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非经济
南非是非洲第二大的经济体。按购买力平价计算,南非的经济占非洲国内生产总值的24%,仅次于尼日利亚,是被世界银行列为中上收入经济体的四个非洲国家之一,其余国家是博茨瓦纳、加蓬和毛里求斯[8]。在1996年结束超过12年的国际制裁以后,国内生产总值几乎增加两倍至4千亿美元,外汇储备由30亿增加至接近500亿。在建立民主和结束种族隔离二十年内,该国形成庞大的非洲中产阶级,规模正在增长[9]。
货币 | 兰特(ZAR) |
---|---|
财政年度 | 4月1日 – 3月31日(政府);3月1日 – 2月28/29日(企业及私人) |
贸易组织 | 世界贸易组织、20国集团、南部非洲关税联盟及其他 |
统计数据 | |
GDP | 7309.13亿美元(名义值,2023年估计值) 1.050 万亿美元(购买力平价,2023 年估计值) |
GDP增长率 | ▲ +2.6% (2012年估计) |
人均GDP | 8,078美元 (2011年) (名义; 71位) 11,035美元 (2011年估计) (购买力平价; 77位) |
各产业GDP | 农业 2.5%, 工业 31.6%, 服务业 65.9% (2011年估计) |
5% (2011年估计) | |
31.3% (2009年估计)[1] | |
劳动力 | 1,789万 (2012年估计) |
各产业劳动力 | 农业: 9%, 工业: 26%, 服务业: 65% (2007年估计) |
失业率 | 25.2% (2013年第1季估计)[2] |
主要产业 | 矿业(世界上最大的铂金生产商)、金、铬、汽车装配、金属加工、机械、纺织、钢铁、化工、化肥、食品、商船修理 |
39[3] | |
对外贸易 | |
出口 | 1,012亿美元 (2012年估计) |
出口商品 | 黄金、钻石、铂金、其他金属及矿产、机械及设备 |
主要出口伙伴 | 中华人民共和国 14.5% 美国 7.9% 日本 5.7% 德国 5.5% 印度 4.5% 英国 4.1% (2012年估计)[4] |
进口 | 1,068亿美元 (2012年估计) |
进口商品 | 机械设备、化工、石油产品、科学仪器、食品 |
主要进口伙伴 | 中华人民共和国 14.9% 德国 10.1% 美国 7.3% 沙特阿拉伯 7.2% 印度 4.6% 日本 4.5% (2012年估计)[5] |
外商直接投资存量 | 736亿美元 (2011年12月31日估计) |
外债总额 | 476.6亿美元 (2011年12月31日估计) |
公共财政 | |
国内生产总值的43.3% (2012年估计) | |
收入 | 952.7亿美元 (2012年估计) |
支出 | 1,165亿美元 (2012年估计) |
经济援助 | 政府开发援助 190亿美元, 国内生产总值的0.2% (2004年) |
549.8亿美元 (2012年12月31日估计) | |
经济发展史
南非的正式经济始于1652年,当年荷兰东印度公司委派荷兰殖民者前往建立为途经船只而设的供应站。后来法国胡格诺派和德国公民到来,殖民地面积增加,一些殖民者可自由从事商用农业,使农业主导经济。
18世纪末,英国取得殖民地的控制权,导致大迁徙,把农业带入更内陆的地区,并建立独立的德兰士瓦和奥兰治自由邦波尔共和国。
1870年,金伯利发现钻石,而1886年德兰士瓦的威特沃特斯兰德地区发现世界上最大型的金矿之一,天然资源迅速主导经济。英国因布尔战争取得控制权。该国在这段时期进入工业化时期,第一批南非工会组织成立。
该国很快开始实施分隔不同种族的法律,国家党在1948年赢得全国大选后随即实行更严格的种族政策,名为南非种族隔离,把经济分为拥有特权的白人和贫困的黑人。该政策遭受广泛批评,1980年代该国经济因制裁而出现瘫痪。
南非在1994年举行首届多种族选举,新当选的非洲人国民大会政府背负艰钜任务,试图恢复受制裁损害的经济秩序,把弱势社群融入经济。1994年的政府面对多年内部冲突和海外制裁中被破坏的经济。
该国政府没有诉诸经济民粹主义,通货膨胀下降,公共财政稳定,吸引一些外国资金[10],但增长仍低于正常水准[10]。2000年初,总统塔博·姆贝基誓言放宽限制严格的劳动法,促进经济增长和外商投资,加快私有化步伐,增加公共开支[11],息率大幅从1998年水准下降[12][13],政策遭到劳工组织强烈反对。自2004年起,经济增长明显回升,就业和资本设立增加[10]。
2009年4月,对于该国被卷入环球经济衰退的恐惧,储备银行行长和财政部长持有不同意见,前者认为是技术上的经济衰退,后者则预测季度经济增长。2009年诺贝尔奖得主经济学家约瑟夫·斯蒂格利茨警告南非,通胀目标在2007至2009年全球金融危机中只是次要的问题[14]。
有别于其他新兴市场,南非战胜2000年代后期的经济衰退,私人和公共消费增长是经济复苏的主要因素,而出口量和私人投资则有待完全回升[15]。在目前的政策环境下,南非的长远增长率潜力估计为3.5%[16]。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处于中等水准且有所改善,1994至2009年期间每年增长1.6%,2000至2009年间增长2.2%[17],低于同期全球增长率3.1%。
历史统计
下表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估计的国内生产总值,按市场价格计算:[18]
年 | 国内生产总值(以十亿美元计算) | 1月初兑美元汇率 | 失业率 | 人均收入(以美元计) |
---|---|---|---|---|
1980 | 80.547 | 0.8267 rand[19] | 9.2 | 2764 |
1985 | 57.273 | 2.0052 Rand[19] | 15.5 | 1736 |
1990 | 111.998 | 2.5419 Rand[19] | 16.0 | 3039 |
1995 | 151.117 | 3.5486 Rand[19] | 16.7 | 3684 |
2000 | 132.964 | 6.1188 Rand[19] | 25.6 | 2986 |
2005 | 246.956 | 5.6497 Rand[19] | 26.7 | 5267 |
2010 | 363.655 | 7.462 Rand[20] | 24.9 | 7274 |
2015 | 510.937 | 15.52 Rand[21] | 22.8 | - |
行业
南非在农业、采矿业和生产相关产品方面具有比较优势[22],该国经济在二十世纪中叶主要依赖第一和第二产业,现时重心已转移至第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票的六成半,价值估计2,300亿美元。该国的经济相对多元化,主要经济行业包括采矿业、农业和渔业、汽车制造和装配业、食品加工业、服装和纺织业、电信业、能源业、金融和商业服务业、房地产业、旅游业、交通运输业以及批发和零售贸易业[23]。
行业 | 附加值 (十亿兰特,2004年价格) |
---|---|
农业、林业和渔业 | 43.382 |
