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治·泰勒 (海关职员)

乔治·泰勒(英语:George Taylor,清朝海关职员名册译为太罗)是曾任职于大清皇家海关总税务司英国籍人士。他曾在澎湖群岛及台湾最南端南岬管理灯塔,后续调往上海海关担任书记一职。值得一提的是,他在南台湾服务期间,与排湾族频繁接触,所留下相关著作纪录,是认识台湾南部原住民族群的重要文献。[1]此外,他也是皇家地理学会的会员[2]

生平

1877年6月,乔治·泰勒正式成为大清皇家海关总税务司职员。

1877年至1882年,泰勒在澎湖群岛渔翁岛担任灯塔的看守者;他起初职位为灯塔第二看守者B,后于1880年擢升为灯塔第二看守者A。

1882年,泰勒被调任至鹅銮鼻协助灯塔兴建工程。1883年4月1日灯塔完工后,泰勒负责看守这座灯塔;1883年7月,其职位也被提升至灯塔看守者B。1885年1月,泰勒的职位被调升为灯塔看守者A。

1887年,他在下琅峤十八番社大头目义子潘文杰陪同下沿着当地的古道[3],前往位于今日台东线卑南乡的知本社,同行者还包含身兼港口、龟仔甪、阿眉三社首领 Capting的四名兄弟及长子。在鹅銮鼻任职期间,泰勒曾与当地排湾族人频繁往来,并探索鹅銮鼻及其周遭地区;他最远曾到达位在东边海岸的Pilam,并随后搭乘戎克船返回鹅銮鼻。泰勒也曾雇请数名当地人在龟山进行考古挖掘,以证明当地有早于荷兰时期殖民地存在。不过,有关泰勒的调查活动,台湾道刘璈(生卒年1829-1889)曾要求大清海关总税务司对灯塔管理员的行动加以规范。刘璈认为灯塔管理员应遵守规矩,“工竣后,看守人等,不得深入番社,登山打雀。”[4]

泰勒根据其在台见闻所累积的背景知识写下关于南台湾居民及其在地文化的著作,[1]包含Notes on the Paiwan Tribe(1884)、Aborigines of Formosa(1886)、Savage priestesses in Formosa(1886)、A ramble through Southern Formosa(1887)、Folk-lore of aboriginal Formosa(1887)、Formosa: characteristic traits of the island and its aboriginal inhabitants(1889)。[5]

1889年,泰勒调任中国大陆,在上海海关担任书记(行政职务)。

评价

依据梅威令医师(W. W. Myers,1879-1886在台)、英国长老教会佟为霖(W. R. Thompson, 1883-1887在台)的纪录,泰勒具有良好的官话及原住民语言的能力。梅威令医师曾率团南下探访南台湾的原住民,期间受到泰勒协助。梅威令指出泰勒有着良好的语言能力,也请泰勒协助确认有关南台湾原住民社会文化的发表文章。意想不到的是,泰勒不只加以修改梅威令的文章,还另外写了一篇有关排弯族及阿美族的文章。佟为霖南下调查部落时,也找泰勒协助。佟为霖指出泰勒不只会讲官话、也会当地方言、原住民语言,而且擅于与部落头目、当地清国官员沟通往来,能够安全地管理灯塔一切事宜。此外,佟为霖还提到泰勒会把废弃的油罐制作成独木舟,以此到处航行,确认地理形势。[6]

关税总税务司赫德指出:“泰勒书记(clerk)虽然无法发表任何具严谨考究的科学文章,但从他发表 的文章来看,无论其中的学识是否足够,他所描述在福尔摩沙旅行遇见的 未知原住民,都可以引起英格兰观众的兴趣。”[7]

珍妮・蒙哥马利・麦高文(Janet B. Montgomery McGovern,生卒年不详,大正五年至大正七年(1916-1918)来到台湾教书,也是第一位女性人类学者探访原住民部落)赞美泰勒:“《大英百全书》对此〔按:原住民是食人族一事〕做了一个声明(参见“福尔摩沙”一节之文章),但我认为这是错误的认识。乔治・泰勒的看法跟我 一样,他是一位在清政府政权下,长年服务于南岬(鹅銮鼻)灯塔的管理员;他也可能是自荷兰殖民台湾之后,最了解原住民的白人。”[8]

