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政治化

去政治化政治化的逆过程。

概述

意大利学者亚历山地罗·鲁索(Alessandro Russo)认为“文化大革命”是一个高度政治化的时期,其终结是由于“去政治化”:一个派性斗争和暴力冲突损害公开政治辩论、多样性政治组织及其政治文化的过程。鲁索还认为“去政治化”不仅是中国,而且也是当代世界政治的特点。[1]:9 汪晖支持这一观点,并称之为“去政治化的政治”。[1]:14 汪晖认为,“政治化”“表征是政治辩论、理论探索、社会自治、党-国体制内外的政治斗争,以及政治组织和言论领域的空前活跃等”,“去政治化”则是“消解社会自治可能性的两极化的派性斗争、将政治辩论转化为权力斗争的政治模式、将政治性的阶级概念转化为唯身份论的本质主义阶级观等”。“重新政治化”才是克服文革“这一时代悲剧的真正方式”。[1] 满永评论说,能解释派性斗争和暴力冲突的不是“去政治化”,而是“泛政治化”,在相应中国背景下也可称为“阶级斗争扩大化”。[2]

中国学者马戎将“把族群看做政治集团,强调其整体性、政治权力和‘领土’疆域”称为“政治化”,他认为“政治化”不利国家统一,而应实行“去政治化”,即:一、以文化共同体概念“族群”指称各族;二、以公民个体而不是民族集体作为政策对象。这种观点引发了争议。[3]

参考文献

  1. ^ 1.0 1.1 1.2 汪晖. 去政治化的政治、霸权的多重构成与六十年代的消逝. 开放时代. 2007, (2): 5-41. 
  2. ^ 满永. “去政治化”还是“泛政治化”?——重新进入1960年代 (PDF). 二十一世纪. 2011. 
  3. ^ 文明超. “去政治化”的困境——就少数民族“去政治化”问题与马戎、胡鞍钢等先生商榷. 天府新论. 2018, (1): 85-91. 

外部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