棕头鸦雀
棕头鸦雀(中国大陆、香港作棕头鸦雀,台湾作粉红鹦嘴,学名:Sinosuthora webbiana)为鸦雀科棕头鸦雀属的鸟类。过去曾被归类于莺科或画眉科。它分布于中国、日本、韩国、蒙古、俄罗斯、台湾和越南。其自然栖地为亚热带或热带潮湿的山地森林。
棕头鸦雀 | |
---|---|
台湾亚种(S. w. bulomacha) | |
科学分类 | |
界: | 动物界 Animalia |
门: |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
纲: | 鸟纲 Aves |
目: | 雀形目 Passeriformes |
科: | 鸦雀科 Paradoxornithidae |
属: | 金色鸦雀属 Suthora |
种: | 棕头鸦雀 S. webbiana
|
二名法 | |
Suthora webbiana | |
棕头鸦雀的分布范围 | |
异名 | |
Suthora webbiana |
分类与系统学
棕头鸦雀于1852年由约翰·古尔德描述,并归入黄羽鹦嘴属(Suthora),与其他小型棕色鸦雀同属。后来,鸦雀被合并到两个属:Conostoma和鸦雀属(Paradoxornis),本种则被归入鸦雀属。近期的DNA研究显示鸦雀属是并系群,建议应将其拆分。建议将棕头鸦雀归入汉鸦雀属(Sinosuthora)。棕头鸦雀与灰喉鸦雀关系密切,越南和中国的两个物种之间,以及引入意大利后建立的种群中,都有杂交的报告。[6] 它现在在世界鸟类学家联合会(IOU)鸟类名录13.2版本中被重新归入原始的黄羽鹦嘴属(Suthora)。[7]
亚种
- 棕头鸦雀台湾亚种(学名:Sinosuthora webbiana bulomacha),台语称圆头仔(înn-thâu-á),是台湾的特有亚种。分布于台湾本岛。[9]
- 棕头鸦雀河北亚种(学名:Sinosuthora webbiana fulvicauda)。分布于朝鲜半岛以及中国大陆的河北、北京、河南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济物浦(今韩国仁川)。[10]
- 棕头鸦雀甘洛亚种(学名:Sinosuthora webbiana ganluoensis),是中国的特有物种。分布于四川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四川甘洛县。[11]
- 棕头鸦雀东北亚种(学名:Sinosuthora webbiana mantschuricus)。分布于前苏联以及中国大陆的东北、河北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西伯利亚东南隅乌苏里边区。[12]
- 棕头鸦雀贵州亚种(学名:Sinosuthora webbiana stresemanni),是中国的特有物种。分布于贵州、云南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贵州。[13]
- 棕头鸦雀长江亚种(学名:Sinosuthora webbiana suffusus),是中国的特有物种。分布于长江流域自江苏至湖北、四川、北抵山西、陕西、甘肃等省南部、南到贵州、广西、广东、福建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长江上游。[14]
- 棕头鸦雀指名亚种(学名:Sinosuthora webbiana webbianus),是中国的特有物种。分布于上海、浙江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上海。[15]
- 棕头鸦雀滇东亚种(学名:Sinosuthora webbiana yunnanensis)。分布于越南以及中国大陆的云南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云南东南部昆明附近可保村。[16]
分布
分布于俄罗斯滨海边疆、朝鲜半岛、台湾以及中国东部(北抵黑龙江,西至甘肃、四川、云南,南达广东、福建)等地,一般生活于隐匿在灌木荆棘间窜动、夏间大多在山地、冬时集迁山坡多蕨的草地及山麓芦苇地带以及有时也进入园圃里。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上海。[5]
栖地与迁徙
棕头鸦雀的分布范围从越南北部到满洲南部,栖息于其广泛的栖地。它通常生活在较为开阔的林地栖地,包括灌木丛、处于初期至晚期次生阶段的林地、森林边缘、灌木丛及竹林。它也出现在树篱、芦苇及沼泽地中。棕头鸦雀能适应人类改造的栖地,如茶园和苗圃。在中国,棕头鸦雀栖息于低海拔的山地地区。在四川,它在海拔1,000米(3,300英尺)的高度被灰喉鸦雀取代,而在台湾,它是唯一的鸦雀物种,分布范围从海平面到3,100米(10,200英尺),且占据了该岛上任何鸟类中最广泛的生态位。[17]
描述
棕头鸦雀是一种相对小型且尾巴较长的鹦嘴。其身长约11和12.5 cm(4.3—4.9英寸),体重依性别略有差异,雄鸟重约8.5至11 g(0.30—0.39 oz),雌鸟则重约7至12 g(0.25—0.42 oz)。牠的尾巴呈阶梯状,和其他鸦雀一样,喙短,且鼻孔被羽毛隐藏。两性羽毛相似,标准亚种上半身为暖棕色,翅膀为深棕色,飞羽带有栗色。上胸和喉部为粉红奶油色,喉部带有棕色条纹。侧腹的颜色与上半身相似,但略带黄褐色,腹部则为奶油色到褐色。头顶和额头为红棕色,眼虹膜为淡灰色,喙为石板灰色或棕色,尖端较浅或呈黄色。
行为
与其他鸦雀以及相关的旧世界画眉类似,棕头鸦雀是一种高度群居的物种,通常成群活动。这些鸟群的规模随季节而变化,繁殖季节时群体规模最小,冬季可多达140只鸟。在台湾的冬季鸟群中,一项研究将鸟群成员分为四类:核心成员,从不离开群体;常规成员,通常留在群体内,但会短暂加入其他群体;流动成员,在不同群体间移动;边缘成员,只出现不到两个月,推测是来自其他地区的访客。大型冬季鸟群的活动范围可能与其他群体重叠,即使彼此靠近,群体仍能保持凝聚力。
参考文献
- ^ Lucas, S. G. Chapter 12: Pleistocene. Chinese Fossil Vertebrates.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01: pp.259-290. ISBN 0-231-08483-8.
