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无所畏
四无所畏,佛教术语,即四无畏。指佛说法时具有四种无所惧畏功德,不共菩萨,是成佛之后才有的功德。[1][2]
- 正等觉无畏:一切智无所畏,佛于大众中明言我为一切智人而无畏心;
- 漏永尽无畏:漏尽无所畏,佛于大众中明言,我断尽一切烦恼而无畏心;
- 说障法无畏:说障道无所畏,佛于大众中说惑业等诸障法而无畏心;
- 说出道无畏:说尽苦道无所畏,佛于大众中说戒定慧等诸尽苦之正道而无畏心。
佛鼓励僧人们努力修成四无所畏。[4]
参考文献
- ^ 《阿毘达磨俱舍论》卷27〈7 分别智品〉:“论曰。佛四无畏如经广说。一正等觉无畏。十智为性。犹如初力。二漏永尽无畏。六十智性。如第十力。三说障法无畏。八智为性。如第二力。四说出道无畏。九十智性。如第七力。如何于智立无畏名。此无畏名目无怯惧。由有智故不怯惧他。故无畏名目诸智体。理实无畏是智所成。不应说言体即是智。”(CBETA, T29, no. 1558, p. 140, c17-24)
- ^ 《大智度论》卷48:“所谓四无所畏。何等四。佛作诚言。我是一切正智人。若有沙门婆罗门。若天若魔若梵若复余众如实难言。是法不知乃至不见是微畏相。以是故我得安隐。得无所畏。安住圣主处。在大众中师子吼能转梵轮。诸沙门婆罗门若天若魔若梵若复余众实不能转。一无畏也。佛作诚言。我一切漏尽。若有沙门婆罗门。若天若魔若梵若复余众如实难言。是漏不尽乃至不见是微畏相。以是故我得安隐。得无所畏。安住圣主处。在大众中师子吼能转梵轮。诸沙门婆罗门若天若魔若梵若复余众。实不能转。二无畏也。佛作诚言。我说障法。若有沙门婆罗门。若天若魔若梵若复余众如实难言。受是法不障道。乃至不见是微畏相。以是故我得安隐。得无所畏。安住圣主处。在大众中师子吼能转梵轮诸沙门婆罗门若天若魔若梵若复余众实不能转。三无畏也。佛作诚言。我所说圣道能出世间。随是行能尽苦。若有沙门婆罗门。若天若魔若梵若复余众如实难言。行是道不能出世间不能尽苦。乃至不见是微畏相。以是故我得安隐。得无所畏。安住圣主。处在大众中师子吼能转梵轮。诸沙门婆罗门若天若魔若梵若复余众实不能转。四无畏也。”(CBETA, T25, no. 1509, p. 407, a27-b22)
- ^ 存档副本. [2016-02-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08).
- ^ T0125增一阿含经. CBETA. 卷十九·等趣四谛品第二十七(六).
如来出世有四无所畏,如来得此四无所畏,便于世间无所著,在大众中而师子吼转于梵轮。云何为四?
我今已办此法,正使沙门、婆罗门、魔、若魔天,蜎飞蠕动之类,在大众中言我不成此法,此事不然。于中得无所畏,是为第一无所畏。
如我今日诸漏已尽,更不受胎。若有沙门、婆罗门,众生之类,在大众中言我诸漏未尽者,此事不然。是谓第二无所畏。
我今已离愚暗法,欲使还就愚暗之法者,终无此处。若复沙门、婆罗门、魔、若魔天,众生之类,在大众中言我还就愚暗之法者,此事不然。是谓如来三无所畏。
诸贤圣出要之法,尽于苦际,欲使不出要者,终无此处。若有沙门、婆罗门、魔、若魔天,众生之类,在大众中言如来不尽苦际者,此事不然。是谓如来四无所畏。
如是,比丘!如来四无所畏,在大众之中,能师子吼转于梵轮。如是,比丘!当求方便,成四无所畏。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