司马,回朝出任司空府长史,补任散骑常侍,代理相州刺史,又出任持节、督齐州诸军事、左将军、齐州刺史[1]。元修义因为齐州刺史屡次死在任内,多次上疏一再推辞。皇帝诏令:“长短有天命,吉凶由人事,何必过于忧虑畏惧,违背保卫国家的寄托?避凶而趋吉,也经常有这种事,可准许另建馆舍屋宇。”于是齐州的治所迁移到东城。元修义施政宽容和顺爱惜百姓,在齐州四年不杀一人,百姓因此追思他。之后元修义转任使持节、都督秦州诸军事、右将军、秦州刺史[1]。魏孝明帝元诩初年,元修义上奏陈述庶人元禧、元愉等人,请求宽恕他们之前的罪过,恩赐葬在皇家陵园。灵太后诏令说:“收葬的恩赐,事情出于皇帝的旨意,刺史哪能超越权限干预陈述?”元修义之后在秦州与镇远将军赵叔隆齐心搜刮民财,收受了非常多的贿赂[3][4][5]。
之后朝廷加元修义平西将军,征召回朝担任太常卿。元修义又升任安南将军、都官尚书,转任殿中尚书,升任镇东将军、吏部尚书,军号转为卫大将军,加散骑常侍[1]。等到元修义在吏部掌管官吏的任免,专心受贿,授予官职的大小都有固定价钱。当时中散大夫高居得到旨意优先任用,正好上党郡有空缺的官职,高居于是请求。元修义私下已经许诺给别人,抑制高居不给他。高居大声议论没有礼节,元修义命令左右牵住他。高居对着众人大声呼喊有贼。人们问高居说:“白天在公堂上,怎么会有贼?”高居指着元修义说:“这个座位上的人,违反天子英明的诏示,财物多的得到官位,就好像在京城白日打劫,这不是大贼吗?”元修义脸色大变。高居边走边骂而出,之后还想要拦截皇帝的车辆论述元修义的罪状,左仆射萧宝夤开导高居,他才停止[6][7]。
正光五年(523年)五月,魏孝明帝在显阳殿引见丞相、尚书令、尚书仆射、侍中和黄门侍郎,询问说:“朕近来以北镇镇民作乱,派遣都督临淮王元彧去平乱。军队前往五原,前锋失利,两名将领战死,士兵挫败。而且武川镇背叛,再度沦陷于贼人。恐怕贼人阵势逐渐发展,将要逼近恒州和朔州。金陵又在该处,我时时刻刻担忧惶恐。各位应该陈述良策,以安慰朕心。”元修义说:“强大的贼寇横行,必须要讨伐。臣认为需要派遣重臣,镇守恒州和朔州,指挥军队,防守金陵。”最终魏孝明帝派遣李崇担任北讨大都督[8][9][10]。
正光五年(524年)六月,秦州和东秦州发生反叛。七月甲寅(524年8月20日),魏孝明帝诏令元修义出任使持节、开府、署理骠骑大将军、兼任尚书右仆射、代理秦州刺史,本官如故,又担任西道行台,前往关中指挥各路军队讨伐莫折念生[11][12]。元修义喜好饮酒,每次喝酒都要连着喝几天,于是患上中风,神志不清,虽然到了长安,竟然一点作用都没发挥。元志战败身亡后,反叛军向东到达黑水。九月,朝廷派遣尚书左仆射齐王萧宝夤出任西道行台、大都督,统帅各路将领讨伐莫折念生[13],以元修义出任使持节、散骑常侍。都督雍州诸军事、卫大将军、开府、雍州刺史。十一月,关中的蜀族贼寇张映龙、姜神达知道雍州城内空虚,谋划进攻雍州,元修义害怕,请求支援,一天一夜发出九通求援书。