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会城池

新会城池是中国广东省新会县城防建筑的总称,由旧城(内城)、新城(子城、外城、二重城)组成,包括城墙城门敌楼警铺雉堞护城河等多道设施。民国初期,由于现代化城市建设,新会的城门连同城墙一并被拆除,现只作地名使用。

历代城建

 
清朝道光年间绘制的《邑城内外全图》,从中可以遍览旧时新会的建筑分布。

新会城,开皇始为冈州治,开元二十三年(735年)以后为新会县治,直到元初,未有城郭。

元季,主簿徐闻可,以土石为料修筑新会土城,不久黄斌聚众反元,攻陷并烧毁新会城。明洪武元年(1368年)六月,朱元璋廖永忠捕斩久据不降的农民军领袖黄斌,正式将新会纳入明朝的版图。十七年(1384年),新会人岑得才请置千户所及城池,是年开设,都指挥王臻领兵一千立栅镇守。二十四年(1391年),王臻再筑土城,开挖池塘环绕于城外。三十年(1397年),千户宋斌改土城为砖石城,县城城墙西起犀山东至马山,周长六百六十丈,筑有四座城门三个水门,其分别为东门南门西门北门西水关北水关以及东南关,县衙、学宫建于城内,城区面积仅1.5平方公里。城址位于今新会第一中学一带,是为“旧城”。

天顺六年(1462年),广西傜僮叛军攻打新会,焚掠城外居民,县丞陶鲁号召、组织乡民练武参军。翌年,叛军再次攻打新会,陶鲁率兵击退。鉴于前事之师,陶鲁于成化十年(1474年)以蚝壳在旧城南面加筑子城,内设马路,外凿城濠会城河),濠外又筑竹基、重堑。城墙周长一千六百八十八丈,高一丈二尺;城濠长二千一百二十五丈,深一丈五尺,阔二丈二尺;濠外竹基二千五百八十七丈;基外重堑三千一百六十八丈。 正德十一年(1516年),知县徐干对子城进行了重修,将城墙加高至八丈。其后万历元年六月(1573年),兵备佥事何子明、知县伍睿号召士绅捐资,在子城基础上增修新城,周长九百六十丈,高一丈八尺。建有三座城门,分别为宾升门镇海门宝成门;四座便门,分别为泗水门知政门庇民门惠民门;三座水门,分别为骑虎关清化关五显关;两座小水门,隆兴关小富涌关。城区面积扩大两倍。形成新会城池的“凸”字形格局。由此形成的新会城布局此后一直延续了三百多年。三十五年(1607年),知县王命璿将旧城北面用砖石增高三尺。崇祯十三年(1640年),城墙崩塌十馀处共百馀丈,知县李光熙重修。永历元年(1647年),内外城增高三尺。八年(1654年),增建炮台、敌楼五座。清道光十三年(1833年),东城楼塌,马山、南门、西门三处城墙共四十馀丈皆颓废。十八年(1838年),知县林星章重修。重修后旧城周长五里六百六十八丈,高、厚一丈九尺,四座城门各有高一丈的楼橹;东西角楼两座;外环水池一千六百八十丈,阔三丈,深七尺。新城由东至西长九百六十丈,高一丈八尺,厚一丈,三座城门均有楼橹。城池共有炮台、敌楼八座;垛口一千四百四十五个。新旧两城周长共十里零一百五十七丈。是当时广东省除广州城、潮州城外,其它州县皆不及新会城。

拆除城池

城门

参考

  • 《新会县志》贾雒英,1690年
  • 《新会县志》林星章,1841年
  • 《新会乡土志》谭镳,190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