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刀鱼
秋刀鱼(学名:Cololabis saira)是鹤鱵目鹤鱵亚目秋刀鱼科的其中一种。其学名取自日本纪伊半岛当地对此鱼种的名称,名中“Saira”为日本纪伊半岛方言“さいら”。中文与日文的汉字都是“秋刀鱼”,可能是源自于其体型修长如刀,同时生产季节在秋天的缘故。秋刀鱼在部分东亚地区的食物料理是种很常见的鱼种,捕捞量甚大。在2014年,台湾的秋刀鱼渔货量位居全世界第一,2016年时捕获量达14万吨。[1][2][3]
秋刀鱼 | |
---|---|
秋刀鱼 | |
科学分类 | |
界: | 动物界 Animalia |
门: |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
纲: | 辐鳍鱼纲 Actinopteri |
目: | 颌针目 Beloniformes |
科: | 秋刀鱼科 Scomberesocidae |
属: | 秋刀鱼属 Cololabis |
种: | 秋刀鱼 C. saira
|
二名法 | |
Cololabis saira Brevoort, 1856
| |
异名 | |
|
特征
鱼体延长而纤细,侧扁。两颚向前延伸短喙状,下颚较上颚突出。背鳍与臀鳍位于身体之后方,均无硬棘,其后方均具小离鳍;背鳍具10至12枚软条及6至7枚小离鳍,臀鳍具12至14枚软条及7枚小离鳍;腹鳍位于体中央之略后方;尾鳍深开叉;脊椎骨约63个;体被细圆鳞;侧线下位,近腹缘。体背部及侧上方为暗灰青色,腹侧面银白色;体侧中央具一银蓝色纵带。体长可达35公分。
分布
分布于北太平洋区,包括日本海、阿拉斯加、白令海、加利福尼亚州、墨西哥等海域。北纬67度-18度,东经137度-西经108度,生活在浅水区(0至230米),喜欢的水温是摄氏15至18 °C(59至64 °F)。
生态
为表层洄游性鱼类,无胃,肠短;以动物性浮游生物为食,尤喜虾类。
在日本太平洋侧于8月下旬至冬季会南下洄游,而在日本海侧其南下洄游群不明显,但在6月左右向北洄游之群甚明显,以棒受网及流刺网可捕获。体长25公分以上即成熟,在日本南部海域于秋季及冬季,在日本北部海域则于初夏,会在流藻及潮境聚集而产卵,产卵时也会进入内湾,其卵具缠络丝,以随波流物移动免至沉入海中。
秋刀鱼有几类天敌如人类、海洋哺乳类、乌贼和鲔鱼等。本鱼属于经济鱼类。
渔民捕秋刀鱼主要是利用其会被光线吸引的特性。常见的方法是用500瓦特蓝色或白色的强光灯具固定在渔船的一侧,另一侧则为较弱的红光。当鱼群被强烈的白光吸引集中时,灯光被换到船的另一侧,通常整群鱼就会被网住。
食材
秋刀鱼是日本料理中最具代表性的秋季食材之一(与代表夏天的香鱼相对),最常见的烹制方式是将整条鱼盐烤,搭配白饭、味噌汤、萝卜泥一同食用。
秋刀鱼的鱼肠有苦味,但是大多数食客并不把鱼肠去除,而是用酱油或柠檬汁来给盐烤秋刀鱼调味。他们认为酱油的咸鲜味或柠檬的酸味与鱼本身的苦味相结合,才是秋刀鱼的最佳风味。
此外,盐烤秋刀鱼也是日本料理中的一道菜肴。蒲烧秋刀鱼是另一种比较常见的烹制方式。
秋刀鱼生鱼片近年来开始逐渐流行起来。秋刀鱼寿司则并不是全日本十分普及的菜式,只是纪伊半岛、志摩半岛等一些沿海地区的区域性食物。制作寿司用的秋刀鱼肉要先用盐和醋(有时用柠檬汁)进行腌制后方可使用。
每100 g(3.5 oz)食物营养值 | |
---|---|
1,313 kJ(314 kcal) | |
0 g | |
25.9 g | |
饱和脂肪 | 6.3 g |
反式脂肪 | 0 g |
单元不饱和脂肪 | 12.1 g |
多元不饱和脂肪 | 7.5 g 7.0 g 0.5 g |
18.8 g | |
维生素 | |
维生素A equiv. | (2%) 13 μg(0%) 0 μg |
硫胺(维生素B1) | (1%) 0.01 mg |
核黄素(维生素B2) | (23%) 0.28 mg |
烟碱酸(维生素B3) | (49%) 7.4 mg |
吡哆醇(维生素B6) | (20%) 0.26 mg |
叶酸(维生素B9) | (0%) 0 μg |
维生素B12 | (310%) 7.44 μg |
维生素C | (0%) 0.1 mg |
维生素E | (5%) 0.73 mg |
膳食矿物质 | |
钙 | (1%) 11 mg |
铁 | (7%) 0.9 mg |
镁 | (6%) 23 mg |
磷 | (26%) 182 mg |
钾 | (5%) 236 mg |
钠 | (4%) 55 mg |
锌 | (4%) 0.4 mg |
其他成分 | |
水 | 54.3 g |
胆固醇 | 43 mg |
参照美国标准的相对百分比 成人每日的参考膳食摄入量(DRI) 来源:(英文)美国农业部营养数据库 |
参考资料
外部链接
警告:默认排序键“秋刀魚”覆盖了之前的默认排序键“Cololabis sair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