都督李叔仁迟疑不前,兼任侍中杨昱说:“长安是关中的基本,如今大军驻扎在泾州和豳州,与贼人相持,如果长安失守,大军自然瓦散,留在这里有何益处?”杨昱与李叔仁发兵攻击,斩杀姜神达和贼人四百多人,其余党羽四散逃走[14][15]。元修义又以本官再加开府仪同三司、秦州都督、兼任尚书左仆射、西道行台、代理秦州刺史。正光六年,北魏中央军向汧城进发时,元修义因为患病在军中去世,正光六年五月十一日(525年6月17日)尸身返回京城。魏孝明帝元诩和灵太后悲痛悼念,诏令追赠元修义使持节、侍中、司空公、都督冀瀛沧三州诸军事、兼领冀州刺史,谥号文公。孝昌二年岁次丙午十月丁卯朔十九日乙酉(526年11月9日)迁葬于瀍水之东[16][17]。
其他
神龟元年(518年)三月,于忠去世,有关部门上奏:“太常少卿元端议论,于忠刚强正直凶残暴戾,专断好杀人,根据谥法刚强忠正称‘武’,仗威妄为称‘丑’,应该谥为武丑公。太常卿元修义议论,于忠尽心侍奉皇上,铲除凶恶悖逆之人,依照谥法除去虚伪安定真诚称‘武’,日夜恭敬侍奉称‘敬’,谥武敬公。二卿的意见不同。”灵太后下令说:“可以依照正卿的议论。”[18][19]
家庭
祖父
父亲
兄弟姐妹
- 元逞,北魏齐州刺史
- 元思,北魏乐陵密王
- 元汎略,北魏平东将军、大宗正卿、光禄大夫、东燕县男
- 元固,北魏镇北将军、散骑常侍、金紫光禄大夫、太常卿
- 元兴,北魏宗正卿、侍中、开府仪同三司、安定二州刺史
- 元周安,北魏龙骧将军、通直散骑常侍、俊仪县男
夫人
子女
参考资料
- ^ 1.0 1.1 1.2 1.3 1.4 1.5 《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魏故使持节侍中司空公都督冀瀛沧三州诸军事领冀州刺史元公墓志铭”公讳寿安,字脩义,河南洛阳人也。景穆皇帝之孙,使持节侍中征西大将军领护西戎校”尉仪同三司凉州镇都大将汝阴灵王之第五子。赤文绿错之权舆,寿丘华渚之阀阅,岂生”商之可侔,何作周之云比。固巳镂诸金板玉牒,于兹可得而略焉。公含川岳之秀气,表珪璋”而挺出,岐嶷异于在褓,风飙茂于就傅。孝以事亲,因心自远,友于兄弟,不肃而成。弱而好学,”师佚功倍,雅善斯文,率由绮发。自是藉甚之声,遐迩属望;瑚琏之器,朝野归心。年十七,以宗”室起家,除散骑侍郎,在通直。优游文房,卓然无辈。俄转扬州任城王开府司马,还为司空府”长史,入补散骑常侍,出行相州事,仍除持节督齐州诸军事左将军齐州刺史,复授使持节”都督秦州诸军事右将军秦州刺史。东齐侈缪之风,西秦乱心之俗,公化等不言,政若户到,”有同一变,无敢三欺。以奏课第一,就加平西将军,征为太常卿。礼云乐云,于是乎缉。迁安南”将军都官尚书,又授殿中尚书,加抚军将军。龙作纳言,其任无爽。迁镇东将军吏部尚书,转”卫大将军,加散骑常侍,尚书如故。既任当流品,手持衡石,德𬨎必举,功细罔遗,泾渭殊流,兰”艾自别,小大咸得其宜,亲疏莫失其所。既而陇右虔刘,阻兵称乱。以公爱结民心,威足龛歊,”改授使持节开府假骠骑大将军兼尚书右仆射行秦州事,本官如故。为西道行台。