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占庭艺术
拜占庭艺术是指东罗马(拜占庭帝国),以及继承了帝国文化的民族和国家的艺术。虽然帝国始于罗马帝国的衰弱,并且一直持续到1453年君士坦丁堡的陷落,[1] 然而许多东欧的东正教国家,以及一些东部地中海的穆斯林国家,在数个世纪之后仍然在许多方面保留了帝国的文化和艺术。
许多与拜占庭帝国同时代,但实际上并不隶属于拜占庭的国家(“拜占庭联邦”),在文化上受到了拜占庭帝国影响。这些国家包括基辅罗斯以及一些非东正教国家如威尼斯共和国(在10世纪脱离了拜占庭帝国)以及西西里王国(与拜占庭帝国关系密切,在10世纪之前也是拜占庭的领土,12世纪以前有着大量讲希腊语的人口)。其他具有拜占庭艺术传统的国家如塞尔维亚和保加利亚,在中世纪都在成为拜占庭帝国领土和独立之间摇摆不定。1453年拜占庭首都君士坦丁堡沦陷后,由生活在奥斯曼帝国的东正教徒所创作的艺术品通常被称为“后拜占庭”。某些源自拜占庭帝国的艺术传统,特别是关于圣像画和教堂建筑,直至今日仍保存在希腊、塞尔维亚、保加利亚、罗马尼亚、俄罗斯等其他东正教国家。
介绍
拜占庭艺术起源于东罗马帝国基督教化的希腊文化,并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以希腊化的风格及图像学表现基督教和古希腊神话的内容。[2]拜占庭艺术从未忘却其古典遗产;首都君士坦丁堡装饰著大量的古典雕塑,[3]但它们终究成为了令当地居民感到困惑的对象[4](不过,拜占庭的欣赏者对其他形式的古典媒介如壁画则未表现出不解[5])。拜占庭艺术的基础是拜占庭希腊人所持有的基本艺术态度,他们如同古希腊前辈“从不满足于单纯的形式游戏,而是在一种天生的理性主义的刺激下,将形式与有意义的内容联系起来,赋予其生命。”[6]尽管拜占庭帝国艺术的特点是定期复兴古典美学,但最重要的是它发展一种新美学定义其显著的“抽象”或反自然主义特质。如果说古典艺术的特色是尝试创作贴近现实的表征,那么拜占庭艺术似乎已经放弃这种尝试,转而使用更具象征意义的方法。
这种转变主要发生在古典时代晚期,其性质和原因几个世纪以来一直是学术界争论的话题。[7]乔尔乔·瓦萨里将其归因于艺术技能和标准的衰退,而这种衰退又被与瓦萨里同时代的意大利文艺复兴所恢复。虽然这一观点偶尔会被采纳,最引人注目的是伯纳德·贝伦森,[8]但现代学者倾向于对拜占庭美学持更积极的看法。李格尔(Alois Riegl)和约瑟夫·斯齐戈夫斯基(Josef Strzygowski)于20世纪初的作品对于晚期古典艺术的重新评价最为重要。[9]李格尔将其视为罗马艺术原有趋势的自然发展,而斯齐戈夫斯基则将其视为“东方”影响的产物。近期对此争论有所建树的学者是恩斯特·基辛格(Ernst Kitzinger)[10]以及约翰·奥尼恩斯(John Onians)[11],基辛格追溯了古典晚期“抽象”和 “希腊化”趋势之间的“辩证关系”;奥尼恩斯看到古典晚期“视觉反应的增强”,观众因此“可以审视在二十世纪认为是纯粹抽象的东西,并发现其具象之处。”
无论如何,这种争论纯粹是以现代角度出发:大多数拜占庭的观众显然并不认为他们的艺术很抽象或不自然。正如西里尔·曼戈所言,“我们自己对拜占庭艺术的欣赏很大程度上源于这种艺术不是自然主义风格;然而,从现存的陈述来看,拜占庭人自己认为是高度自然主义,直接继承了菲迪亚斯、阿佩莱斯和宙克西斯的传统”[12]。
对于巨型拜占庭艺术,题材主要来自宗教和皇帝:这两个主题经常会结合,如君士坦丁堡于六世纪建立的圣索菲亚大教堂内部即饰有拜占庭后期皇帝的肖像。这种惯例部分源自于拜占庭社会的虔诚和专制性质,部分是其经济结构的结果:帝国的财富集中在教会和皇室的手中,他们有最大的机会负责雄伟的艺术任务。
然而,宗教艺术并非仅限于教堂内饰的壮观装潢。拜占庭艺术最重要的流派之一是圣像画,也就是耶稣基督、圣母玛利亚或圣人的形象,在东正教教堂和私人住宅中作为崇敬的对象。圣像在本质上更具有宗教性,而不是审美性:特别是在圣像破坏运动后,它们被理解为透过仔细遵守图像规范来保持描绘人物的“相似之处”,以体现其独特“存在”[13]。