采矿及采石业 | 97.096 |
制造业 | 296.586 |
电力、燃气及水 | 33.951 |
建设业 | 59.943 |
批发和零售贸易、酒店和餐馆 | 246.584 |
运输、仓库及通讯业 | 178.591 |
金融、地产及商业服务业 | 422.850 |
一般政府服务 | 271.209 |
个人服务 | 107.690 |
税收扣附产品补贴 | 215.668 |
按市场价格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 | 1,973.552 |
天然资源
在这个非洲最先进和最富有[可疑]的经济体中,矿业一直是其历史和发展的主要推动力。1867年,奥兰治河岸发现有利可图的大型钻石矿,随后发现和开采金伯利输油管。
南非是世界领先的开采和处理矿物的国家之一[25],采矿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从1970年的21%下降至2011年的6%,但仍占总出口量近六成[26]。采矿业占增值额9%。[27]
以下是2008年南非占全球产量的比例估计,铂金77%、蓝晶石和其他材料55%、铬45%、钯39%、蛭石39%、钒38%、锆30%、锰21%、金红石20%、钛铁矿19%、黄金11%、萤石6%、铝2%、锑2%、铁矿石2%、镍2%、磷矿石1%[25]。南非占全球抛光钻石生产值近5%[25]。该国的估计占世界储量总额,铂系金属89%、铪46%、锆27%、钒23%、锰19%、金红石18%、氟石18%、黄金13%、磷矿石10%、钛铁矿9%、镍5%。南非也是全球第三大煤炭出口国[28]。
采矿业由私营及国有矿场组成。[29]
农业和食品加工
农业占正规就业一成左右,相对非洲其他地区水准偏低,同时为临时工提供工作,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6%左右[30]。但是由于土地干旱,只有13.5%面积可用于种植作物,3%被认为是高潜力的土地[31]。该行业持续面对不同问题,主要挑战包括外国竞争和罪案增加[32][33]。
玉米生产占该国农作物总值的36%,产量受气候变化造成负面影响,估计损失以千万或过亿兰特计[34],视乎有否考虑二氧化碳效应[35]。
根据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的统计数据库,南非是世界上菊苣和葡萄柚第4大生产国、谷物第5大、缘色玉米和玉米第7大、蓖麻子油种子和梨子第9大、剑麻和纤维作物第10大[36]。在2010年首季,农业出口收入为101亿兰特,其中84亿兰特用于支付进口农产品,贸易盈余为17亿兰特[37]。
南非最重要的农业出口品包括︰食用水果和坚果、饮料、罐头食品、烟草、谷物、未梳羊毛、杂项食品、糖、肉类、磨粉产品、麦芽和淀粉[37],这些产品在2010年第1季占农产品出口收入超过八成[37]。同期最重要的进口农产品有谷物、肉类、豆油糕、饮料、豆油及其分馏、烟草、棕榈油及其分馏、杂项食品、香料、咖啡、茶和腌制食品,占农产品进口总值的六成以上[37]。
乳品业由约4,300间牛奶生产者组成,为6万名农场工人提供就业机会,同时为约4万名其他人提供生计[38]。
食品业是农产品加工业中最大的雇主,分别占整体和制造业就业人口的1.4%和11.5%[39]。2006年,农产品加工业占制造业总产量的24.7%[39]。虽然整体经济在1995年至2006年之间增加975,941个就业职位,但农产品加工业的就业职位则减少45,977个[39]。来自中国和印度等的国外竞争,使食品、纺织品和纸张的出口量下降,这些企业与低成本生产商的竞争越来越激烈[39]。饮料、烟草、木材和皮革的出口量在该期间增加,可能是由于这些行业的大型主导企业能成功保持竞争力[39]。
制造业
制造业对经济的贡献相对较小,只提供就业职位的13.3%,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5%。劳动力成本偏低,但高于大多数其他新兴市场,而运输、通讯和一般生活的成本则高得多[40]。
该国汽车业占制造业出口的一成左右,占国内生产总值的7.5%,受雇员工约36,000人。2007年汽车产量为53.5万台,同年全球生产7,300万台。2007年汽车出口量为17万台,主要出口到日本(占整体出口货值29%)、澳大利亚(20%)、英国(12%)和美国(11%)。该国2006年出口的汽车零件价值303亿兰特[41]。
宝马汽车、福特汽车、大众汽车、戴姆勒-克莱斯勒汽车、通用汽车和丰田汽车在南非设有制造工厂。南非有大约200家汽车零件制造商和超过150家非独家的制造商。该行业集中在东开普省和豪登省两个省份[41]。在欧盟和南部非洲发展共同体的贸易协定下,南非生产的公司可利用低生产成本和进入新市场[41]。
南非的制造业在2009年急跌10.4%,2010年表现良好增长5%,但反弹仅限于汽车、基本化学品、钢铁、食品和饮料业[42]。该行业因主要出口市场发达国家的需求低迷而仍受影响[42]。
服务业
本地电信基础设施为市区提供现代化且高效的服务,包括移动电话和互联网服务。南非电信半国营公司Telkom公司在1997年被部分私有化,在战略股权合作下与美国电信公司SBC组成财团。Telkom公司承担方便网络现代化和扩展服务区域的责任,以换取独占5年服务。第二家网络运营商在不同服务范畴与Telkom竞争,它理应于2002年获发牌照,但许可证在2005年底才被正式发放,最近已经开始以Neotel品牌经营。五大流动通信公司为超过2,000万名用户提供服务,南非被认为拥有全球第四大先进移动通信网络。
业务流程外包
在过去几十年中,南非尤其是开普敦地区成为成功的客户中心和业务流程外判地点。由于开普敦拥有高生产力的技术人才,加上文化与英国相近,因此许多海外大型企业如汉莎航空、亚马逊公司、ASDA公司、Carphone Warehouse公司、达美航空公司等已在当地设立来电客户服务系统电话中心,以利用当地的低劳动成本和技术人才。
旅游业
南非是热门的旅游地点,2008年3月资料显示每月到访人次约86万,其中约21万来自非洲大陆以外地区[43],2012年接待920万名国际游客[44]。根据世界旅游及旅行理事会,2012年旅游业对国内生产总值的直接贡献为1,020亿兰特,占就业岗位的10.3%.[45]。主要景点有多样化和动人的文化、野生动物保护区和备受推崇的当地葡萄酒。
金融服务
南非拥有完善的金融体系,南非证券交易所是庞大而活跃的证券交易所,2009年3月的总市值位列全球18位[46]。
银行业由南非储备银行监督,由四间本地银行主导[47]。许多经验丰富的外资银行在1980年代后期撤出该国市场后在1990年代中期重返市场,该行业竞争变得激烈,提供零售和投资银行服务[47]。在流动性不足时,银行需要以浮动的回购利率向SARB借贷,使央行可监察流动资金状况[47]。
贸易和投资
除了非洲其他国家外,南非的主要国际贸易伙伴包括德国、美国、中国大陆、日本、英国和西班牙[48]。主要出口产品包括玉米、钻石、水果、黄金、金属、矿产、糖和羊毛。机械及运输设备占全国进口价值超过三分之一,其他进口包括化学品、制成品和石油。
