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山云居寺
房山云居寺,又名西域寺,其全称为西域云居禅林,坐落于北京市房山区白带山 (因山腰有云似白带绕山得名,又称石经山)西南麓,距北京城区75公里,原有建筑在中日战争期间已毁,仅存塔数座和藏经洞中的石经。1961年云居寺塔与石经被公布为第一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房山云居寺塔及石经 | |
---|---|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 | |
地址 | 中国北京市房山区大石窝镇 |
坐标 | 39°36′29″N 115°46′04″E / 39.60806°N 115.76778°E |
分类 | 古建筑及历史纪念建筑物 |
时代 | 隋、唐、辽、金 |
编号 | 1-66 |
认定时间 | 1961年(2013年房山大白玉塘采石场遗址归入) |
历史
云居寺为隋代高僧静琬所建,原有建筑依山而建,颇为壮丽。静琬大师吸取南北朝灭佛运动中很多纸本、木刻佛经被毁,而石刻佛经多有保留的教训,就在山上凿石为室,刻石为经,用于保存佛经。刻经活动在随后的唐开元年间至辽代达到极盛,唐玄宗曾把《开元大藏经》赐给云居寺作为刻用底本,辽代时则使用《契丹藏》作为底本。这两部藏经现均已佚失,云居寺的房山石经就成为了校勘其他版本佛经的最好资料。辽代时,藏经洞已放满了唐刻石经,便在山下新掘地穴储藏石经。刻经活动一直延续到明朝,总计共造石经14278方;同时藏纸本22000卷,木刻经77000余块,均为世界规模最大的佛教经藏。
除去石经,云居寺还保留有有唐代佛塔7座,辽代佛塔5座,堪称一绝。
有一唐代金仙公主塔,其塔后壁刊刻记载唐玄宗赏赐佛经和田产的历史经过。唐开元十八年(730年),唐玄宗应第八妹金仙公主的请求,赐云居寺《开元大藏经》新旧译经4000余卷与大片的田园山场,委派长安高僧知升,亲自押运到云居寺。莫州吏部常选王守泰则是为感念金仙公主的功德,借用石塔后壁,将这一善举刊刻其上。因此,这座塔有珍贵的文物历史研究价值。[1]
1981年11月27日,在对藏经洞之中的雷音洞进行修复时,意外发现了一个套函,其中藏有两颗释迦牟尼肉身舍利。1999年9月9日,北京市文物局为妥善保护云居寺所藏辽、金石经,将之全部回填地宫。[2]
图片
-
释迦殿
-
云居寺南塔,2014年9月修复[3]
-
辽塔
-
存放辽金石经的地宫入口处,上方为开山琬公塔
-
石经地宫
-
云居寺内一座建于711年的石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