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面
客家面,又称“大埔面”是马来西亚客家社区的代表性面食之一,源自于中国广东省梅州市大埔县。由于马来西亚的年轻华人对于大埔少有概念,因此有些业者把“大埔面”改写成“客家面”以招揽更多的生意。久而久之,“客家面”这名词已取代“大埔面”,成为马来西亚华人对这道面食的称呼。
作法
客家面因少放碱水的因素,所以颜色偏白,其制作过程与竹升面相似,以面粉和鸡蛋作为材料,在和面过程中取竹竿反复骑压在面团,让面条产生筋性,以带有弹牙的口感。客家面可干捞或煮成汤面,目前在马来西亚茶餐室与路边摊贩卖的客家面多以干捞为主,使用熬制多时已浓缩的汤汁和潮汕地区人民嗜吃的鱼露来拌面,因此大埔面的色泽浅白,部分食客会以有无加入鱼露调味而评定该碗面的风味是否正宗[1]。有些店家也会提供老鼠粉(原称老鼠粄)供作不同面条的选择[2]。面条烫熟后,再撒上肉燥、青菜、青葱、葱酥和香油,另外再乘上一碗装有肉丸或馄饨的清汤,一同上桌[3][4]。
随着饮食的多样化发展,加上名称的转变,目前当地的干捞客家面除了肉燥外,有些店家会配上富有客家风味的卤鸡腿、扣肉等,或者搭配当地常用来拌面的叉烧、鱼饼等,让客家面出现多种的变化[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