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眶蟾蜍
黑眶蟾蜍(学名:Duttaphrynus melanostictus),是蟾蜍科下的一种,广泛栖息于农林、低地,城镇内的校园、沟渠等地方。每到繁殖季节就会成群出没于溪涧或具水源的地方,雄性发出鸣亮的求偶叫声,并互相拥抱,一时蔚为奇观。由于牠较其他蟾蜍更接近人类居住地,而且数目相当多,因此俗语中的癞蛤蟆多指黑眶蟾蜍(在台湾也有指盘古蟾蜍)。
黑眶蟾蜍 | |
---|---|
黑眶蟾蜍, Duttaphrynus melanostictus | |
科学分类 | |
界: | 动物界 Animalia |
门: |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
纲: | 两栖纲 Amphibia |
目: | 无尾目 Anura |
科: | 蟾蜍科 Bufonidae |
属: | 头棱蟾属 Duttaphrynus |
种: | 黑眶蟾蜍 D. melanostictus
|
二名法 | |
Duttaphrynus melanostictus (Schneider, 1799)
| |
异名 | |
Bufo melanostictus |
外观描述
黑眶蟾蜍最大的外观特征就是自吻部开始有黑色骨质脊棱,一直沿眼鼻腺延伸至上眼睑并直达鼓膜上方,形成一个黑色的眼眶,故命名。体型中等至大型,显现明显的两性异形,雄性平均体长50至60mm、雌性则可达90mm或以上。有多样不同的体色,背部多为黄棕色或灰黑色等,上面布满黑褐色的杂色花斑,腹部则为乳黄色,皮肤粗糙。吻端钝圆,头略宽,上下颔附近均有黑色线,单咽下内藏声囊。眼后有香肠状的耳后腺,鼓膜显著,除头部外全身均布满大小不一的疣粒或小瘤,疣粒及小瘤均有黑色角质刺。在受惊吓时除耳后腺会分泌出白色毒液外,全身疣粒亦会分泌出毒液以自卫。前肢较细长,后肢则较粗短,均呈圆形,无蹼而仅有半蹼,指尖亦呈黑色。
栖地及生态习性
黑眶蟾蜍的适应性强,能在不同环境下生存。主要栖身于阔叶林、河边草丛及农林等地,亦会出没在人类活动的地区,如庭院及沟渠等[2]。
全球主要分布在华东地区,此外在孟加拉、台湾、香港、印度、寮国、澳门、马来西亚、缅甸、尼泊尔、巴基斯坦、新加坡、斯里兰卡、泰国、越南及柬埔寨均有发现。亦被引入到印度尼西亚和巴布亚新几内亚。在不丹有存疑的记录。
夜行性,日间主要躲藏在土洞及墙缝中休息,至晚间才外出寻找昆虫为食,偶而也吃蚯蚓等。少跳跃,多以爬行形式活动。在香港除了红脖游蛇及眼镜蛇因不受其毒液影响外,其他蛇类一般不选择捕食黑眶蟾蜍。
繁殖季节相当长,但多是以春夏两季为主(2-6月)。每到繁殖季节便成群聚集在较开阔的河边交配,雄性发出高昂的一系列叫声以吸引异性。常发生群交现象,一群雄性围抱着少数雌性,并进行体外受精。 雌蟾多于流水或静水中产卵,每次可达数千颗,成串念珠状,黑色卵子则在透明胶质长串中,一般可达8米以上。卵子在水中发育成黄棕色蝌蚪,蝌蚪亦有毒性,体色渐深并慢慢长出四肢及脊棱。
用途
蟾蜍的耳后腺及疣粒均藏毒液,把这些白色乳液加工可制成名贵中药“蟾酥”,可用于解毒消肿等[3]。另外蟾蜍自然蜕下的角质衣膜制成的“蟾衣”亦有药用效果。此外把黑眶蟾蜍除去内脏后加工制成的“干蟾”亦是中药材的一种[4]。
分类学
2006年所发表的两栖类系统发生学研究将原本的蟾蜍属(Bufo)重新调整,其中的黑框蟾蜍归类于新设的一属Duttaphrynus,学名:Duttaphrynus melanostictus。[5]
保护
本种于2023年被收录入《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6]。
参见
- 盘古蟾蜍(Bufo bankorensis)
注释
- ^ Peter Paul van Dijk, Djoko Iskandar, Michael Wai Neng Lau, Gu Huiqing, Geng Baorong, Lue Kuangyang, Chou Wenhao, Yuan Zhigang, Bosco Chan, Sushil Dutta, Robert Inger, Kelum Manamendra-Arachchi, Muhammad Sharif Khan. Duttaphrynus melanostictus. The 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 2004. [2009-04-08].
- ^ 黑眶蟾蜍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载台湾大学动物博物馆
- ^ 蟾酥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载中药标本馆
- ^ 黑眶蟾蜍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载CCTV,2007年11月16日
- ^ Frost, Darrel et. al. The Amphibian Tree of Life. Bulletin of the American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 2006, 297 [2008-04-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6-29).
- ^ 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2023-06-26 [2023-11-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09).
参考书目
- 《香港的两栖类和爬行类》;卡逊,刘惠宁、鲍嘉天合著;周家炜译;市政局;1988
外部链接
- 校园黑眶蟾蜍大发生,载Den的摄影空间
- 黑眶蟾蜍,载两栖类数据库
- 蟾酥 Chansu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中药材图像数据库 (香港浸会大学中医药学院) (中文)(英文)
- 华蟾蜍精 Cinobufagin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中草药化学图像数据库 (香港浸会大学中医药学院) (中文)(英文)
- 脂蟾毒苷元 Resibufogenin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中草药化学图像数据库 (香港浸会大学中医药学院) (中文)(英文)
- 蟾蜍灵 Bufalin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中草药化学图像数据库 (香港浸会大学中医药学院) (中文)(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