在1993年11月的双边协议下,海外私人投资公司(OPIC)可以协助在南非市场的美国投资者,提供政治风险保险、贷款、贷款担保等服务。1996年7月,美国和南非签署投资基金协议,涉及价值1.2亿美元的投资基金,在南非和非洲南部投资股权。OPIC建立一个新基金“撒哈拉以南非洲基础设施基金”,资本为3.5亿美元,投资于基础设施项目。贸易和开发署一直积极为南非的美国企业资助可行性研究和物色投资机会。
自1994年以来,南非有许多正面的经济成就,但仍难于吸引大量外商直接投资。这种情况可能已经开始改变,巴克莱银行在2005年买下当地银行Absa Group Limited的多数股份,是最大宗的单一外商直接投资。2006年,英国的沃达丰和南非的Vodacom进行交易。2010年,两项涉及多亿美元的交易告吹,分别是汇丰银行收购莱利银行,以及沃尔玛收购Massmart Holdings,沃尔玛最终在2011年购买Massmart Holdings。
潜在问题
该国政府和多数人民认为国家最突出的经济问题,是失业和不平等处于高水准[49],这些问题和罪案等衍生问题损害投资和经济增长,从而影响就业[49]。三成南非企业认为罪案是投资的一大窒碍因素,是四个最常提到的因素之一[50]。
土地改革和财产权
矿场国有化争论
南非因国家应否接管矿产资源的争拗而四分五裂[51]。非洲人国民大会委托的研究反对该政策,认为国有化将导致经济灾难[51]。
重新分配土地
政府的目标是让农村发展和土地改革部长在2014年前,把白人农民8,200万公顷土地的三成(即2,405万)转移至黑人农民。截至2012年初,670万公顷土地通过再分配和归还方式被转移[52]。
农民团体和无地工人批评土地改革,后者称变革步伐不够快,前者则指控做法是种族主义并担忧可能会发展至类似津巴布韦土地改革政策的情况[53],前副总统兰博-努卡的意见使这恐惧加剧[54][55]。
劳动市场
南非有极端且持续高企的失业率,这与教育不足、健康不足和罪案等其他经济和社会问题相互影响[57],而大规模失业始于1970年代,其后在1980至1990年代恶化[58]。1994年南非非洲人国民大会上台以后,失业大幅增加,从1995年的15.6%上升至2001年的30.3%[59]。 官方估计失业人口占四分之一[60]。根据2013年高盛的报告中,如果包括放弃找工作的人,比例将增加至35%[9]。该国四分之一人口每天靠少于1.25美元过活[61]。
该国的失业率超过25%,处于非常高水准,穷人很少有机会接触经济机遇和基本服务[62]。贫困问题仍然是主要问题,2002年估计贫困人口包括62%的非洲黑人、29%的有色人种、11%的亚洲人和4%的白人[63]。
南非失业率在2010年第2季上升至25.3%,在业人数下跌6万1千人至1,270万人。制造业的就业人数则录得最大跌幅,5万3千名工人被裁员。农业的工作岗位减少3万2千个,建筑业的就业人数下降1万5千人[64]。2010年第三季度,有29.8%的黑人正式失业,高于有色人种的22.3%、亚洲人的8.6%和白人的5.1%[65]。
官方公布的失业率只包括正在积极找工作而不包括已经放弃的成年人,低估实际情况,但水准按国际标准仍属于非常高[66],只有41%的劳动年龄人口从事工作[66],比率较中国低30个百分点、巴西或印尼低约25个百分点[66]。社会补助金相对优厚,使高失业的政治代价降低[67]。有证据显示,家庭住户把受薪工作和社会补助金互相替代,劳动人口参与率随着家庭成员失去退休金资格而增加[67]。
该国面对劳动人口长期失业的问题,1990年代中期近三分之二失业人士从未授薪工作[58]。2005年劳动人口调查发现,四成失业人士失业已超过三年,而59%从未有过任何工作[58]。失业率助长罪案、不平等和社会动荡。全球经济衰退使问题恶化,就业岗位减少超过一百万个。2010年9日,南非超过三分之一劳动人口失去工作,年龄介乎15至34岁的黑人中有一半以上失业,比例是白人的三倍[68]。
有专家认为,政治势力强大的工会谈判更高的工资,压抑就业增长[68]。根据一项研究,非矿物贸易业自1990年代初以来收缩,加上出口为主的制造业疲软,是就业水准低的较大原因[69]。
人才外流
南非近年出现大规模人力资本外流[70][71]。南非统计局估计,自1994年以来约100至160万名技术、专业和总理职位外流,每个移民造成10名非技术人员失去工作[70]。南非技术人员外流有很多原因。
南部非洲移民计划(SAMP)在1998年中进行一项研究,评估促使南非技术人员离国的因素,超过三分之二受访者有一定程度的移民想法,而38%的人表示已经对此深思熟虑。有意离国的原因是生活质素下降和高犯罪率。此外,政府的扶持政策被指是南非白人技术人员移民的原因。调查结果显示,技术白人强烈反对这政策和其支持的理据[71]。
然而,南非人力资源流失不应只归咎于区域因素。英国、美国、加拿大、新西兰和澳大利亚渴求技术工人,因此在该国积极举办招聘计划,这些国家占近期技术移民人数的75%,其中英国在1990年至1996年之间接收约半数南非的技术移民[71]。有人认为,国内社会政治变数的影响轻微[71]。卫生业所受的打击尤其严重[72]。
南非和发展中国家普遍出现技能流失,引起人们普遍关注。[73]
在医疗业方面,南非医生移民海外造成的投资损失为14.1亿美元,而目的地国家则获得巨大的利益,仅英国值27亿美元[74]。
2008年至2013年期间,该国出现人才回流,技术人才净进入人数为359,000名,他们在2007至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影响下认为该国的生活质素高于他们第一次移民的国家。据估计,大约有37%回流人才是律师、医生、工程师、会计师等专业人士[75]。
非法移民
从事非正规行业的人,大部分是来自刚果民主共和国、莫桑比克、津巴布韦、马拉维和其他邻近贫穷国家的难民。贫穷南非人的失业率高企,形成普遍的仇外心理,许多南非人对剥夺就业机会的外来人口不满,原因是许多雇主以低于南非公民的工资雇用移民,尤其是在建筑、旅游、农业和家政服务业,非法移民也大量参与非正式交易[76]。然而,许多南非移民继续在恶劣的环境下生活,移民政策自1994年以来变得越来越严格[77]。
工会
自2007年以来,代表公共事业工人的南非工会经常举行罢工,要求的加薪幅度大幅度高于通胀率,一些专家认为这抑制就业增长,损害数百万失去工作的南非人[68]。
南非工会在2010年8月和9月组织一次长达四星期的全国大罢工,要求工资增加8.6%,有1.3万名公共事业工人参与。罢工结束后,政府把加薪幅度从5.2%增至7.5%,国家支出因而增加约1%[78]。
示威者试图堵塞医院,南非媒体报导坚持上班健康和教育工作人员遭受暴力行为,志愿者和军队医务人员被召往医院负责协助,有些病人被转移到私人医疗设施[78]。
该国工会工人和非工会工人的工资持续存在差异,显示工会为成员保持较高工资,对失业问题带来额外挑战[79]。
2014年7月,22万名金属工人发起全国大罢工,通用汽车暂时关闭其整车厂,全国每年制造5万辆汽车的计划受挫,在声明中指出“现时的劳工中断伤害南非的经济,并影响国家形象”[80]。
南非救助黑人政策
1994年取消种族隔离制度后,该国的种族歧视经济结构犹存,白人有巩固的优越地位,其次是印度人、有色人种和黑人。其后,南非非洲人国民大会政府把南非救助黑人政策列为核心政策,但该党承认改善绝大多数南非黑人生活的目标失败[81]。
