捻翅目
捻翅目(Strepsiptera),亦作撚翅目或𧎥目,是昆虫纲下的一目,通称为捻翅虫或𧎥,包含10个科约600种昆虫。捻翅虫的一生大多寄生于其他昆虫体内,如蜜蜂、黄蜂、叶蝉、蠹虫和蟑螂等,只有早期幼虫和雄性成虫可自由生活。
捻翅目 化石时期:白垩纪至今
| |
---|---|
雄虫 | |
科学分类 | |
界: | 动物界 Animalia |
门: | 节肢动物门 Arthropoda |
纲: | 昆虫纲 Insecta |
演化支: | 真变态类 Eumetabola |
(未分级): | 内生翅类 Endopterygota |
目: | 捻翅目 Strepsiptera Kirby, 1813 |
科 | |
外观
成年的雄性捻翅虫体长约1.5至4毫米,触角发达且形状多变,复眼大而突出,和任何其他类昆虫的复眼不同,由20至50个小眼组成,每个小眼单独成像,整体呈现黑莓状的外观,类似于镜眼虫亚目三叶虫的复眼——裂色眼;无单眼。前翅退化为棒状的伪平衡棍,后翅大且呈扇状,具退化的纵脉。一般不具可进食的口器,其口器的许多部分退化为感觉器官。
除极少数种类的雌性捻翅虫有足、可自由活动外,绝大多数物种的雌虫均无足无翅,终生营内寄生。自由生活型的雌虫体长约2毫米;内寄生型的20至30毫米。内寄生型的雌虫呈蛆状,触角、单眼及复眼消失,口器退化,无足,胸部腹面在头与胸的分界处有一育腔的开口,为雌虫受精及幼虫的逸出口。
一龄幼虫为跳虫型,头部尖似凿子,适宜进入寄主体内;在寄主体内蜕皮后变为蠕虫型,体表平滑柔软,无足。
生活史
雄性捻翅虫的成虫寿命极短(通常不到5个小时)且不进食,甚为活泼,会追踪雌性释放的费洛蒙。雌虫头胸部扁平而硬化,从寄主腹部节间膜钻出暴露于寄主体外,雄虫会在雌虫头、胸部之间处交配受精。
幼虫为卵胎生,在雌虫体内孵化后,从生殖孔进入育腔,再从育腔口钻出落到花上或地面上,钻出的第一龄幼虫非常活泼,会积极寻找叶蝉、椿象、蝗虫等之若虫,钻入其体表进行寄生;亦有些种类会留于原寄主体上,伺机转移到新寄主,或随着飞行的蜂类转移到蜂巢中寄生在蜂类幼虫体内。一龄幼虫在寄主体内蜕皮后会变为有如蛆般的蠕虫型。寄主体内的幼虫会诱使宿主产生一袋状构造将其包覆,并在其中吸取寄主的养分并生长。这种由寄主组织生成的结构可以保护捻翅虫幼虫不被寄主的免疫系统攻击。幼虫在每一次蜕皮后,较旧的角质层会分离其体表,但不会被抛弃,因而包覆在幼虫周围形成多层。雄性的末龄幼虫在最后一次蜕皮后化为裸蛹,一般在晴天早晨羽化,然后飞翔寻偶。成熟雌虫蜕皮后则会留在蛹壳内,终生保持无足无翅的幼虫样貌(幼态延续)且不会离开寄主(三枝五节蟊科物种除外),其体积最大可占据寄主腹部的90%。幼虫孵化后雌虫会与寄主一同死亡。
其宿主包括属于蜚蠊目、螳螂目、直翅目、半翅目、膜翅目和双翅目昆虫,一些较原始的种类也寄生于衣鱼目昆虫。例如蚁蟊科捻翅虫的雄性寄生蚂蚁而雌性寄生直翅目昆虫。
分类
系统分类学
捻翅目属于内生翅群,为完全变态昆虫,系统分类学显示与鞘翅目为姊妹群。本分类树依据Zhou等人于2014年提出的演化树绘制而成[1]。
完全变态类 Holometabola |
| ||||||||||||||||||||||||||||||||||||||||||||||||||||||||||||
参考文献
- ^ Zhou, Xin; Kjer, Karl M.; Wang, Jun; Wang, Jian; Yang, Huanming; Zhang, Yong; Xu, Xun; Li, Yingrui; Zou, Shijie. Phylogenomics resolves the timing and pattern of insect evolution. Science. 2014-11-07, 346 (6210): 763–767 [2019-03-24]. ISSN 0036-8075. PMID 25378627. doi:10.1126/science.125757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08) (英语).
- Grimaldi, D. and Engel, M.S. Evolution of the Insect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5. ISBN 0-521-8214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