即除使”特节散骑常侍都督雍州诸军事卫大将军开府雍州刺史。乱离之后,饥馑荐臻,外连寇仇,”内苞奸宄,图城谋\叛者,十室九焉。公自己被人,推诚\感物,设奇应变,化若有神。是使剽群恶”子,无所施其狡算;巨猾大盗,相率投其诚\款。俾六辅匪戎,三秦载底,公实有力焉。复以本官”加开府仪同三司秦州都督兼尚书左仆射西道行台行秦州事。公内定不战之谋\,外有必”胜之策,陈师鞠旅,指辰歼荡。军次汧城,弥留寝疾,薨于军所。于时大小抚膺,如失慈父,虽郑”女捐珠于子产,荆人罢市于钜平,无以过也。五月十一日薨还京师。二宫轸悼于上,百辟”奔走于下。有诏追赠使持节侍中司空公都督冀瀛沧三州诸军事领冀州刺史,谥曰”□公,礼也。越孝昌二年岁次丙午十月丁卯朔十九日乙酉迁窆于瀍水之东。乃作铭曰:”周公之胤,或邢或蒋,诜诜众多,金明玉朗。迺蕃迺牧,鹓鸿接响,君公犹子,高松直上。爰自貂”龀,克岐克嶷,始于成童,令仪令色。大度恢恢,小心翼翼,依仁履义,发愤忘食。学称致密,文为”组绣,不肃而成,如兰之臭。惟孝惟忠,因心则宄,盛德亹亹,日新为富。志立而仕,翻飞紫闼,天”禄峥嵘,文昌胶葛。无双出群,有声特达,令誉愔愔,清徽蔼蔼。注弼蕃幕,来佐台门,入华金綍,”出耀旌轩。左右献替,夙夜便繁,政成期月,化若不言。齐地丝紊,秦川桂蠹,西怨东悲,咸称来”暮。宗卿高视,礼闱独步,美等龙渊,号均武库。淆乱九流,滋章百姓,乃作铨衡,彝伦攸正。有隐”必扬,无幽不聘,魏之得人,于斯为盛。蠢尔荒戎,梗兹西服,民思俾又,帝曰方叔。投袂勤王,眷”言出宿,我后其来,行歌鼓腹。五陵六辅,世号难治,乱离斯瘼,饥馑荐之。匪亲匪德,谁克允釐,”爱民活国,钦兹在兹。惟帝念功,就加宠异,任同二陕,仪比三事。式副朝端,参和鼎味,秉文经”武,兼之为贵。神谋\奇策,独用衿抱,方厉熊罴,芟夷蔓草。如何良人,而不寿考,悲缠象魏,痛贯”苍昊。陈数送往,备物追终,笳铙转吹,羽盖翻风。冥冥此室,黯黯泉宫,敬刊幽石,式播无穷。
- ^ 《北史·卷十七·列传第五》:则弟矩,字孝矩,西魏时,袭祖爵始平县公,拜南丰州刺史。
- ^ 《魏书·卷五十二·列传第四十》:秦州殷富,去京悬远,叔隆与敕使元脩义同心聚敛,纳货巨万。
- ^ 《魏书·卷十九上·列传第七上》:天赐第五子脩义,字寿安,涉猎书传,颇有文才,为高祖所知。自元士稍迁左将军、齐州刺史。脩义以齐州频丧刺史,累表固辞。诏曰:“修短有命,吉凶由人,何得过致忧惮,以乖维城之寄。违凶就吉,时亦有之,可听更立馆宇。”于是移理东城。脩义为政,宽和爱人,在州四岁,不杀一人,百姓以是追思之。迁秦州刺史。肃宗初,表陈庶人禧、庶人愉等,请宥前愆,赐葬陵域。灵太后诏曰:“收葬之恩,事由上旨,藩岳何得越职干陈!”在州多受纳。
- ^ 《北史·卷十七·列传第五》:汎弟脩义,字寿安,颇有文才。自元士稍迁齐州刺史。脩义以齐州频丧刺史,累表固辞,诏不许,听随便立解宇。脩义乃移东城。为政宽和。迁秦州刺史。明帝初,表陈庶人禧、庶人愉等,请宥前愆,赐葬陵域。灵太后诏曰:“收葬之恩,事由上旨,藩岳何得越职干陈!”