南非救助黑人政策的宗旨,是把经济赋权予全部黑人,包括妇女、工人、青年、伤残和在农村地区生活的人,规定贸易和工业部部长制定并公布优良实务守则,为整个经济实施政策的过程中设立指引[82]。该部门将使用记分卡,以测试符合要求,适用于公共采购、公共和私人机构合作、出售国有企业、申请许可证和相关经济活动[82]。
南非开发银行批评该政策几乎完全集中在促进黑人的个人拥有权,只会分化富人,对解决广泛经济差距帮助不大[83]。官方积极行动政策使黑人的经济财富增加,形成新兴的黑人中产阶级[84]。越来越多符合资格的黑人与该政策划清界线,主要是因为他们认为择优不是委任的根据。[85]
基础设施
能源
政府尝试鼓励私人兴建发电设施不果后,国有电力供应商Eskom公司在2007年后出现发电和供水设施容量短缺,无法满足工业和消费者的日常需求,全国轮流限电。最初的容量不足是由库贝赫(Koeberg)核电站故障引起,但之后因需求增加导致容量普遍不足的问题更明显。供应商被广泛批评建设足够发电容量的规划未够充分[86],最终政府承认在拒绝批准基础设施建设融资上犯错[87]。
危机在几个月内得到解决,但国内需求和可用容量之间的差别仍然偏低,特别在高峰时段,发电站供应紧张,如果供电流程的某部分因任何原因中止,轮流限电将再出现。政府和Eskom公司目前正筹划兴建新发电站,成本转嫁至南非消费者。电力公司计划核能在2025年能为电网提供2万兆瓦电力[88][89]。
水
有预测认为西开普省部分地区的地表水在2070年将减少六成[90]。
南非政府计划在2008至2015年之间斥资690亿兰特兴建水利基础设施[91],包括兴建新水坝和配套基础设施,并修复现有的基础设施[91]。南非总水容量估计380亿立方米,但2025年将需要650亿立方米以保持经济增长[91]。大规模的城市迁移增加对老化水利基础设施的压力,形成大量积压[91]。
收入水准
年 | 白人 | 有色人种 | 亚洲人 | 黑人 |
---|---|---|---|---|
1917 | 100 | 22.0 | 22.1 | 9.1 |
1924 | 100 | 20.0 | 19.4 | 7.9 |
1936 | 100 | 15.6 | 23.1 | 7.6 |
1946 | 100 | 16.3 | 23.0 | 8.9 |
1956 | 100 | 16.9 | 21.9 | 8.6 |
1960 | 100 | 15.9 | 17.1 | 8.1 |
1970 | 100 | 17.3 | 20.2 | 6.8 |
1975 | 100 | 19.4 | 25.4 | 8.6 |
1980 | 100 | 19.1 | 25.5 | 8.5 |
1987 | 100 | 20.9 | 30.2 | 8.5 |
1993 | 100 | 19.3 | 42.0 | 10.9 |
1995 | 100 | 20.0 | 48.4 | 13.5 |
2000 | 100 | 23.0 | 41.0 | 15.9 |
2008 | 100 | 22.0 | 60.0 | 13.0 |
白人 | 有色人种 | 亚洲人 | 黑人 | 整体 | |
---|---|---|---|---|---|
农村 | 0.37 | 0.38 | – | 0.43 | 0.51 |
市区 | 0.36 | 0.45 | 0.43 | 0.53 | 0.56 |
整体 | 0.36 | 0.47 | 0.43 | 0.51 | 0.59 |
南非的收入和财富有极端的差异[62]。在种族隔离时期之后,经济增长速度良好,收入贫穷下降,但不平等程度增加[62]。整体水准收入不均严重并进一步加剧,基尼系数从1993年的0.66,上升四个百分点到2008年的0.70,收入越来越集中在最高的10%人口[92]。城市和农村地区之间的差距正在变化,农村的贫困率仍大幅度高于市区,但城市的贫困率上升而农村的贫困率似乎正在下降[92]。
种族之间的不平等水准正缓慢减少,但在相同种族内的水准则增加,使整体的不平等水准下降不多。尽管如此,种族之间的不平等仍是核心问题,所有种族的实际收入一直上升,但许多黑人仍生活在贫困中。无论把贫困线设在任何水准下,黑人远较有色人种贫穷,有色人种远较印度人贫穷,而印度人较白人贫穷[92][94]。
人均收入从1993年的10,741兰特,上升至2008年的24,409兰特,但人口群中和人口群间的家庭福利仍存在重大差异,黑人平均收入从1993年6,018兰特增加至2008年9,718兰特,有色人种平均收入从7,498兰特增加至25,269兰特,白人平均收入从29,372兰特增加至110,195兰特[95]。虽然平均收入在1993年至2008年期间增长约130%,但收入中位数只从4,444兰特增加15%至5,096兰特,显示增长的源头是少数非常高收入的人士,尤其是白人[95]。
2000年白人平均家庭收入多于黑人6倍[96]。在2004年,29.8%的家庭每年收入少于9,600兰特(按2001年价格),而10.3%的家庭每年收入超过153,601兰特(按2001年价格)[97]。
一项研究利用国民收入动力研究(National Income Dynamics Study, NIDS)的数据,假设把贫困线定在人均收入502兰特[98],推算出贫困的南非人占47%,而贫困的黑人和白人比例分别是56%和2%。根据联合国计划开发署的2010年人类发展指数,南非在169个国家中排名110位,然而该报告指出,该地区的情况在1980年后改善缓慢。在人类发展指数之中的人类贫困指数(HPI-1)中,南非在135个国家中位列85名。
根据一项研究的推算,如果以种族隔离时代的分类法划分,在贫困线以下生活的南非人中,黑人、有色人种、印度和白人分别占56%、27%、9%和2%[98]。以往南非的不平等现象大多定义为种族之间,但人口群内的富人和穷人之间的差距大幅增加,把其定义为人口群内的不平等情况渐趋普及[99]。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提出建议解决收入不平均,包括鼓励更多储蓄和投资、把产品市场的监管自由化、增加小企业获得信贷的机会、加强工资谈判的协调工作、解决青年高失业水准等。有些建议包括向正在训练的人士发放工资补贴、按年龄区分最低工资、延长年轻工人的试用期等[100]。
开普敦大学2011年研究发现,在最富有的一成人口中,近四成是黑人,而这人口群以前几乎完全是白人[101]。黑人分别占“绝对富有”和“比较富有”(定义为每月收入超过4千美元)的南非人中的29%和50%。“比较富有”的南非人拥有共同特征,包括年轻、创业和拥有中学以上的教育程度[101]。
据估计,2004年10.4%的南非人属于“高级中产阶级”(higher middle class),其定义为人均收入超过4万兰特(2000年兰特)[102]。
税收和转移支付
税收
南非个人所得税的最高税率为40%,而公司税的最高税率为28%[103]。其他税种还包括增值税和资本增值税,整体税务负担占国内总收入的23.4%[103]。
社会福利
