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芗雨(1902年9月11日—1986年6月25日),名维霖,以字行。外文拼音 Hsiang-yu Su 及 Weilin Su,新竹市人。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东京帝国大学大学院肄业。曾在校师承李大钊蔡元培李石曾陈大齐等,战后随国府返台,任行政长官公署参议,并受聘为国立台湾大学哲学系正教授,主持哲学系心理学研究室,后任台湾大学心理学系创系主任兼图书馆馆长,为台湾心理学及哲学学者。

苏芗雨
出生(1902-09-11)1902年9月11日
日治台湾新竹北门
逝世1986年6月25日(1986岁—06—25)(83岁)
台湾 台北台大医院
教育程度 中国北京大学哲学系学士(1928)  日本东京帝国大学大学院(1937)
年代20世纪哲学
研究领域台湾哲学心理学

生平

1902年9月11日出生于新竹北门外沙仑(旧名芦竹湳)[1][2]。幼时就读新竹公学校,毕业后次年录取台北商工学校商科。1921年赴日东京正则补习学校备考,唯因旨趣不合,遂改赴中国南京暨南学校随班补习,1922年秋入学北京大学预科,在京两年期间深受蔡元培、李石岑李石岑李大钊等哲学系教授感召,两年后入学北京大学哲学系。苏氏备受五四运动之影响,积极鼓吹白话文,提倡新文学,经常在《台湾民报》绍介中国文学革命作品。1925年孙文病逝于北京时则同洪炎秋等以北大台湾学生会名义祭悼。1927年曾与台湾同乡张我军洪炎秋、宋文瑞、吴敦礼等创办《少年台湾》,隔年毕业则先后任教于暨南大学中学部、河北省第四师范学校北平市立一中学。1935年入日本东京帝国大学大学院心理学研究所进修,两年后返中适逢七七事变则遂携眷逃离北京。战时担任孙连仲帅第一集团军、陆军第31师师长池逢成顾问,参与台儿庄之役大捷,然奉命陪同落军团离鲁南回汉口时遭日军包围,伤亡惨重。苏氏幸免于难并转任汉口中央宣传部国际宣传处日本科。1939年自重庆迁至桂林广西省战区司令部政治部,先后任迁至广西江苏省立教育学院教授兼国民中学教育训练班主任导师、国立广西大学教授、广西省立医院训导主任、广西大学一年级主任兼分部副主任等。

战后随国府返台任行政长官公署参议,并于1946年夏,在堂兄苏维梁和陈仪亲信范寿康帮助下受陆志鸿校长应聘为台湾大学文学院哲学系教授讲授心理学并兼任注册组长[3][4]。时任台湾大学哲学系主任方东美,见台北帝国大学心理学研究室遗留心理学书籍4000册,学报1500册,实验仪器150件,遂提议苏氏主持哲学系心理学研究室并筹办心理学系,当时与台湾实验心理学奠基者郑发育同事。1949年台湾大学心理学系成立,苏氏被推为系主任,随即任为台湾大学图书馆馆长,致力于网罗专业师资如陈大齐郑发育与汤冠英等教授,并提升专业能力,曾于1940年6月至1956年6月间赴美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研究所研究三学期,选习图书馆学课程并积极办理国际交换,编制各馆及院系联合目录,刊行琉球《历代宝案》手抄本等。苏氏在二十六年的台湾大学教授生涯中,任心理学系系主任二十年,且图书馆长二十三年,1969年因心脏病发辞去心理学系主任,三年后退休并辞去台湾大学图书馆长及中国心理学会理事长一职。1986年6月25日病逝台大医院。

理论与主张

苏芗雨赴京就读哲学时受五四运动影响,鼓吹白话文,主张中国白话文做为台人书写系统,并受胡适陶行知金岳霖等实用主义者影响,专研发展及教育心理学[5][6],著有《心理学原理》、《心理学新论》、《心理学新论增订本》等。与杨国枢等后进有亦师傅亦友的关系。

著作

列表为苏芗雨著作[7][8]