- ^ 《魏书·卷十九上·列传第七上》:累迁吏部尚书。及在铨衡,唯专货贿,授官大小,皆有定价。时中散大夫高居者,有旨先叙,时上党郡缺,居遂求之。脩义私已许人,抑居不与。居大言不逊,脩义命左右牵曳之。居对大众呼天唱贼。人问居曰:“白日公庭,安得有贼?”居指脩义曰:“此座上者,违天子明诏,物多者得官,京师白劫,此非大贼乎?”脩义失色。居行骂而出。后欲邀车驾论脩义罪状,左仆射萧宝夤谕之,乃止。
- ^ 《北史·卷十七·列传第五》:在州多受纳。累迁吏部尚书。及在铨衡,唯事货贿,授官大小,皆有定价。时中散大夫高居者,有旨先叙。上党郡缺,居遂求之。脩义私已许人,抑居不与。居大言不逊,脩义命左右牵曳之,居对大众呼天唱贼。人问居曰:“白日公庭,安得有贼?”居指脩义曰:“此坐上者,违天子明诏,物多者得官,京师白劫,此非大贼乎?”脩义失色。居行骂而出,后欲邀车驾论脩义罪状,左仆射萧宝夤喻之乃止。
- ^ 《魏书·卷六十六·列传第五十四》:诏引丞相、令、仆、尚书、侍中、黄门于显阳殿,诏曰:“朕比以镇人构逆,登遣都督临淮王克时除翦。军届五原,前锋失利,二将殒命,兵士挫衄。又武川乖防,复陷凶手。恐贼势侵淫,寇连恒朔。金陵在彼,夙夜忧惶。诸人宜陈良策,以副朕怀。”吏部尚书元脩义曰:“强寇充斥,事须得讨。臣谓须得重贵,镇压恒朔,总彼师旅,备卫金陵。”诏曰:“去岁阿那瑰叛逆,遣李崇令北征,崇遂长驱塞北,返旆榆关,此亦一时之盛。崇乃上表求改镇为州,罢削旧贯。朕于时以旧典难革,不许其请。寻李崇此表,开诸镇非异之心,致有今日之事。但既往难追,为复略论此耳。朕以李崇国戚望重,器识英断,意欲还遣崇行,总督三军,扬旌恒朔,除彼群盗。诸人谓可尔以不?”仆射萧宝夤等曰:“陛下以旧都在北,忧虑金陵,臣等实怀悚息。李崇德位隆重,社稷之臣,陛下此遣,实合群望。”崇启曰:“臣实无用,猥蒙殊宠,位妨贤路,遂充北伐。徒劳将士,无勋而还,惭负圣朝,于今莫已。臣以六镇幽垂,与贼接对,鸣柝声弦,弗离旬朔。州名差重于镇,谓实可悦彼心,使声教日扬,微尘去塞。岂敢导此凶源,开生贼意。臣之愆负,死有余责。属陛下慈宽,赐全腰领。今更遣臣北行,正是报恩改过,所不敢辞。但臣年七十,自惟老疾,不堪敌场,更愿英贤,收功盛日。”
- ^ 《北史·卷四十三·列传第三十一》:诏诏引丞相、令、仆、尚书、侍中、黄门于显阳殿,曰:“贼势侵淫,寇连恒、朔,金陵在彼,夙夜忧惶。诸人宜陈良策。”吏部尚书元脩义以为须得重贵,镇压恒、朔,总彼师旅,备卫金汤。诏曰:“去岁阿那瑰叛逆,遣李崇北征,崇遂长驱塞北,返旆榆关,此一时之盛。朕以李崇国戚望重,器识英断,意欲还遣崇行,总督三军,扬旌恒、朔,诸人谓可尔不?”仆射萧宝夤等曰:“陛下此遣,实合群望。”于是诏崇以本官加使持节、开府、北讨大都督,抚军将军崔暹、镇军将军广阳王深皆受崇节度。
- ^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五十》: 魏主引丞相、令、仆、尚书、侍中、黄门于显阳殿,问之曰:“今寇连恒、朔,逼近金陵,计将安出?”吏部尚书元修义请遣重臣督军镇恒、朔以捍寇,帝曰:“去岁阿那緕叛乱,遣李崇北征,崇上表求改镇为州,朕以旧章难革,不从其请。寻崇此表,开镇户非冀之心,致有今日之患;但既往难追,聊复略论耳。然崇贵戚重望,器识英敏,意欲遣崇行,何如?”仆射萧宝寅等皆曰:“如此,实合群望。”崇曰:“臣以六镇遐僻,密迩寇戎,欲以慰悦彼心,岂敢导之为乱!臣罪当就死,陛下赦之;今更遣臣北行,正是报恩改过之秋。但臣年七十,加之疲病,不堪军旅,愿更择贤材。”帝不许。脩义,天赐之子也。