南非领取社会福利的人数是所得税纳税人约三倍之多,在国际标准中属于极高的水准[49]。在1994年后,资源迅速重新分配给黑人家庭,总公共支出分配给白人和黑人的比例,分别从1980年代中期的40%和43%,改变至1990年代末的不到10%和80%[104]。
失业保险基金用保费缴付,盈利将决定供款和效益,集中于保障工人失去收入的风险[105]。
社会救济金
南非向穷人提供福利,由一般税收资助,只要通过入息审查,无需供款,供款和补助之间没有任何联系,发放的形式包括老人补助金、伤残补助金、战争的退伍军人补助、护理依赖补助金、寄养儿童补助金、儿童抚养补助金、赠款援助和社会救助遇险金[106]。
该国超过八成老年人收到国家养老金[107],无需供款,金额超过黑人收入中位数的两倍,是三分之一黑人家庭的重要收入来源[108]。在2007年9月,当局向达到领取养老金年龄而没有私人养老金发放820兰特[108]。
2011年4月,儿童抚养津贴每月金额为270兰特[109],对象是家庭中每个15岁以下的儿童。截至2009年4月,910万名儿童受益[107]。
战争退伍军人津贴的对象,是曾参与第二次世界大战或朝鲜战争的退役士兵,2011年4月每月最高金额为1,190兰特[110]。
与其他新兴市场比较
相对于其他新兴市场,南非在资本的负担能力和供应、金融市场的成熟程度、企业税率和基础设施中表现良好,这有赖于英国和白人移民所打下的基础,但在劳工、教育和使用技术创新的成本和足够性方面表现不佳[111]。
2010年的调查发现,在14个国家中,该国金融市场的复杂性排名第二,实际企业税率(营业税作为公司利润的百分比)第二低,获取资金容易度和资本成本排名第四,交通基础设施排名第六(较中国、印度、墨西哥、巴西和波兰优胜,但落后于韩国和智利),外商直接投资占国内生产总值的百分比排名第七(在2008年占3%以上)[111]。
然而,南非在体力劳工供应排在末位,2008年劳动人口减少超过3%,是14个国家中唯一减少的国家,反观印度的劳动人口增长近3%。在11个国家和地区中,南非的体力劳动成本排在第五位,水准与韩国相若,但高于巴西、印度和中国。南非工厂工人的薪金高于巴西、中国、印度、波兰和墨西哥。南非工人的生产力高于俄罗斯、哥伦比亚、巴西、中国和印度,但低于韩国、智利和墨西哥[111]。
南非的教育排名偏低,尽管教育支出排名第四(2007年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以上),但2007年高等教育比例为15%,仅胜于印度,而巴西、智利和韩国的大专院校毕业预科生比例分别是30%、超过50%和90%以上。在技术使用和创新方面,南非在14个国家中排名11位,逊于韩国和金砖国家,但较哥伦比亚、墨西哥和阿根廷优胜[111]。
尽管如此,南非落后于其他新兴市场如印度和中国,原因包括︰国家相对较小、没有巨大国内客户群的优势;几十年来储蓄和投资率处于异常的低水准,部分原因是政治不稳定;教育系统不善导致技术人才严重短缺;货币强势和波动大使投资者却步,出口竞争力减弱;基础设施虽然远胜其他非洲国家,但出现电力短缺等严重瓶颈,迫切需要升级[40]。
2011年,南非在经过一年的观察员地位后,在中国海南省三亚举行的首脑会议上正式加入金砖国家,现时由五个新兴市场国家组成[112]。
参考资料
- ^ World Bank Data Set. World Bank. [2011-11-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11-05).
- ^ South Africa unemployment rate hits 25.2pc. Business Recorder. [2013-05-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8-11).
- ^ 存档副本. [2014-08-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2-06).
- ^ Export Partners of South Africa. CIA World Factbook. 2012 [2013-07-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0-02).
- ^ Import Partners of South Africa. CIA World Factbook. 2012 [2013-07-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8-13).
- ^ Sovereigns rating list. Standard & Poor's. [2011-05-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2-26).
- ^ 7.0 7.1 7.2 Rogers, Simon; Sedghi, Ami. How Fitch, Moody's and S&P rate each country's credit rating. The Guardian (London). 2011-04-15 [2011-05-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2-25).
- ^ South Africa – World Bank. [2014-08-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11-01).
- ^ 9.0 9.1 South Africa since apartheid: Boom or bust? - CNN.com. CNN. 2013-11-27 [2014-08-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9-05).
- ^ 10.0 10.1 10.2 Economic Assessment of South Africa 2008: Achieving Accelerated and Shared Growth for South Africa. OECD. [2014-08-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8-09).
- ^ SA government spending. data.worldbank.org. [2014-07-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04).
- ^ SA real interest rate. data.worldbank.org. [2014-07-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29).
- ^ South Africa inflation rate. data.worldbank.org. [2014-07-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04).