手抄本的彩图是拜占庭艺术的另一个主要类型。最常见的插图文本是宗教性的,包括经文本身(特别是赞美诗),以及用于祈祷或是根据圣经所写的文本(如约翰·克利马科斯的《神圣攀登的天梯》或圣额我略·纳齐安的布道书)。世俗文本也被彩绘:重要的例子包括《亚历山大罗曼史》(Alexander Romance)和约翰·斯基里泽斯的《历史概要》(Synopsis of Histories)。
拜占庭人继承了早期基督教在宗教艺术中对巨型雕塑的不信任,只制作浮雕,其中很少有像真人一样大小的存世作品,与从卡洛林艺术开始复苏纪念性雕塑的西方中世纪艺术成鲜明对比。小型象牙也大多是浮雕。
所谓的“次要艺术”在拜占庭艺术和奢侈品中非常重要,包括象牙浮雕,这些像是可作为正式奖励的执政官对折画(Consular diptych)或如象牙棺材(veroli casket)这样的珠宝盒,另外还有硬石雕、拜占庭珐琅、拜占庭玻璃、珠宝、金属制品和有花纹的丝绸在整个拜占庭时期大量生产。其中许多是宗教性质的,不过还是生产了大量带有世俗色彩的物品或非描绘性的装饰:例如,表现古典神话主题的象牙。拜占庭的陶瓷制品相对粗糙,因为富人的餐桌上从来不使用陶器,他们用的是拜占庭银器。
时期
拜占庭艺术和建筑被惯例分为四个时期:
早期:从《米兰敕令》(基督教合法化)和皇室所在地转移到君士坦丁堡开始,随着公元842年圣像破坏活动的结束而告终。
中期:又称高峰期,从公元843年恢复圣像开始,直到1204年君士坦丁堡落入十字军手中为止。
晚期:西欧和传统拜占庭元素在艺术和建筑中相互折衷渗透,结束于1453年君士坦丁堡沦陷于奥斯曼土耳其人。“后拜占庭”(post-Byzantine)一词被用于晚期。
“新拜占庭”(Neo-Byzantine):则被用于19世纪以来的艺术和建筑,当时奥斯曼帝国解体促使艺术家和历史学家重新欣赏拜占庭。
参考资料
- ^ See Kitzinger, Ernst, Byzantine art in the making: main lines of stylistic development in Mediterranean art, 3rd-7th century, pp 1-3, 1977, Faber & Faber, ISBN 0571111548 (US: Cambridge UP, 1977). The start date of the Byzantine period is rather clearer in art history than in political history, if still imprecise.
- ^ Michelis 1946 ; Ainalov 1961,"Introduction", pp. 3‒8 ; Stylianou & Stylianou 1985,第19页 ; Hanfmann 1962,"Early Christian Sculpture", p. 42 ; Weitzmann 1984 .
- ^ Bassett 2004 .
- ^ Cyril 1965,第53‒75页 .
- ^ Ainalov 1961,"The Hellenistic Character of Byzantine Wall Painting", pp. 185‒214 .
- ^ Weitzmann 1981,第350页 .
- ^ Brendel 1979 .
- ^ Berenson 1954 .
- ^ Elsner 2002,第358‒379页 .
- ^ Kitzinger 1977 .
- ^ Onians 1980,第1‒23页 .
- ^ Mango 1963,第65页 .
- ^ Belting & Jephcott 199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