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姓角八仙棚

罗姓角八仙棚是一个在台湾台南学甲罗姓角聚落的重要艺阁,同时祂也是慈济宫刈香与上白礁谒祖祭典等庙会活动后段队伍的护卫,并且由于阵头对于传统的坚持,也获得登入为文化部重要民俗文化殊荣。

渊源

台南学甲区的罗姓角聚落位于慈济宫东边并相比邻,因而自古此地罗姓的族人便以慈济宫作为聚落的信仰中心,故而也并未独立创建属于自己的角头庙宇。然而,由于罗姓角没有属于自己宫庙以及神轿轿班,而当初在地罗姓角的先祖们,为了能参与慈济宫的刈香与与上白礁谒祖祭典等庙会活动,索性创立了与自己姓氏相关渊源的 – 罗姓角八仙棚,此后慈济宫每有宗教活动罗姓角也都能参与盛会。此外,因罗姓角八仙棚的创立仅是单纯为慈济宫活动,因此罗姓角八仙棚也只有在学甲的香科才会出现,故也可以说祂是专属于罗姓角头与慈济宫的一个特别阵头,其他地方或者外地的庙宇活动中是不可能看到这个阵头的。[1][2]

会采用“八仙”作为阵头主题,乃因八仙即分别代表了人世间男、女、老、幼四像,以及富、贵、贫、贱等的人间四种境遇,此外八仙棚艺阁中的八仙,其代表的涵义乃隐喻四维八卦的深远意境,其中更也点出本地角头的主要姓氏“罗”(四维)字,整个阵头正是为启示子孙们需知晓慎终追远、崇功报德、追溯祖源的重要涵义。八仙棚艺阁出阵情形与蜈蚣阵大致相同,不同之处只是扮演人数较少,仅有八位孩童扮演八仙而已,而八仙棚在绕境过程当中主要负责带领第二段的队伍,也因其担当此一特殊的任务身份,因此祂又被称作为 - “小蜈蚣”。[3][4][5]

演出与特色

与后社集合宫的蜈蚣阵一样,罗姓角八仙棚艺阁中小朋友所扮演的每一个角色,也必须在慈济宫保生大帝神尊前掷筊来决定扮演适合的八仙身份,另外,参与演出的成员多半会以罗姓角头的子弟或者是亲友子女为主,当地代代传承且年年参与上白礁绕境祭典活动。获选的孩童们可说是百中选一弥足珍贵,是故当地居民深信,如幸运被选上装扮八仙的孩童将会承蒙神明庇佑,且家人也认为孩子将会更益加地乖巧、健康,因而当地居民众大多有亲身体验的经验,且经常会争相走告其他的亲友们,这也充分的展现出人们对八仙文化的信仰热爱。[6]

在早年时蜈蚣阵与八仙棚都是借由人力来扛动的,因为整个绕境路途遥远,所以至今的香阵行列中一些表演的民俗艺阵,有大部分采取入庙时用步行做拜庙,拜完庙出庙之后便改搭车的形式,而罗姓角的“八仙棚”则仍还保留一步一脚印的传统习俗,完全用人力推车走完全程绕境活动。只是为符合八仙棚的造型龙头凤尾,经罗姓宗亲们在讨论后决定,把需要用人力扛动的一些劳力,改为比较现代化的半机动人力推车(即采用车轮),不仅有机械的辅助且机动性又能更为强,最重要的是节省了大量的劳力,并且更能保留一步一脚印的传统习俗,这着实纾解现在的阁棚耗费人力,又能解决找不到劳动工人与面临后继无人承接工作的窘境。[4]

罗姓角八仙棚的主体造型也是采“神见首不见尾”的思维,以龙首作为头而尾的部分则采用了“”尾的造型,这是为了让尾与头有“等级”对应概念。另外,一般艺阁大多有日趋世俗化现象,相对的宗教性质也逐渐淡化,因而八仙棚也跟着转变,在扮成了阵中的神仙人物后,小朋友会不时扔糖果与一些物品给沿途民众,所有信众也都会抢着糖果或零食吃,另外,因应这个世俗的思维,演出单位也会准备一些稍具价值的“摸彩卷”借由演出者“撒”给民众,而这是为了让信众讨个吉利的概念。[7][8][9]