著书

  • 1950《心理学讲话》。台北:教育部社会教育司。
  • 1951《国立台湾大学图书馆概况》(苏芗雨编)。台北:国立台湾大学图书馆。
  • 1954《心理学原理》。台北:中华文化出版事业委员会。
  • 1955《教育社会学》。北平:人人书店。
  • 1972《心理学新论》。台北:大中国。
  • 1979《三友集》(与叶荣钟、洪炎秋合撰)。台中:中央书局。
  • 1989《日据时代台湾共产党史》(与叶荣钟、洪炎秋合著)。台北:前卫出版。
  • 1990《心理学拓荒者》(张德南等执行编辑)。新竹:新竹市政府、竹堑文化资产丛书。
  • 2008《医学心理》。台北:水牛文化。

篇章论文

  • 1922〈我的妇女观〉,《中国与南洋》,卷3期7,页23-25。
  • 1924〈二十年来的中国古文学及文学革命的略述〉,《台湾民报》,卷2期10,页5。
  • 1924〈妇人问题:我的妇女观〉,《台湾民报》,卷2,期17,页9-11。
  • 1924〈杂录:北京学派界与直隶派〉,《台湾民报》,卷2期13,页9-10。
  • 1924〈论说:来年之印度诗人太戈尔〉,《台湾民报》,卷2期12,页 7。
  • 1927〈停滞的社会同文化〉,《现代评论》,卷5期121,页10-13。
  • 1927〈民众运动的领袖问题(上)〉,《台湾民报》,版07[1927-10-30]。
  • 1927〈民众运动的领袖问题(下)〉,《台湾民报》,版07[1927-11-06]。
  • 1927〈归台印象(一)〉,《台湾民报》,版07 [1927-11-20]。
  • 1927〈归台印象(二)〉,《台湾民报》,版07 [1927-11-2]。
  • 1928〈归台印象(三)─娼妓与麻将问题(上)〉,《台湾民报》,版08[1928-01-08]。
  • 1928〈归台印象(四)─娼妓与麻将问题(下)〉,《台湾民报》,版08[1928-01-15]。
  • 1928〈不平等条约与中国(上)〉,《台湾民报》,版07 [1928-02-12]。
  • 1928〈不平等条约与中国(下)〉,《台湾民报》,版08 [1928-03-04]。
  • 1928〈北国哀音〉,《台湾民报》,版09 [1928-02-19]。
  • 1928〈归台印象(七)〉,《台湾民报》,版07 [1928-06-03]。
  • 1928〈归台印象(八)〉,《台湾民报》,版08 [1928-06-17]。
  • 1937〈中日战争之面面观〉,《滇黔》,卷3期3,页 8-10。
  • 1937〈中日战争之面面观〉(林逸、王靖国 记),《中华周刊》,期596,页1-3。
  • 1939〈日本战时体制之检讨〉,《建设研究》,卷2期1,页48-55。
  • 1939〈日本战时食粮缺乏之严重性〉,《国民公论(汉口)》,卷2 期12,页419-421。
  • 1939〈日本战时财政经济危机之发展(附表)〉,《建设研究》,卷2期3,页32-38。
  • 1940〈一九三九年日本之泥脚〉,《朝鲜义勇队通讯》期31,页7-9。
  • 1940〈从阿部内阁到米内内阁〉,《国民公论(汉口)》,卷3期4,页123-126。
  • 1940〈欧战与日本经济〉,《建设研究》,卷3期2,页53-59。
  • 1940〈欧战发生后日本外交路线之论战 〉,《建设研究》,卷2期5,页47-53。
  • 1940〈近卫再度组阁及其基本政策〉,《国民公论(汉口)》,卷4期4,页141-146。
  • 1940〈战时英法德经济力之检讨〉,《国民公论(汉口)》,卷3期7,页215-221。
  • 1940〈倭重臣层与军部法西斯?争之剖析〉,《新力》,卷5期3,页9-10。
  • 1940〈敌国动态_米内登台后之敌国情势〉,《抗战时代》,卷1期11-12,页28-31。
  • 1941〈从“东亚新秩序”到“大东亚共荣圈”〉,《民族文化》,期3,页3-6。
  • 1941〈日本南进之面面观(附表)〉,《建设研究》,卷5期1,页69-84。
  • 1941〈国民中学九十分钟教学之瞻察(附图)〉,《建设研究》,卷6期2,页47-52。
  • 1941〈敌人对我抗战实力之新认识〉,《前锋》,期2,页10-11。
  • 1943〈大学教育的几个问题〉,《时与潮副刊》,卷2期5,页31-33。
  • 1943〈文化建设应有之基本认识〉,《建设研究》,卷9期1,页57-60。
  • 1943〈论学术研究与科学方法(附表)〉,《建设研究》,卷9期2,页 66-74。
  • 1944〈战时士兵心理病之分析〉,《建设研究》,卷9期4,页91-93。
  • 1948〈学问的态度〉,《国立台湾大学校刊》,期9,页6。
  • 1955〈科学与人生:自然科学的骄儿--心理学〉,《中国一周》,期265,页17。
  • 1963〈挫折与攻击假说之批判〉,《中华心理学刊》,期5,页19-26。
  • 1967〈台大图书馆的发展〉,《图书馆学刊》,期1,页7-11。
  • 1967〈国立台湾大学图书馆之发展及藏书概况〉,《书和人》,期58。台北:国语日报社。
  • 1974〈自我概念协合度与少年犯罪之关系〉(苏芗雨、杨国枢合著),《心理学刊》,期6。
  • 1975〈祖国廿五年回忆录─上〉,《传记文学》,卷27期2,页75-80。
  • 1975〈祖国廿五年回忆录─下〉,《传记文学》,第27期1,页23-28。
  • 1976〈台湾大学廿六年─上〉,《传记文学》,第29期1,页54-58。
  • 1976〈台湾大学廿六年─下〉,《传记文学》,第29期2,页99-102。
  • 1979〈台湾大学二十六年〉(与叶荣钟、洪炎秋合著),《三友集》,页68。台中:中央书局。