- ^ Shen, G; Gao, X; Gao, B; Granger, D. E. Age of Zhoukoudian Homo erectus determined with 26Al/10Be burial dating. Nature. 2009, 458 (7235): 198–200. Bibcode:2009Natur.458..198S. ISSN 0028-0836. PMID 19279636. doi:10.1038/nature07741.
- ^ Sinosuthora webbiana. The 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 2016. [1 October 2016]. 数据库资料包含说明此物种被编入无危级别的原因
- ^ John Gould. "The birds of Asia. Volume III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1852.
- ^ 5.0 5.1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棕头鸦雀. 《中国动物物种编目数据库》.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2009-04-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5).
- ^ Boto, Alberto, Andrea Galimberti and Richard Bonser (2009) The parrotbills in Lombardia, Italy Birding World 22(11):471-474.
- ^ Gill, F; Donsker, D; Rasmussen, P (编). IOC World Bird List (v 13.2). 2023. doi:10.14344/IOC.ML.13.2.
- ^ Beolens, Bo; Watkins, Michael. Whose Bird?: Common Bird Names and the People They Commemorate. Yale University Press. 2004: 361. ISBN 978-0-300-10359-5.
- ^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棕头鸦雀台湾亚种. 《中国动物物种编目数据库》.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2009-04-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5).
- ^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棕头鸦雀河北亚种. 《中国动物物种编目数据库》.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2009-04-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5).
- ^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棕头鸦雀甘洛亚种. 《中国动物物种编目数据库》.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2009-04-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2-03).
- ^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棕头鸦雀东北亚种. 《中国动物物种编目数据库》.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2009-04-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5).
- ^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棕头鸦雀贵州亚种. 《中国动物物种编目数据库》.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2009-04-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5).
- ^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棕头鸦雀长江亚种. 《中国动物物种编目数据库》.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2009-04-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5).
- ^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棕头鸦雀指名亚种. 《中国动物物种编目数据库》.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2009-04-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5).
- ^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棕头鸦雀滇东亚种. 《中国动物物种编目数据库》.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2009-04-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5).
- ^ Robson, Craig. Family Paradoxornithidae (Parrotbill). del Hoyo, Josep; Elliott, Andrew; Christie, David (编). Handbook of the Birds of the World. Volume 12: Picathartes to Tits and Chickadees. Barcelona: Lynx Edicions. 2007: 292–320. ISBN 978-84-96553-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