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粹主义

政治理念

民粹主义(英语:populism),又译平民主义大众主义人民主义公民主义,指的是一系列强调“人民”观念并与“精英”相对立的政治立场[1],多与反建制反政治英语Anti-politics形态挂勾[2]。民粹主义是社会科学语汇中最没有精确定义的名词之一,也可以被当成是一种政治哲学或是政治语言。学术界有关民粹主义的讨论甚多,但是把它当成一个独立学术概念来处理的却很少,主要原因是民粹主义呈现的样貌过于丰富、难以捉摸。[3]

国际占领运动以“ 99%”(人民)反对“ 1%”(精英)的言论,成为左翼民粹主义社会运动的一个例子。
1896年的政治漫画,象征民粹主义者威廉·詹宁斯·布赖恩(William Jennings Bryan)的蛇吞噬了象征美国民主党的驴。

民粹主义通常是精英主义的反义词。在古希腊城邦发明民主制度之后,对于应由精英贵族还是一般大众来掌握政治,出现了争论。支持民粹主义者则诉求直接民主基层民主,认为政治精英(当下或未来)只追求自身利益,腐化且不可相信,希望由人民直接决定政治事务。[4][5]

解读民粹主义的通用框架被称为观念作用英语Ideation (creative process)方法:这将民粹主义定义为一种呈现“人民”为一股道德善良的力量,并将他们与被描绘为腐败和自私的“精英”相对比的意识形态[6]。民粹主义者对“人民”的定义各不相同,可能基于阶级、种族或民族等线索,并通常将“精英”描绘一个作为同质性实体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媒体机构,同时指责其将自身以至大公司、外国或移民等其他团体的利益置于“人民”的利益之上[7]。民粹主义政党和社会运动通常由具有魅力或主导地位、并以“人民代言人”自居的人物领导。根据观念作用方法,民粹主义常常与其他意识形态相结合,例如民族主义自由主义社会主义;因此,在左右政治光谱及衍生政治光谱的不同位置都可以找到民粹主义者,既有左翼民粹主义,也有右翼民粹主义[8]

民粹主义不代表一定要采取激烈与暴力的手段,温和的手段包括诸如演讲、静坐、绝食,而且近代采取温和手段抗议的成功率也较高。[9][10][11]

分类

民粹主义主要可分为左翼民粹主义和右翼民粹主义两类,此外也有同时不属于左翼民粹主义和右翼民粹主义的民粹主义,例如中间主义第三位置的民粹主义。

左翼民粹主义

左翼民粹主义(英语:Left-wing populism)是一套拒绝现有政治共识,结合反自由放任主义反精英主义的政治哲学。其言辞往往包括反建制、反对当权派。通常代表底层群众的利益。之所以称为左翼,是因他们推崇社会平等与相关的政府方案,热衷于财富再分配和解决社会贫富分化问题,反资本主义反全球化,主张经济民主、另类全球化多元文化主义。与右派右翼民粹主义保守主义反移民思想相对。[12]

右翼民粹主义

右翼民粹主义(英语:Right-wing populism),又称民族民粹主义(英语:National populism)、右翼民族主义(英语:Right-wing Nationalism[13][14][15]。是一套拒绝现有政治共识,结合右派政治与反精英主义的政治哲学。之所以称为右翼是因他们拒绝社会平等与相关的政府方案、反对社会融合,以及隐含的本土主义(Nativism)思想。民粹主义则是其反对精英的立场吸引“一般大众”。[16]

源流和历史

民粹主义的字根源自拉丁语populus,是人民或群众的意思,通常被用来与精英主义贵族制共治主义金权政治相对。在古罗马,拉丁语populus意指拥有公民权罗马公民。在罗马共和时期,有一群被称为平民派拉丁语Populares)的政治人物,包括提比略·格拉古等人,他们推动以罗马公民举行的公民大会,来替代由元老院,进行决策。与他们对抗的贵人派,则支持元老院统治的政治人物,强调精英贵族才拥有统治的能力与智识。贵人派认为,人民缺少知识与统治能力,易受煽动,将权力交给人民,将会带来暴民政治

俄国

在19世纪,俄国首度出现了民粹主义这个词即民粹派,特征是拥护民众、蔑视精英。民粹派知识分子曾发起“走向民间运动”,试图和底层群众共同解决社会问题。不过统治贵族以这个词来称呼包括自由派人士、民主派人士、社会主义人士与无政府主义等。在这个脉络下,这是一个有贬义的称呼,这些人士通常都会否认这个称呼。