- ^ Wessels, Leani. Stiglitz: SA must drop targets. News24.co.za. 2009-07-08 [2009-07-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7-11).
- ^ South Africa: 2011 Article IV Consultation (PDF).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6. [2012-03-07].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2-03-06).
- ^ South Africa Economic Update, Focus on Savings, Investment, and Inclusive Growth (PDF). World Bank: 10. [2012-03-07].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2-03-06).
- ^ OECD Economic Surveys – South Africa. OECD: 36. July 2010 [2012-03-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3-06).
- ^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World Economic Outlook Database, October 2010. [2014-08-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8-10).
- ^ 19.0 19.1 19.2 19.3 19.4 19.5 存档副本. [2014-08-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03-31).
- ^ South African Rand, American Dollar 2010 – x-rates. [2014-08-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7-03).
- ^ XE Currency Table: ZAR - South African Rand. [2016-03-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8).
- ^ Competitiveness of selected South African agricultural products in the European union market (PDF). 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 Forestry and Fisheries: 3. [2012-03-07].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2-03-06).
- ^ South Africa's Economy. Key Sectors. Media Club South Africa. [2012-03-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12-21).
- ^ Gross Domestic Product, First Quarter 2013 (PDF). StatsSA. 2013-05-28 [2020-10-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9-24.
- ^ 25.0 25.1 25.2 Yager, Thomas R. The Mineral Industry of South Africa (PDF). US Geological Survey: 37.1. September 2010 [2012-03-07].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2-03-06).
- ^ Nationalisation in South Africa: A debate that will persist. The Economist. 2011-12-03 [2014-08-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8-29).
- ^ Results-Based Country Strategy Paper, 2008–2012 (PDF). African Development Bank: 10. October 2009 [2012-03-07].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2-03-06).
- ^ South Africa's coal future looks bright. [2014-08-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3-29).
- ^ AEMFC readies for second mine as losses mount. Mining MX. 2012-10-18 [2013-02-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1-23).
- ^ Human Rights Watch, 2001. Unequal Protection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The State Response to Violent Crime on South African Farms, ISBN 1-56432-263-7.
- ^ Mohamed, Najma. 2000. "Greening Land and Agrarian Reform: A Case for Sustainable Agriculture", in At the Crossroads: Land and Agrarian Reform in South Africa into the 21st century, ed. Cousins, Ben. Bellville, School of Government, University of the Western Cape. ISBN 1-86808-467-1.
- ^ Bronwen Manby. Unequal Protection – The State Response to Violent Crime on South African Farms. Human Rights Watch. August 2001 [2006-10-28]. ISBN 1-56432-263-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10-29).
