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月起义

十一月起义(1830年-1831年),又称军校士官革命,是俄罗斯波兰领地的一次武装起义,目的是解救瓜分波兰俄罗斯帝国所统治的波兰人、为波兰人争取民族独立。1830年11月29日,起义在华沙开始。由年轻的波兰人中尉──皮欧·维索斯基英语Piotr Wysocki领导起义。他们迅速获得了大部分地下社团(波兰人为主)的响应,故实力急速壮大,这些地下社团随着19世纪上半浪漫主义的潮流而蜂拥诞生,缅怀波兰历史文化的浪漫情感而获得贵族与中下阶级的支持,现在这些遍及立陶宛白俄罗斯右岸乌克兰的地下社团纷纷起义,成功赶走俄军并成立波兰临时政府。但起义最终还是被名将伊万·帕斯克维奇率领的优势俄军击败。沙皇尼古拉一世颁布法令:将波兰会议王国并入俄罗斯帝国,今后波兰是俄罗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华沙降为一个驻军单位,并将其大学关闭。

夺取华沙军火库,由画家马辛·柴勒斯基英语Marcin Zaleski

背景

 
11月起义的旗帜,上题标语:“为了你与我的自由”(成为流传至今的波兰成语)

俄国保守统治

原本在1815年维也纳会议是承认波兰为一个受俄国统治的独立王国,沙皇亚历山大一世亦赋与波兰一部独立的宪法,使他们有自己的政府、民选的国会、军队和法庭;更保障生活的自由和新闻自由,在教育方面,1816年华沙大学成立,也成为了波兰学术自由的基地。但在1818年以后,俄国统治波兰政策出现转变,亚历山大一世的政策越发保守反动,并开始违反宪法上的条款。[1]1819年,亚历山大一世废止了波兰王国的新闻自由,并引入了出版审查。波人对俄罗斯统治的反抗起于1820年代。[2]诺沃西尔切夫指挥的俄国秘密警察开始迫害波兰地下组织,且在1821年,沙皇要求取缔共济会,因为共济会体现了波兰的爱国传统。[2]于是自1825年起,瑟姆会议被迫秘密召开以免惹怒当局。1825年继任的沙皇尼古拉一世更崇尚绝对君权,是一个专制主义者。他准备消灭波兰所有的自由党派,加速波兰人民的不满。

更直接的冲突始于1815年沙皇亚历山大任命的波兰总督康斯坦丁大公(亚历山大的亲弟),因为大公被沙皇赋予几乎所有的权力,让他为所欲为、无意尊重先进的波兰宪法。大公废除了波兰的社会团体和爱国组织、自由派的反对党(Kaliszanie),并渐渐把波兰人从重要的军政职位上免职,改换成俄罗斯人,更加使他不得民心。而虽然大公本身娶了波兰女性(Joanna Grudzińska)为妻,但他仍被公众视为波兰王国的敌人、一个暴君而受到军人与平民的憎恨。这表现在他与波兰军队的指挥系统发生严重冲突,这些大小摩擦导致遍及全国的反俄阴谋,特别集中在波兰王国的军队里。[3]

浪漫主义在波兰

 
11月起义的徽章

以德国为中心向外传播的浪漫主义,推展至波兰也获得巨大回响。华沙大学成为波兰浪漫主义的中心,以文化民族主义鼓吹波人,追求独立,领头人物乃诗人亚当·密茨凯维奇(创作歌颂波兰历史的《先人祭》和《歌谣传说》),他在1820年代创作浪漫主义抒情诗《青春颂》,号召青年们起来推翻旧世界、建立新生活,之后成为11月起义的战歌。

其他的青年学子则有维尔纽斯等地的“好学社”、“爱国社”与华沙的“青年波兰运动”(Young Poland),他们视祖国波兰为生命和感情的寄托中心,一个民族只有在获得自由之后,方能繁荣发展;他们也对体制内的议会杯葛和渐进改革的消极做法极度不耐,认为只有武装叛乱,才能达到目的。

起义爆发

 
波兰起义军和俄国骑兵于华沙瓦金基公园桥上战斗(背景竖立着英雄波王约翰三世的骑马雕像),1898年绘

1830年法国七月革命比利时独立的爆发,维也纳会议体制动摇,波兰人受潮流影响,也发起了波兰军官结合青年分子的革命。尼古拉一世原想以波兰军队镇压法国及比利时的革命,这明显违反了波兰王国的宪法,于是这批军队于1830年11月29日叛变,由中尉皮欧·维索斯基英语Piotr Wysocki率领部分军队和军校学生,在夜晚联合数千工人和青年夺取华沙军火库、进攻波兰总督康斯坦丁大公的官邸,成功在隔天(30日)清晨一举拿下华沙、俘虏三万俄军,酒醉刚醒的康斯坦丁大公无力反应,与剩下的俄军撤到城外。

经过

 
1831年俄波战争双方军力比:红-俄军、紫-波军

革命派占据了首都华沙,并得到了贵族和学生的支持,成立了临时政府并得到举国响应,大部分的地下社团蜂起革命、赶走俄军(但俄军仍控制许多波兰的军事要点)。1831年初波兰议会决议废除尼古拉一世的波兰王位,改以国际知名的恰尔托雷斯基亲王为国家元首;他们不仅要求波兰独立,还要兼并立陶宛、恢复瓜分之前的领土。结果沙皇尼古拉一世毅然拒绝,开启俄波战争。虽然波军英勇作战、屡创敌军,进行了奥耳伸卡-格罗霍夫斯战役、瓦夫罗战役、东布维尔基之战、伊加尼亚内之战、沃斯特罗温卡战役英语Battle of Ostrołęka (1831),并改由亨利克·德姆宾基英语Henryk Dembiński将军为全波军元帅力挽狂澜;但是当沙皇改派名将伊万·帕斯克维奇指挥俄军时,波军渐落下风,逐渐溃败。

 
沃斯特罗温卡战役英语Battle of Ostrołęka (1831),波兰画家Juliusz Kossak绘
 
艾米利亚·普莱特领导的波兰战镰大队

本来波兰革命者最初因英法两国对革命的同情而深受鼓舞。然而,波兰的革命者却没有得到英法任何实质援助。最后,普鲁士为俄国提供大量援助以镇压革命,革命最终在11个月之内被优势的俄军镇压,华沙1831年9月8日被俄国重新控制,起义彻底失败。

 
艾米利亚·普莱特希奥利艾(位今立陶宛)领导的小型战斗,1904年绘

结果

其后沙皇尼古拉一世废除了宪法,扼杀波兰人的各种自由,放逐了大批的革命领袖,更废除波兰会议王国,将波兰变成俄罗斯帝国的一部分。而华沙降为一个驻军单位,并将维尔纽斯大学华沙大学关闭。

参加革命的首要分子有的被处死、有的被充军西伯利亚,另外有万人逃亡国外,形成“大移民”浪潮。俄、普、奥三国更秘密协议,决心维持现有边界,合力压制新的革命发生。

参考资料与书目

  1. ^ konstytucja Królestwa Polskiego. Encyklopedia PWN. [2006-01-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10-01).  (波兰文)
  2. ^ 2.0 2.1 Nation without a State: Imagining Poland in the Nineteenth Century by Agnieszka Barbara Nance, Dissertation for the Degree of Doctor of Philosophy The 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 page 169-188
  3. ^ Miłosz, Czesław. The history of Polish literature.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83: 196 [2008-04-10]. ISBN 052004477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7-18). 
  • 李迈先著、洪茂雄增订,《东欧诸国史》,台北:三民,2012
  • 黄鸿钊 主编,《东欧简史》,台北:书林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