- ^ 《魏书·卷九·帝纪第九》:秋七月甲寅,诏吏部尚书元脩义兼尚书仆射,为西道行台,率诸将西讨。
- ^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五十》:秋,七月,甲寅,魏遣吏部尚书元脩义兼尚书仆射,为西道行台,帅诸将讨莫折念生。
- ^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五十》:魏西道行台元脩义得风疾,不能治军。壬申,魏以尚书左仆射齐王萧宝寅为西道行台大都督,帅诸将讨莫折念生。
- ^ 《魏书·卷五十八·列传第四十六》:雍州蜀贼张映龙、姜神达知州内空虚,谋欲攻掩,刺史元脩义惧而请援,一日一夜,书移九通。都督李叔仁迟疑不赴。昱曰:“长安,关中基本。今大军顿在泾豳,与贼相对,若使长安不守,大军自然瓦散,此军虽往,有何益也!”遂与叔仁等俱进,于陈斩神达及诸贼四百许人,余悉奔散。
- ^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五十》:蜀贼张映龙、姜神达攻雍州,雍州刺史元脩义请援,一日一夜,书移九通。都督李叔仁迟疑不赴,昱曰:“长安,关中基本,若长安不守,大军自然瓦散,留此何益?”遂与叔仁进击之,斩神达,余党散走。
- ^ 《魏书·卷十九上·列传第七上》:二秦反,假脩义兼尚书右仆射、西道行台、行秦州事,为诸军节度。脩义性好酒,每饮连日,遂遇风病,神明昏丧,虽至长安,竟无部分之益。元志败没,贼东至黑水,更遣萧宝夤讨之,以脩义为雍州刺史。卒于州,赠司空,谥曰文。
- ^ 《北史·卷十七·列传第五》:二秦反,假脩义兼尚书右仆射、西道行台、行秦州事,为诸军节度。脩义性好酒,每饮连日,遂遇风病,神明昏丧,虽至长安,竟无部分之益。元志败没,贼东至黑水,更遣萧宝夤讨之,以脩义为雍州刺史。卒于州,赠司空,谥曰文。
- ^ 《魏书·卷三十一·列传第十九》:有司奏:“太常少卿元端议,忠刚直猛暴,专戆好杀,案谥法刚强理直曰‘武’,怙威肆行曰‘丑’,宜谥武丑公。太常卿元脩义议,忠尽心奉上,剪除凶逆,依谥法除伪宁真曰‘武’,夙夜恭事曰‘敬’,谥武敬公。二卿不同。”事奏,灵太后令曰:“可依正卿议。”
- ^ 《北史·卷二十三·列传第十一》:有司奏太常少卿元端议:“案谥法,刚强理直曰武,怙威肆行曰丑,宜谥武丑公。”太常卿元修义议:“忠尽心奉上,翦除凶逆。依谥法,除伪宁直曰武,夙夜恭事曰敬,宜谥武敬公。”二卿不同。灵太后令依正卿议。
- ^ 《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大周故卢太妃墓志铭》:魏故使持节侍中骠骑大将军开府尚书左仆射雍州刺史司空公始平”文贞公国太妃卢氏墓志铭”太妃讳兰,幽州范阳涿县人也。燕王卢绾,汉祖共书;侍中卢毓,魏君同乘。”挺称英彦,既与张华乡里;谌有文词,乃是刘琨中外。祖兴宗,范阳太守。父”延集,幽州主簿。户牖陈平之邑,即以建侯;淮阴韩信之家,仍为开国。衣锦\”旧乡,此之荣矣。太妃令淑夙闻,珪璋早茂,就学女史,观图内则,箴管线纩,”早习其仪,𫄨?纮𫄧,有闻其礼。