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来说,新娘一词专指对于确立婚姻关系之际的伴侣,在结婚仪式中的女方。如属异性婚姻,则另一方称新郎。

穿着传统中式婚服的新娘(左)与新郎

而在中华传统,新郎、新娘进门后,有撤谷豆[1]、抱毡[2]等习俗,接着要“拜堂”[3]。古代婚礼中,新娘头上都会蒙着一块红盖头,入洞房时由新郎用秤杆揭开[4][5],也有由(教导新娘妇德的女师)或喜娘揭开[6]。亦有由婆母揭开的,《醒世姻缘传》说:“新人到了香案前面,狄婆子用箸揭挑了盖头。”而“新娘子”(一般情况与“新娘”同义)则还可以指新婚不久的女子。在江浙地区,新娘也曾经指一家中最近结婚入门的女子。

注释

  1. ^ 《梦梁录·嫁娶》载,新妇人门“赳择官执花斗,盛五谷豆钱彩果,望门而撤,小儿争拾之,谓之撒谷豆。”
  2. ^ 《谈征·事部》:“今人娶妇,舆轿迎至大门则转毡以人,弗令履地。读白太傅〈春深娶妇家〉诗云:‘青衣转毡褥,锦绣一条斜。’则此俗唐时已然矣。”
  3. ^ 赵翼《咳徐丛考·拜堂》卷三十一:“新婚之三日,妇见舅姑,俗名拜堂。”
  4. ^ 朱熹《仪礼经传通解》说:“妇拜、婿答拜,婿为举蒙头。”
  5. ^ 张仁寿著《解放前桐城旧婚姻礼俗》也说:“……新娘步入洞房,新郎用秤杆挑开新娘的盖头。”
  6. ^ 朱轼《仪礼节略》说:“吴东莱婚礼……女辞父母,拜毕,即以帕盖头,升车至夫家。交拜,必姆=为去之乃合卺。”

参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