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尾渡,又写花尾艔,是19世纪末到1980年代两粤珠三角地区主要的水上交通工具。此种木船本身无动力,靠前面的机动船拖行,所以又叫拖渡(又写拖艔),又因为部船装饰得好靓,是旧日广东特有的河上风景,所以叫花尾渡。曾经是珠江航运的主力,后来被钢壳动力船取代。

1880年广州的花尾渡

样貌

此种船木造巨大,类似画舫,船上楼高3层,上层是餐楼,为一等舱;中层叫公舱,为二等舱;下层与船头为货舱。船的装饰很华丽,雕栏画栋,尤其船尾装有彩光灯管,夜晚亮灯时格外夺目,因此叫其花尾,可谓当时的河上宫殿

 
1871年广州花尾渡,船上的雕饰极其华美。

比较大的船可载客三四百人,小点的也可装一两百人,可载几十吨货。其特色为无动力舱,全靠前头的轮(俗话叫温底)拖住,因而整条船航行时无噪音、不会震动、比较稳当(但抗风差),不过因为是拖渡速度就比较慢。

历史

岭南三江贯通,河道纵横,旧时未通铁路高速路时,渡船就是主要的交通工具,航运发达。比如当时坐车从广州到湛江,要经过南海九江沙口渡同顺德龙江渡,停车过海就比较花时间,而西江是岭南的黄金水道,可以直通广西,所以不少人就坐船来往两粤

船原先是靠桨或帆驱动,后来出现脚踏船,称为车渡光绪末年,火船仔(火轮)传入广东,越来越多渡船用火轮拖。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航商谭礼庭改造大型车渡,渡船的脚踏装置拆掉了,改为平底船,然后按画舫来造船,是为凤尾渡,清末民初时船越造越豪华,设有华贵厢房、餐厅、浴室、独卫,演变成花尾渡

1908年(光绪三十四年),广州永成航业公司就在广州去梧州航线第一次采用了花尾渡。 华侨出埠,可以选择搭花尾渡到香港,再转邮轮出埠(中山石岐1918年就有了恒昌、利盛号每日去香港)。

1920年代末花尾渡成为珠江下游主要客船,1945年后是花尾渡的鼎盛时代,以广州为中心,大小花尾渡行拥有梧州肇庆江门、三埠、石岐五大航线。到1947年时共有40几条花尾渡(运营),制造工艺与性能都非常优秀。

最出名的花尾渡系广州到三埠嘅新行利渡,系最大最靓嘅,誉为内河皇后,当时呢条航线上嘅人都首选搭呢部船,后来改名做曙光401渡。

花尾渡抗风问题埋下安全隐患,也在共和国后暴露出来。1980年2月27号凌晨,曙光401号在开平单水口以西5公里的潭江河面遇强风翻船,死难301人,同年11月26日,广西桂民301于平南丹竹遇风翻沉,死100人。自几个沉船意外后,花尾渡逐渐为钢壳船取代。

拍拖典故

因为花尾渡是拖船,每次埋岸(靠岸)离岸都要拍拖一次,就是埋岸时火轮减速,船工松开牵引绳,花尾渡就靠惯性到拖船上,船工再绑好两部船的绳,拖船发力𢶜(ngung5)去码头,是为“拍拖”。后来见男女拖手仔一如两部船拍埋拖行,于是粤语中就将恋爱称呼拍拖。

外部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