- ^ Farms of Fear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The Sunday Times Magazine.
- ^ Economic Impacts of Climate Change in South Africa: A Preliminary Analysis of Unmitigated Damage Costs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J. Turpie et al. 2002. Joint Center for Political and Economic Studies Inc. Southern Waters Ecological Research & Consulting & Energy & Development Research Centre. 64 pages.
- ^ The CO2 fertilization effect: higher carbohydrate production and retention as biomass and seed yield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Retrieved 11 January 2010.
- ^ FAOSTAT 2008 by Production. faostat.fao.org. [2008-06-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1-11).
- ^ 37.0 37.1 37.2 37.3 Competitiveness of selected South African agricultural products in the European union market (PDF). 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 Forestry and Fisheries: 4. [2012-03-07].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2-03-06).
- ^ Agriculture. South Africa Online. [2006-07-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09-23).
- ^ 39.0 39.1 39.2 39.3 39.4 Asgisa And Economic Growth: Implications For Skills Development (PDF). Department of Labour, South Africa: 5. March 2008 [2012-03-07].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2-03-06).
- ^ 40.0 40.1 South Africa, Jobless growth – The Economist. [2014-08-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8-13).
- ^ 41.0 41.1 41.2 Automotive in South Africa – Key information on the South African motor industry. [2014-08-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12-02).
- ^ 42.0 42.1 Annual report 2010–2011. Department of Trade and Industry: 26. [2012-03-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3-06).
- ^ Monthly tourism statistics June 2008 (PDF). South African Tourism. 2008-06-03 [2008-06-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2-05).
- ^ UNWTO Tourism Highlights 2013 edition (PDF). UNWTO. [2013-11-20].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3-11-27).
- ^ Travel & Tourism Economic Impact 2013 South Africa (PDF). WTTC. March 2013 [2013-11-20].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4-03-09).
- ^ WFE – YTD Monthly. [2010-10-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2-13).
- ^ 47.0 47.1 47.2 Doing business in South Africa (PDF). Treasury Today: 17. [2012-03-07].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2-03-06).
- ^ South Africa. The World Factbook. CIA. [2014-08-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6-05).
- ^ 49.0 49.1 49.2 OECD Economic Surveys – South Africa. OECD: 38. July 2010 [2012-03-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3-06).
- ^ Stone, Christopher. Crime, Justice, and Growth in South Africa: Toward a Plausible Contribution from Criminal Justice to Economic Growth (PDF). Center for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at Harvard University: 2. August 2006 [2012-03-07].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2-03-06).
- ^ 51.0 51.1 Vernon Wessels; Carli Lourens. Anglo Says South Africa Must End Debate Over Nationalization. Bloomberg. 2012-02-07 [2012-03-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3-06).
- ^ Davies, Richard. Minister dissects government's land-reform target. BusinessDay. 2012-03-01 [2012-03-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3-06).
- ^ South Africa's bitter harvest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South Africans' long wait for land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BBC News.
- ^ SA 'to learn from' land seizures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BBC News.
- ^ 南非国会通过议案 将修宪允许无偿征地. 中新网. 2018-02-28 [2018-08-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8-24).
- ^ Economic Survey of South Africa 2010 – OECD. [2014-08-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9-24).
- ^ 58.0 58.1 58.2 David Lam; Murray Leibbrandt; Cecil Mlatsheni. Education and Youth Unemployment in South Africa. Southern Africa Labour and Development Research Unit: 2. 2012-03-06 [2012-03-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3-06).
|year=
与|date=
不匹配 (帮助) - ^ Abhijit Banerjee; Sebastian Galiani; Jim Levinsohn; Zoë McLaren; Ingrid Woolard. Why Has Unemployment Risen in the New South Africa (PDF). 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 6. July 2007 [2012-03-07].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2-03-06).
- ^ South Africa's Unemployment Rate Increases to 23.5%. Bloomberg. 2009-05-05 [2010-05-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6-22).
- ^ HDI (PDF). UNDP. [2014-08-09].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08-12-19).
- ^ 62.0 62.1 62.2 South Africa: Country Brief. World Bank. [2012-03-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3-06).
- ^ Race and Ethnic Relations: American and Global Perspectives. 2008 [2014-08-09]. ISBN 978049550436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8-12).
- ^ South Africa Loses More Jobs, Undermining Strength of Economy's Recovery – Bloomberg. [2014-08-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8-10).
- ^ Statistics South Africa – Economic Indicators for 2009–2010 by Year, Key Indicators and month[永久失效链接]
- ^ 66.0 66.1 66.2 A Fresh Look at Unemployment. Centre for Development and Enterprise: 2. July 2011 [2012-03-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3-06).
- ^ 67.0 67.1 Dani Rodrik. Understanding South Africa's Economic Puzzles (PDF). John F. Kennedy School of Government: 11. September 2006 [2011-09-05].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2-03-06).
- ^ 68.0 68.1 68.2 Wage Laws Squeeze South Africa’s Poor – NYTimes.com. [2014-08-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8-12).
- ^ Dani Rodrik. Understanding South Africa (PDF). [2011-09-05].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2-03-06).
- ^ 70.0 70.1 Human Capital Flight: Stratification, Globalization, and the Challenges to Tertiary Education in Africa; Benno J. Ndulu; JHEA/RESA Vol. 2, No. 1, 2004, pp. 57–91
- ^ 71.0 71.1 71.2 71.3 Skilled Labour Migration from Developing Countries: Study on South and Southern Africa (PDF). [2014-08-09].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2-06-16).
- ^ Health Personnel in Southern Africa: Confronting maldistribution and brain drain (PDF). [2011-02-28].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1-04-30).
- ^ World Bank, Centre for Study of African Economies, IMF 2004. [2014-08-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8-11).
- ^ Mills EJ et coll.: The financial cost of doctors emigrating from sub-Saharan Africa: human capital analysis. British Medical Journal 2011.343.
- ^ Hedley, Nick. Expertise flows back into SA as brain drain is reversed. Business Day. 2014-01-14 [2014-01-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1-18).