年十有七,归于文贞府君。文贞羽仪宗室,”栋梁蕃屏。太妃辅佐君子,虔恭中匮,外言不入,内言不出,阃德既宣,闺仪”乃正。思其亲也,则寒木生庭;孝其姑也,则江流入室。七德是备,足以事夫,”三徙既成,尤能训子。既而魏室多故,丧乱弘多,文贞殉节元戎,忠臣天下,”封坟式墓,宛在芒山。子安昌宣王,避东陵之酷,奉西迁之驾,又以明略佐”时,乘轺服衮。而关河阻隔,卅余年,锋镝交横,死生离别,朝哭穆伯,墓哭文”伯,季氏之妻,可谓知礼。日月不居,风霜奄至,薨于长安,春秋六十有七。魏”大统十七年十月权瘗同州武乡郡之北原。有孙孝矩,宦成名立,自魏让”其德,周新其命,虽隔邢茅,犹为滕薛。缅寻逮事,追恋剪发之慈;言念抱孙,”无忘诵书之训。今关塞既同,文轨已一,仰惟魂气,无所不之。谨以大周大象二年岁次庚子十一月癸未朔廿日壬寅奉送灵合柩,葬于洛阳芒山”之旧陵。松槚雕零,丘陵远道,哀荣并极,存没俱悲。乃为铭曰:”渤河西枕,常山北崎,锺鼎相袭,公侯复始。帷彼鹊巢,惟斯麟趾,必齐之姜,”必宋之子。迓之百两,于以言归,辞亲内傅,侍姆中闱。言容在礼,榆秋随衣,”桑津蚕路,锦\室鸳机。贞节小君,懃劳内政,下气怡声,温恭词令。霜露哀感,”春秋虔敬,惟俎惟罍,为深为盛。其事夫也,齐眉举食,其教子也,移机断织。节义恭俭,劳谦谨敕,大惧满盈,深讥抗极。在昔流寓,自魏之秦,提携关陇,”有尊有亲。岁月悠远,为故为新,百忧俱至,唯未亡人。孙曰孝矩,唯名与器,”上将克举,天官有贰。以此岁德,在今星次,仰惟桑梓,迁归旧地。飘飖哥挽,”凄怆脩途,东望吾子,西望吾夫。银蚕永卧,金枣长枯,亲宾掩泣,奠送东都。
- ^ 《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魏故穆氏元夫人墓志》:魏故侍中司徒公太子太傅宜都宰王穆君之曾孙故冠军将”军散骑常侍驸马都尉恭侯孙故司徒左长史桑干太守之元”子伏波将军尚书北主客郎中大司农丞之命妇元氏墓志铭”夫人讳洛神,河南邑人也。故使持节散骑常侍都督雍州诸军”事骠骑大将军仪同三司西道行台尚书左仆射行秦州事开”府雍州刺史后迁侍中都督沧嬴冀三州诸军事司空公冀州”刺史之长女。君纂气承天,联晖紫萼,叠祉连华,纷纶累仁,积德”之休,随世代而菴蔼,故以丹青载其高风,缃皓传其茂实,绵祀”以俞芬望,无穷而弥永矣。夫人禀质岐嶷,冲神雅素,婉顺恭肃,”出自天骨,教敬仁敏,声逸外著。至于麻枲系尔之庸,织纴组𬘓”之艺,虽复生自膏腴,故亦宿闲颜训。时年十四,言归穆氏,二族”姻娅,犹兄若弟,锦\缋交辉,轩冕相映。及其虔顺舅姑,抚遗接幼,”居室弼谐,闺房悦睦,乃有识之所景行,达者之所希羡。宜享难”老,垂此庭范,而昊天不吊,景命云逝。摧玉岭之芳枝,落中天之”净月。春秋廿有三,四月戊子朔十八日乙巳卒于洛阳。窆于芒”山之阳。呜呼哀哉。君秀而不实,中遇严霜,何以述之,铭石流声。”其辞曰:”务灵协祉,娥芬流瑞,嫔仪载时,媛德降世。婉性春兰,馥质冬桂,”温如玉润,皎如月丽。居闲女训,归习妇容,𫄨绤是务,织组唯工。”蕈筵莫莫,集灌雍雍,问名纳彩,阳唱阴从。朝事舅姑,奉接娣姒,”郁穆风仪,锵翔容止。既配瑗夫,复诞寔子,嘉声无沫,令问不已。”冥不寿善,灾弗择人,璧碎洧沼,珠亡渶滨。镜无停照,粉绝遗巾,”千龄万古,閟此芳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