编译

  • 1955《天工开物之硏究》(薮内清撰、苏芗雨译)。台北:中华丛书委员会。

参见

参考文献

  1. ^ 教育部. 教育大辭書─蘇薌雨. [2018-06-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03). 
  2. ^ 台湾大学哲学系. 臺灣哲學研究資料庫. [2018-06-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3-05). 
  3. ^ 李东华. 論陸志鴻治校風格與臺大文學院(1946.8~1948.5). 台大历史学报. 2005, 36: 267-315. 
  4. ^ 苏维霖. 臺灣大學二十六年. 苏维霖; 叶荣钟; 洪炎秋 (编). 三友集. 台中: 中央书局. 1979: 68. 
  5. ^ 洪子伟. 日治時期臺灣哲學系譜與分期. 洪子伟 (编). 存在交涉:日治時期的臺灣哲學. 台北: 联经. 2016: 15–42. 
  6. ^ 张德南等. 心理學拓荒者:蘇薌雨. 新竹: 新竹市政府. 1990: 87. 
  7. ^ 中央研究院“日治台湾哲学与实存运动”研究计划. 日治時期臺灣哲學文獻清單列表. [2018-06-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3-09). 
  8. ^ 台湾大学哲学系. 臺灣哲學研究資料庫. [2018-06-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4-19). 

延伸阅读

  • 新竹市文化局,《人物志─苏芗雨[失效链接]》。
  • 新竹市政府,《心理学拓荒者:苏芗雨》,台湾记忆。
  • 教育部,《教育大辞书─苏芗雨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中央研究院“日治台湾哲学与实存运动”研究计划,《日治时期台湾哲学文献清单列表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台湾大学哲学系,《台湾哲学研究数据库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洪子伟,2016,〈日治时期台湾哲学系谱与分期〉,洪子伟(编),《存在交涉:日治时期的台湾哲学》,页15-42。台北:联经。
  • 苏乡雨敎授七十大寿纪念委员会,1969,《苏维霖芗雨敎授七十大夀纪念专刊》。台北:苏乡雨敎授七十大寿纪念委员会。
  • 张德南等编,1990,《心理学拓荒者:苏芗雨》。新竹:新竹市政府。
  • 苏明阳、李文卿编,2010,《苏维熊文集》。台北:国立台湾大学出版中心 。
  • 王善初,1997,〈苏芗雨(一九0一至一九八六)〉,《中外杂志》,期368,页88-93。
  • 张德南,1989,〈苏芗雨先生事略〉,《大陆杂志》,卷78期4,页48。
  • 徐世华,1986,〈三十年世态看烂熟 平生万事付憨痴:怀念心理学大师苏芗雨教授〉,《自由青年》,期684,页56-59。
  • 李秀美,1989,《台湾心理学之父─苏芗雨》,《台北画刊》,期394,页39-40。
  • 林振春,1982,〈倡导心理学的教育家─苏芗雨先生〉,《台湾教育》,期377,页62-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