民主制度逐步确立之后,旧有的贵族消失,新的统治精英经由代议民主官僚制度,控制了政府。民粹主义这个词的意义又开始转变。统治精英以这个词,来称呼那些诉求直接民主草根民主的人士。统治精英认为,人民缺少做出决定的知识,易受感情影响,主张应该交给有能力做出决策的专家来决定政策。人民拥有的权力是选举权,在决定出政治领袖之后,就不适宜再直接做出政治决定。

美洲

阿根廷总统胡安·庇隆庇隆主义被认为是一场民粹主义运动。

亚洲

约2019年的一项亚洲民主动态调查显示,包括香港、台湾、韩国在内国家或地区的民众都怀有极高的反建制情绪,并极其不满于经济不平等。在此背景下,包括左翼民粹主义右翼民粹主义和其他形式的民粹主义在内的民粹主义已经拥有了成熟的发展条件[17]

达信·钦那瓦凭借其塑造的“人民”形象于2001年担任泰国总理,2006年遭军方解职。在任期间,其实施了全民医保等有利于穷人的政策,并在下台后仍得泰国穷人欢迎。[17][18]

参见

子意识形态及派别

参考文献

  1. ^ Mudde, C.; Kaltwasser, C.R. Populism: 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 Very Short Introduction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7: 25 [2023-04-23]. ISBN 978-0-19-023489-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5-12). 
  2. ^ Glaser, E. Anti-Politics: On the Demonization of Ideology, Authority and the State. Watkins Media. 2018: 20 [2023-04-23]. ISBN 978-1-912248-1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5-12). 
  3. ^ Munro, André. Populism.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2013-03-15 [2017-06-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6-13). 
  4. ^ O'Halloran, Marie. FF education Bill a 'populist stunt', says Government. The Irish Times. [2019-06-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4-22) (英语). 
  5. ^ Cas Mudde, "The populist zeitgeist." Government and opposition 39.4 (2004): 542–63 at p. 560.
  6. ^ Populism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An Illiberal Democratic Response to Undemocratic Liberalism - The Andrea Mitchell Center for the Study of Democracy. Cas Mudde. [2023-05-03]. 
  7. ^ Muller, J.W.; Müller, J.W. What Is Populism?.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 Incorporated. 2016 [2023-08-14]. ISBN 978-0-8122-9378-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7-18). 
  8. ^ HUBER, ROBERT A.; JANKOWSKI, MICHAEL; JUEN, CHRISTINA‐MARIE. Populist parties and the two‐dimensional policy space. European Journal of Political Research (Wiley). 2022-12-05. ISSN 0304-4130. S2CID 253567133. doi:10.1111/1475-6765.12569. 
  9. ^ William J. Dobson. The Dictator's Learning Curve: Inside the Global Battle for Democracy: William J. Dobson: 9780307477552: Amazon.com: Books(※註:本書中譯標題為「獨裁者的進化」). 2013-03-12 [2014-12-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2-16) (美国英语). 
  10. ^ Erica Chenoweth. My Talk at TEDxBoulder: Civil Resistance and the “3.5% Rule” - rationalinsurgent. 2013-11-04 [2014-12-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2-15) (美国英语). 
  11. ^ gainx. 郁雲的無聊筆記: 為何和平抗爭能成功. 2014-03-22 [2014-12-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4-09) (中文(台湾)). 
  12. ^ 林红. 《失衡的极化”: 当代欧美民粹主义的左翼与右翼》. cesruc.ruc.edu.cn中国人民大学欧洲问题研究中心/欧盟研究中心,中欧人文交流研究中心. [2022-06-27]. 
  13. ^ Berman, Sheri. The Causes of Populism in the West. Annual Review of Political Science. 11 May 2021, 24 (1): 71–88. doi:10.1146/annurev-polisci-041719-102503 . 
  14. ^ Camus, Jean-Yves; Lebourg, Nicolas. Far-Right Politics in Europ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 March 2017: 12–13. ISBN 9780674971530. 
  15. ^ Eatwell, Roger; Goodwin, Matthew. National Populism: The Revolt Against Liberal Democracy. Penguin UK. 25 October 2018: 1–2. ISBN 9780241312018 (英语). 
  16. ^ Betz, p. 4
  17. ^ 跳转到: 17.0 17.1 李钟和. Populism Taks Asia [民粹主义席卷亚洲]. Project Syndicate. 2019-08-07 [2019-07-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8-09) –通过《联合早报》. 
  18. ^ Peter Warr. 'Thaksinomics' and Thai Populism Redux. Global Asia. 20 September 2011, 6 (3) [2023-09-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3-06). 

外部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