在上白礁绕境的传统中,整个香阵神轿与阵头行列大略分成两段,第一段原则上几乎皆由蜈蚣阵作为领头,而第二段则是由罗姓角八仙棚引领,各队伍之间维持顺畅的行进秩序,并且无论是参与庙宇的神轿亦或者阵头皆严格规定须按照安排的“号次”前进,绝不可超越排于前列的号次,尤其不可超越蜈蚣阵与八仙棚。[10][11]

传承与保护

在传统庙会阁棚中的艺阁,以八仙故事作为主题的目前于台湾各地已甚极为罕见,加之罗姓角八仙又坚持以传统方式进行出阵,虽说在扛阁的方式上做一一个小改变,然整体上依旧保持非常的传统形式,故而在2013年时由台南市传统艺术审议委员会,以其展现传统艺术价值,将其正式列册为传统艺术,且之后又获得文化部重要民俗文化殊荣。[12][13][14][15]

资料来源 

  1. ^ 學甲上白礁祭典藝陣「 羅姓角-八仙棚 」可望獲得傳統民俗藝術保存-活動| 數位台灣地方新聞. news.tnn.tw. [2023-09-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9-08). 
  2. ^ 社團法人臺灣學甲十三庄文史工作協會: 羅姓角八仙棚. 社团法人台湾学甲十三庄文史工作协会. 2015-12-22 [2023-09-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9-08). 
  3. ^ 台湾教育社会学学会, 台湾教育社会学学会. 教育社會學:理論、經驗與應用. 羅姓角八仙棚. 元照出版有限公司. 2023-04. ISBN 978-957-511-980-5. 
  4. ^ 4.0 4.1 邱仁武. 臺南民俗藝陣「羅姓角-八仙棚」 可望列文資保存. 民众日报. [2023-09-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9-08). 
  5. ^ 學甲羅姓角 - 八仙棚. Jikken igaku zasshi. 1937, 21 (8). ISSN 1883-6976. doi:10.3412/jsb1917.21.8_855. 
  6. ^ 台湾教育社会学学会, 台湾教育社会学学会. 教育社會學:理論、經驗與應用. 學甲羅姓角 - 八仙棚. 元照出版有限公司. 2023-04. ISBN 978-957-511-980-5. 
  7. ^ 網站連結-臺南市學甲數位機會中心(東陽國小). itaiwan.moe.gov.tw. [2023-09-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9-08). 
  8. ^ 陈, 瑜诗. 蜈蚣閣在臺灣的發展 (PDF). [2023-09-08].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3-09-08). 
  9. ^ 曾, 丽娟. 戰後(1945 2007)台灣西南地區蜈蚣閣之發展. 2007-01 [2023-08-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8-23) (中文). 
  10. ^ 羅姓角八仙棚. Tokyo Kagaku Kaishi. 1897, 18. ISSN 1881-1116. doi:10.1246/nikkashi1880.18.94. 
  11. ^ 台湾教育社会学学会, 台湾教育社会学学会. 教育社會學:理論、經驗與應用. 羅姓角 - 八仙棚. 元照出版有限公司. 2023-04. ISBN 978-957-511-980-5. 
  12. ^ https://www.facebook.com/ETtoday. 台南民俗藝陣「羅姓角-八仙棚」 可望列文資保存 | ETtoday地方新聞 | ETtoday新聞雲. www.ettoday.net. 2013-04-19 [2023-09-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9-08) (中文(繁体)). 
  13. ^ 百年香路「學甲上白礁」登錄國家重要民俗文化部次長李連權頒贈證書. 蕃新闻. 2023-04-30 [2023-09-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9-08) (中文(台湾)). 
  14. ^ 媒事.看新闻. 百年香路 學甲上白礁登錄國家重要民俗 文化部頒贈證書. 媒事.看新闻. 2023-05-01 [2023-09-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9-08) (中文(台湾)). 
  15. ^ NanYing (NanYing). 《臺南學》電子報第227期 臺南五大香所見藝閣(上). 台南市政府文化局. 2017-12-18 (中文(台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