- ^ African Security Review Vol 5 No 4, 1996: Strategic Perspectives on Illegal Immigration into South Africa. [2005-12-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5-10-19).
- ^ Queens College: The Brain Gain: Skilled Migrants and Immigration Policy in Post-Apartheid South Africa. [2005-12-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5-11-25).
- ^ 78.0 78.1 South African unions suspend public sector strike – The Guardian. [2014-08-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6-20).
- ^ Abhijit Banerjee; Sebastian Galiani; Jim Levinsohn; Zoë McLaren; Ingrid Woolard. Why Has Unemployment Risen in the New South Africa (PDF). 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 4. July 2007 [2012-03-07].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2-03-06).
- ^ South Africa arm of General Motors hit by wage strike shuts plant. South Africa News.Net. [2014-07-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7-14).
- ^ South Africa: Inequality not so black and white – Norwegian Council for Africa. [2015-06-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2-08).
- ^ 82.0 82.1 Rulof Burger; Rachel Jafta. Affirmative action in South Africa: an empirical assessment of the impact on labour market outcomes (PDF). Centre for Research on Inequality, Human Security and Ethnicity: 7. March 2010 [2012-03-07].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2-03-06).
- ^ Neva Makgetla, Inequality on scale found in SA bites like acid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Business Day, 31 March 2010
- ^ Black middle class boosts car sales in South Africa – Business – Mail & Guardian Online. Mg.co.za. 2006-01-15 [2011-10-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6-19).
- ^ Transformation Booklet (PDF). Nedbank Group: 77. [2012-03-07].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2-03-06).
- ^ "Power Failures Outrage South Africa"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article by Barry Bearak and Celia W. Dugger in The New York Times 31 January 2008
- ^ S Africa cuts power to neighbours. BBC News. 2008-01-21 [2008-04-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5-14).
- ^ Eskom reopens 3 power stations. News24. 2008-02-14 [2009-05-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6-19).
- ^ Eskom mulls new power stations. Fin24. 2008-09-18 [2009-05-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9-21).
- ^ Climate change to create African 'water refugees' – scientists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Reuters Alertnet. Retrieved 21 September 2006].
- ^ 91.0 91.1 91.2 91.3 Geyde, Lloyd. How to keep SA's head above water. Mail & Guardian Online. 2012-03-02 [2012-03-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3-06).
- ^ 92.0 92.1 92.2 92.3 Trends in South African Income Distribution and Poverty since the Fall of Apartheid – Papers – OECD iLibrary. [2014-08-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3-06).
- ^ Murray Leibbrandt, Ingrid Woolard, Arden Finn, Jonathan Argent. Trends in South African Income Distribution and Poverty since the Fall of Apartheid (PDF). OECD Social, Employment and Migration Working Papers No. 101. OECD Publishing: 16. 2010-01-20 [2012-04-22].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2-06-12).
- ^ Income Inequality in South Africa: Center for Global Studies at the University of Illinois. [2011-11-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5-08).
- ^ 95.0 95.1 Murray Leibbrandt; James Levinsohn. Fifteen Years On: Household Incomes in South Africa (PDF). University of Cape Town; Yale University; NBER: 7. [2012-03-07].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2-03-06).
- ^ SARPN – South Africa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at www.sarpn.org.za
- ^ South African Institute for Race Relations, South Africa Survey 2006/2007
- ^ 98.0 98.1 Gumede, Vusi. Poverty, Inequality and Human Development in a Post-Apartheid South Africa (PDF). Conference paper presented at ‘Overcoming inequality and structural poverty in South Africa: Towards inclusive growth and development’, Johannesburg, 20–22 September 2010. Institute for Poverty, Land and Agrarian Studies. [2011-10-17].[永久失效链接]
- ^ Fact Sheet: Poverty in South Africa – Human Sciences Research Council – 26 July 2004. [2014-08-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8-10).
- ^ South Africa's economy: How it could do even better.. The Economist. 2010-07-22 [2011-10-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3-12).
- ^ 101.0 101.1 Conway-Smith, Erin. Black South Africans moving up the wealth ladder. Globe and Mail (Toronto). 2011-10-17 [2011-10-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10-20).
- ^ Trends in poverty and inequality since the political transition – Stellenbosch Economic Working Papers – 1/2005 (PDF). [2012-03-10].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2-03-19).
- ^ 103.0 103.1 South Africa Economy: Facts, Data, & Analysis on Economic Freedom. Heritage Foundation. [2012-03-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3-06).
- ^ Haroon Bhorat; Ravi Kanbur. Poverty and Well-being in Post-Apartheid South Africa: An Overview of Data, Outcomes and Policy (PDF). University of Cape Town; Cornell University: 6. September 2005 [2012-03-07].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2-03-07).
- ^ Trends in South African Income Distribution and Poverty since the Fall of Apartheid. OECD: 47. 2010-05-28 [2015-06-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3-06).
- ^ You and Your Grants 2011/12 (PDF). South African Social Security Agency. [2012-03-07].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2-03-07).
- ^ 107.0 107.1 Murray Leibbrandt; James Levinsohn. Fifteen Years On: Household Incomes in South Africa (PDF). University of Cape Town; Yale University; NBER: 17. [2012-03-07].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2-03-06).
- ^ 108.0 108.1 Cally Ardington; Anne Case; Victoria Hosegood. Labor Supply Responses To Large Social Transfers: Longitudinal Evidence From South Africa (PDF). 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 1. September 2007 [2012-03-07].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2-03-06).
- ^ Child support grant. South Africa Government Services. [2014-08-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7-18).
- ^ War veterans grant. South Africa Government Services. [2014-08-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8-09).
- ^ 111.0 111.1 111.2 111.3 SA fares well in emerging markets study – SouthAfrica.info. [2014-08-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8-10).
- ^ Blanchard, Ben and Zhou Xin, reporting; Ken Wills, editing, "UPDATE 1-BRICS discussed global monetary reform, not yuan"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Reuters Africa, 14 April 2011 9:03 am GMT. Retrieved 14 April 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