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斯突击队
阿拉斯突击队(德语:Arajs Kommando),或称为阿拉斯特遣队(Sonderkommando Arajs),是一支隶属于纳粹德国亲卫队保安处拉脱维亚辅助警察下的单位,由亲卫队突击队大队领袖维克托斯·阿拉斯指挥,因而得名。该单位是纳粹大屠杀中较为知名且恶名昭彰的杀人单位之一。
阿拉斯突击队 Arajs Kommando | |
---|---|
存在时期 | 1941年~1943年 |
国家或地区 | 纳粹德国 |
效忠于 | 阿道夫·希特勒 |
部门 | 亲卫队 |
种类 | 杀人小队 |
规模 | 最大时有1,500名成员 |
直属 | 亲卫队保安处 |
指挥官 | |
著名指挥官 | 维克托斯·阿拉斯 |
组织
在别动小组进入拉脱维亚首都里加[1]后,拉脱维亚通敌者维克托斯·阿拉斯与亲卫队保安处在东方总督辖区的指挥官、亲卫队旅队领袖华特·史塔列克于1941年7月1日建立联系。史塔列克指导阿拉斯组建一支特别部队;该部队稍后获得纳粹当局授予“拉脱维亚辅助保安警察”的官方名称,或称为阿拉斯突击队。[2]该单位主要由学生与极右派立场的前任官员们组成。阿拉斯突击队内的所有成员均为自愿加入,也可自由退出。[2]1941年7月2日,史塔列克向阿拉斯表示他的突击队将负责执行一些看似随机的任务。[3]
活动
阿拉斯突击队广泛地参与纳粹政权下的各项暴行,其中包括屠杀犹太人、罗姆人与精神病患,同时在拉脱维亚与苏联接壤的东部边境上对平民实行惩罚性屠杀。[2]该单位总计杀害了约26,000名犹太人。[4]在所有行动中,最为显著的莫过于该单位参与对里加犹太区犹太人的大规模屠杀,以及于1941年11月30日至12月8日间参与伦布拉大屠杀,对象是自德国遭到驱逐的数千名犹太人。突击队的部分队员也在萨拉斯皮尔斯集中营内担任守卫。[5]
纳粹政权透过发布新闻影片等方式,企图建立波罗的海地区的大屠杀是当地自发性、非纳粹主导的活动的假象。在这些新闻影片中,阿拉斯突击队在1941年7月4日焚毁里加犹太会堂的事件中扮演着相当重要的角色。为了纪念此事件,今日的拉脱维亚选定该日为大屠杀纪念日。
在参与屠杀犹太人的行动时,该单位的总成员数约为300至500人,并在参与1942年的反游击队行动中成长至1,500人的高峰。在战争的最后阶段,该单位被解散,其成员则编入拉脱维亚军团内。
起诉
虽然成功地在战后的西德藏匿了数十年,维克托斯·阿拉斯最终仍被逮捕受审,并为他所犯下的罪行入监服刑。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包括美国、加拿大、英国与澳洲在内的西方政府均试图将前阿拉斯突击队军官康拉斯·卡雷斯引渡至拉脱维亚接受种族灭绝审判。[6]不过,卡雷斯在引渡程序完成前便于2001年逝世;他到临终前仍然坚称自己是无辜的,声称当犹太人大屠杀于1941年在波罗的海地区发生时,他不是在东方战线上抵抗俄国人的入侵,就是在大学里就学。拉脱维亚大屠杀历史学家安德鲁·埃茨尔盖里斯估计约三分之一的阿拉斯突击队成员,也就是在最大人数1,500人中的500人曾积极地参与屠杀犹太人;不过他也表示一个人不应该仅仅因为参与组织而被依反人道罪定罪。[7]
参见
参考资料
- ^ Breitman, Richard. Himmler and the 'Terrible Secret' among the Executioners.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History (Sage Publications). Sep 1991, 26 (3/4): 431–451. JSTOR 260654. doi:10.1177/002200949102600305.
- ^ 2.0 2.1 2.2 Ruth Bettina Birn and Volker Riess.
- ^ Angrick, Andrej; Klein, Peter. The "Final Solution" in Riga: Exploitation and Annihilation, 1941-1944. Volume 14 of Studies on War and Genocide. 2009: 65–70. ISBN 9781845456085.
- ^ Andrew Ezergailis. The Holocaust in Latvia, 1941-1944. Historical Institute of Latvia, Riga ; United States Holocaust Memorial Museum; Washington, DC. 1996. OCLC 33403580.
- ^ Strods, Heinrihs. Salaspils koncentrācijas nometne (1944. gada oktobris – 1944. gada septembris. Yearbook of the Occupation Museum of Latvia. 2000, 2000: 87–153. ISSN 1407-6330 (拉脱维亚语).
- ^ Konrad Kalejs: Target for Nazi hunters.. BBC News. 2000-01-03 [2016-12-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9-22).
- ^ Kalejs Not Necessarily Implicated, Reuters News Service, filed January 13, 2000, Canberra
延伸阅读
- Lumans, Valdis O. Latvia in World War II. World War II—The Global, Human, and Ethical Dimension 11. New York: Fordham University Press. 2006 [2016-12-29]. ISBN 978-0-8232-2627-6. OCLC 6459589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3-31).
- Angrick, Andrej; Klein, Peter. Die "Endlösung" in Riga: Ausbeutung und Vernichtung 1941–1944. Darmstadt: Wissenschaftliche Buchgesellschaft. 2006. ISBN 3-534-19149-8. OCLC 69983159 (德语).
- Foreign Ministry of Latvia: The Holocaust in German-Occupied Latv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