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濬 (1890年)
黄濬(1890年—1937年8月26日),另有一名浚,字哲维,号秋岳,室名“花随人圣庵”。原籍为清治时期福建台湾省台北府新竹县人,中华民国文官、诗人。
生平
黄濬自幼生于台湾清治时期相当少见的科举士大夫家族,其父黄彦鸿曾参加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戊戌年科举,并登上金榜二甲赐进士出身85名,官至军机章京行走。因此在幼时耳濡目染之下,养成深厚的古典文字功力。少负才名,四岁识字 ,七岁能诗,九岁便可悬腕作擘窠大字,甚有“神童”之誉。
后因清廷于甲午战争中战败,于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割让台湾暨澎湖群岛。而清日马关条约第五条明定:割让土地内居民能任听其迁移界外与变卖资产,唯条约批准2年后该地的居民酌宜视为日本臣民。于是黄濬便与其家族内迁至福建省福州定居。未来若顺利跟随其父中举,亦是一名科举菁英。但好景不常,清廷自光绪三十年(1904年)举办甲辰年恩科科举之后,科举制度正式废除,黄濬亦就此失去就制度下的晋升之阶。于是在十五岁(1902年)时到北京,就读于京师译学馆。
因其年少聪慧,颇受在京的陈宝琛,严复,林纾等福建同乡父执所赏识。其后,他又以才名受知于当时的政界巨擘梁启超 ,并与诗坛领袖樊增祥,陈三立,傅增湘,罗瘿公,以及书画俊彦,文人学士,如杨度,陈师曾,张大千,徐志摩,况周颐等时相往还。黄秋岳工诗文 ,汪国垣《光宣诗坛点将录》,陈衍《石遗室诗话》对黄都有很高的评价,使得他才名远播,齐如山也称其为黄老师,罗瘿公视其后生可畏。福建一批才子中,其中一个叫梁鸿志 ,他谁都看不起,却独佩服黄秋岳。另外,黄濬与梅兰芳亦是交游甚多,甚至于还帮梅兰芳排戏编剧、处理文牍。梅兰芳在演霸王别姬时,黄秋岳把那段历史给他讲透,虞姬的性格也就悟出来了,演起来得心应手,并成一代名角。
从译学馆毕业后,清廷授以七品章京衔,分发至邮传部任职。后到中华民国北洋政府时期,先后在陆军部、交通部、财政部任秘书、佥事、参事及国务院参议。北洋政府覆灭后,蛰居京华,一度出任《京报》主笔。上世纪三十年代前后,黄濬以其在掌故,考据方面的厚实学养,在《中央时事周报》杂志连载其笔记体文章,后成《花随人圣盦摭忆》一书。该书对晚清以迄民国诸多大事如甲午战争,戊戌变法,洋务运动,洪宪称帝,张勋复辟均有涉及。内容广博,杂采时人文集,笔记,书玌,公牍,密电,且因其特殊身份,及多自身经历,耳闻目睹,加之议论不凡及文笔优美,读之有味,被认为民国笔记中罕有此功力者,颇受史学家陈寅恪青睐,及时人推荐,咸认为此书是一流笔记著作兼史料价值极高。
1935年,黄濬得到福建同乡国民政府主席林森的援引,由北京南下,在南京政府任行政院高级机要秘书。其时在日本驻南京总领事须磨弥吉郎,是个中国通,向以靠拢军部,及强调对华执武力威胁而闲名 。看准黄濬以名士自居,经常出入夫子庙为歌女捧场,加以妻妾两房,妾叫梁翠芬,是北京八大胡同的第一名妓,入不敷之,钱绝对是不够花费。须磨弥吉郎最初以请教汉诗为名接近黄秋岳,施以小恩小惠加以收买,使其按时提供行政院的有关情报(后来黄濬的姨太太梁翠芬亲口证实其为了金钱出卖情报与日方事,黄与敌方互通消息的方式,是在饭馆里见面,各自吃饭,互不讲话,饭完后,便把对方挂在衣帽钩上的帽子拿走,情报就藏在帽子的内沿里)。
1937年7月27日,国民政府海军部长陈绍宽奉命在行政院会议上提出报告,将实施在长江江阴段沉船以封锁航道的计划(江阴封锁),使长江之大日本帝国海军舰船无法逃脱。时任行政院简任秘书的黄濬当日担任行政院会议记录,当晚即将此事透露给日本间谍,消息于是泄露,使汉口一带日舰、日侨先期退出。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介石严令彻查。特警二队队长丁克勤分析黄濬嫌疑最大,后为谷正伦利用黄濬家的女仆莲花所破获。
著作
黄著有《壶舟笔记》、《花随人圣盦摭忆》,其中《花随人圣盦摭忆》原是黄生前在《中央时事周报》杂志上连载的笔记体文章,后来在1943年由掌故学家瞿兑之在北平将其辑录成书,共423篇,达45万言[1]。
黄濬与梁鸿志同为陈衍的得意门生,以“才气横溢,诗工尤深”知名,著有《聆风簃诗》存世。汪辟疆《光宣以来诗坛旁记》中称"黄秋岳如凝妆中妇,仪态万方"。陈寅恪亦盛赞黄濬《大觉寺杏林》诗中“绝艳似怜前度意,繁枝犹待后游人”。
陈寅恪为《花随人圣盦摭忆》题诗:“世乱佳人还作贼,劫终残帙幸余灰。”[2]
江阴封锁泄密案事件
- 一说透过日本驻南京总领事须磨弥吉郎所获得情报。[3]
- 有关江阴要塞封锁线泄密一案,依据名记者兼作家曹聚仁,在其撰写的时评文章《也谈黄秋岳》一文中,他认为:“黄濬先生以文士散漫习气,终于替日方做情报工作,那是事实。但做情报工作,乃是他做中央政治会议秘书的时期。他实在很懒,只是把政治会议的决议案原封不动地交给日本使馆。这样,日本方面所公布的有关国民政府的政治会议决议案,和南京方面一样迅速,引起了国民政府当局的怀疑。经过侦察,知道和黄濬的秘书工作有关。因此,1935年春天,便把黄濬从中央政治会议的秘书的职位上调开,他就失去了参与机密的机会了 。”又说:“1937年8月间 ,日方已有在沿海作战的计划,因此,把他们在长江的海军集中到长江下游来。他们的军舰下驶,比国军沉船封江早一星期,所以用不着黄濬父子来送情报的 。到了今天,还说黄濬父子出卖长江封锁计划,也就等于说九一八之夕,张学良还陪着胡蝶跳舞一样,不合事实。”[4]
参考资料
- ^ 民国“肃奸”的一大疑案.光明网;原刊《中华读书报》,2002年3月20日
- ^ 陈寅恪复题短跋于其后:"秋岳坐汉奸罪死,世人皆曰可杀。然今日取其书观之,则援引广博,论断精确,近来谈清代掌故诸著作中,实称上品,未可以人废言也。"
- ^ 黄濬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民国“肃奸”的一大疑案.光明网;原刊《中华读书报》,2002年3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