日治时代的人类学者,亦对泰勒对于原住民的观察纪录,有着高度评价。[9]

今日学者,如杜德桥、费德廉对泰勒的原住民书写,抱持高度评价,还集结泰勒的文章出版成文集。[10]

著作

  • Aborigines of South Taiwan in the 1880s: Papers by the South Cape Lightkeeper George Taylor. Edited by Glen Dudbridge. Taipei: Shung Ye Museum of Formosan Aborigines.1999.[11]
  • 《1880年代南台湾的原住民族:南岬灯塔驻守员乔治.泰勒撰述文集》. Glen Dudbridge编. 谢世忠、刘瑞超译. 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员会. 台北市. 2010.[12]
  • 〈福尔摩沙的原住民〉、〈福尔摩沙原住民的民间故事〉,收录于费德廉、罗效德编译《看见十九世纪台湾-十四位西方旅行者的福尔摩沙故事》(台北:如果出版社,2006年),页266-288。

外部链接

参考资料

  1. ^ 1.0 1.1 前殖民時期的臺灣地理知識: 日人材料的初探 (PDF). archive.is. 2017-10-13 [2017-10-13].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7-10-13). 
  2. ^ 自然史、人類學與臺灣近代「種族」知識的建構: 一個全球概念的地方歷史分析 (PDF). archive.is. 2017-10-13 [2017-10-13].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7-10-13). 
  3. ^ 刘克襄. 後山探險: 十九世紀外國人在臺灣東海岸的旅行. 自立晚报社文化出版部. 1992 [2017-10-13]. ISBN 978957596177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10) (中文). 
  4. ^ 刘璈著,〈详覆遵饬督同府县详加酌核保护建造鹅銮鼻灯楼章程由〉,光绪七年十一月(1881 年 1 月),收录于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编,《巡台退思录》(南投:台湾省文献委员会,1997),页 51。
  5. ^ 陈柏含,《帝国边境的协商:南岬灯塔的兴建历史及影响 (1867-1895)》(台北: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历史所硕士论文,2022年),页100。
  6. ^ 费德廉、罗效德. 《看見十九世紀的臺灣-十四位西方旅行者的福爾摩沙故事》. 台北. 2006: 266–288。. 
  7. ^ Robert Hart, The I.G. in Peking: letters of Robert Hart, Chines Maritime Customs, 1868-1907, edited by John King Fairbank, Katherine Frost Bruner, Elizabeth Macleod Matheson; with an introduction by K. L. King, p. 721.
  8. ^ B.L. Mcgovern, Among the Head-Hunters of Formosa (London: Unwin, 1922; Taipei: SMC Publishing Inc. reprint, 1997), p. 116.
  9. ^ 笠原政治著,陈文玲译著、导读,《日治时代台湾原住民研究史─先行者及其台湾调查》(台 北:国立台湾大学出版中心,2020),页 101-110。
  10. ^ Glen Dudbridge ed., Aborigines of South Taiwan in the 1880s ;杜德桥编、谢世忠・刘瑞超译,《1880 年代南台湾的原住民族:南岬灯塔驻守员乔治・泰勒撰述文集》,台北 : 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员会出版 : 南天书局发行,2010年;费德廉、罗效德编译, 《看见十九世纪台湾-十四位西方旅行者的福尔摩沙故事》,台北:如果出版社,2006年。
  11. ^ Taylor, George; guan, Shun yi Taiwan yuan zhu min bo wu; suo, Zhong yang yan jiu yuan Taiwan Shi yan jiu. Aborigines of south Taiwan in the 1880s. Shung Ye Museum of Formosan Aborigines. 1999 [2017-10-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07) (英语). 
  12. ^ 1880年代南臺灣的原住民族:南岬燈塔駐守員喬治.泰勒撰述文集 » 臺灣原住民族圖書資訊中心館藏介紹. www.tiprc.org.tw. [2017-10-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12) (中文(台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