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心理卫生中心

美国机构

社区心理卫生中心 (Community Mental Health Center)源起于1963年美国肯尼迪总统促使第88届国会(88th United States Congress)通过“社区心理卫生中心法案”(Community Mental Health Centers Act, Pub.L. 88-164, title II),其制定社区心理卫生中心的组织架构、方案类型与人员配置等,并以联邦政府经费支持各州成立社区心理卫生中心。此法案为贫穷与受困扰的人们,开启了有别于州立医院与私人诊所的另一道协助之门,因此有关社区心理卫生之中心或实务者便应运而生,形成一个新的助人取向[1]

社区心理卫生中心的服务区域

社区心理卫生中心的设立是被规划来服务一个可及的地域(catchment area),其人口数在75,000至200,000人之间,其目的在于可管理及财务能支应。此区域内的每位民众都被列为服务对象,该中心对任何族群的服务不能有差别待遇[1]


社区心理卫生中心的类型

  • 乡村型:1965~1973年之间,美国500多个社区心理卫生中心中就有40%位于乡村(农村),并可分为“纯粹乡村”(rural)、“非纯粹乡村”(non-rural)与“部分乡村”(part rural)三种类型,其中亦有提供农民因应相关农业危机(farm crisis)之危机处置服务[1]


社区心理卫生中心的服务项目

社区心理卫生中心的服务方案是具综合性的,其五项必要(essential)的服务,包括:[2]

  1. 住院照护(密集、长期)
  2. 门诊照护(成人、儿童、家庭)
  3. 日间短期医疗照护
  4. 24小时紧急照护
  5. 社区机构与专业人员之咨询(consultation)与教育


社区心理卫生相关专业的比较

[3]


标的对象 专业内涵 过程或型式 专业知能
社区心理卫生(community mental health)(心理卫生行政)

服务区域(catchment area)

服务区域内有困扰的民众

服务区域内的关键人士

规划、执行与评估(方案评估)相关服务

有关服务区域内的临床服务

咨询(consultation)、训练、教育与协调

对服务区域居民与经费来源负起责信(accountability)

积极主动行销(marketing)服务;对服务使用群体负起责信

角色定义与澄清;负责专业把关(professional gatekeeper)

方案规划与发展;行政与管理;促进社区参与;评估研究;方案评估;临床服务专业化;专业人员的甄选与训练;督导

咨询(consultation)、预防教育(初级预防心理卫生教育)、了解其他社会机构与社区资源;组织动力;心理病理;文化差异

社区心理学

偏离常轨的系统


社会化与支持的系统

系统分析;技术倡导;营造正向情境;组织发展;评估研究


组织再造以促进个人健康功能

系统的批评者;改变的倡导者;系统自我检视的促发者(facilitator);计划性变革(planned change)策略的发展者

心理卫生的组织咨询(外部);社会改变的倡导;解决专业者与个案之间的价值差距

系统分析;方案设计;评估研究;咨询(consultation)方法;倡导策略

系统分析;组织理论;计划性变革(planned change)策略;社会规划(social planning);环境评估;压力理论

临床心理学

有困扰的个案

个别心理衡鉴与行为改变

被动的服务模式;负责履行与个案之间的契约(contract)

个别差异;性格;心理病理学;心理衡鉴与行为改变技术



相关条目

参考文献

  1. ^ 1.0 1.1 1.2 周才忠. 從城鄉差異的觀點,評估台灣鄉村型社區心理衛生中心之服務需求:以社會指標分析、關鍵訊息提供者與社區居民的調查等方法研究雲林縣高農業人口地區為例. 國立政治大學心理學系碩士論文. 2005. 
  2. ^ 周才忠. 台灣社區心理衛生中心初級與次級預防工作與評估之現況調查研究. 中國心理學會40屆年會臨床與諮商心理學組口頭發表論文. 2001. 
  3. ^ Goodstein, Leonard D.; Irwin Sandler. Using Psychology to Promote Human Welfare: A Conceptual Analysis of the Role of Community Psychology. American Psychologist. 1978, 33: 882–892. 

延伸阅读

  • 落实社区心理卫生之重要使命及政策方向
  • 陈嘉凤. 為社區心理衛生工作紮根. 测验与辅导. 1980年, 9(3): 644–645. 
  • 许耕荣; 陈嘉凤、王荣春、韩明荣与林柏煌. 台灣社區心理衛生中心績效評核模式之建立─以賦權評估理論為基礎. 行政院衛生署委託研究報告. 2004年. 
  • 陈永兴; 林秀华、钱静怡与杨瀚焜. 社區心理衛生中心試辦計畫評估研究─以高雄市為例. 高雄市政府衛生局暨所屬醫療院所九十年度研究計畫. 2002年. 
  • 张玨. 台灣地區心理衛生工作的挑戰與展望. 本文發表於中華心理衛生協會86年度會員大會. 1997年. 
  • Pickren, Wade E.; Stanley F. Schneider. Psychology and the National Institute Of Mental Health: A Historical Analysis of Science, Practice, and Policy.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2005. ISBN 1-59147-164-8. 
  • Loftus, D. P. Training and education of community mental health center directors: A national survey. Administration in Mental Health. 1982, 10(1): 53–57. 
  • Bachrac Monahan, J.; Vaux, A. The Macroenvironment and Community Mental Health. Community Mental Health Journal. 1980, 16(1): 14–24. 
  • Snow, D. L.; Newton, P. M. The community mental health center movement: A social system analysis.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EDRS). 1975,. No. ED 123500. 
  • Snow, D. L.; Newton, P. M. Task, social structure, and social process in the Community Mental Health Center Movement. American Psychologist. 1976, 31(8): 582–594. 
  • Humphreys, K.; Rappaport, J. From the community mental health movement to the war on drugs. American Psychologist. 1993, 48(8): 892–901. 
  • Kiesler, C. A. U.S. mental health policy: Doomed to fail. American Psychologist. 1993, 47(9): 1077–1082. 
  • Werner, J. L.; Tyler, J. M. Community-based interventions: A return to community mental health centers’ origins. Journal of Counseling & Development. 1993, 71: 689–692. 
  • THINK ABOUT THE NEXT 25 YEARS
  • The world health report 2001 - Mental Health: New Understanding, New Hope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外部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