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阄
历史
台湾清治末期,四阄地区为一街庄,称为“四阄庄”,隶属于员山堡。该庄东与壮三庄、壮二庄为邻,南与溪洲庄为邻,西边为吧荖郁庄,北边为珍仔满力庄、壮一庄[1]。
1901年(日治明治三十四年)11月,废县厅改设二十厅,该庄隶属于宜兰厅,编入第七区。1905年(明治三十八年)7月,第七区改名“外员山区”。1909年(明治四十二年)10月,合并二十厅为十二厅,该庄仍隶属于宜兰厅。1920年(大正九年),废十二厅改设五州二厅,该庄改制为“四阄”大字,隶属于台北州宜兰郡员山庄,大字下有“四阄一”、“四阄二”、“四阄三”小字名[2]。1940年10月宜兰街升格为宜兰市,该大字并入宜兰市。
聚落
本地区发展较早的聚落有四阄一、四阄二、四阄三等,在日治期初期的官方地图上已有记载[1]。此外,本地区尚有三角聚落[3]。
交通
台铁宜兰线是台湾东北部铁路干线,大致以北北西—南南东走向经过四阄地区东北角。境内未设站,北侧最近的是宜兰车站,属一等站,停靠大部分普悠玛号、太鲁阁号、自强号、复兴号列车及全部莒光号列车、区间快车、区间车;南侧最近的是二结车站,属三等站,仅停靠区间车。由此等可前往台铁沿线各地。
乡道宜16线(南桥路、清华二路、南津路)是外员山至东港的道路,大致以北向南自本地区西北部入境,至至浮洲溪边转东南再转东再绕弯道转东南由本地区东南部出境。由该道路向北可前往珍子满力、外员山并止于于省道台7线路口,向东南转东可前往壮二南部、南兴、雾罕并止于省道台2线高架桥下。
乡道宜18线(清华路、南桥路、清华一路、建业路、县政西路)是员山再连至壮围新南的道路,大致以西北西—东南东走向自本地区西部入境,至南桥路转南与乡道宜16线共线,至清华一路转东独行,后转东北再转东至中央公园转东南绕弯道转东北东出境。由该道路向西北西可前往吧荖郁、三阄、再连东侧并止于省道台7线路口,向东北东转东南再转东经壮二可前往茄苳林、新南并止于新南国小旁乡道宜7线路口。
学校
文化资产
- 南机场风向带(县定古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