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中华民国省市长暨省市议员选举
1994年中华民国省市长暨省市议员选举,是中华民国台湾省之省长及省议员与两个直辖市(台北市、高雄市)之市长及市议员的直接选举,于1994年12月3日进行投票[1]。此次选举包括首次进行的台湾省省长直选与升格为直辖市后首次进行的台北市市长及高雄市市长选举[2],是历来第一次全台的一级行政区首长同时普选(1950年-1951年中华民国县市长选举属二级行政区首长选举),因而意义重大,但在省市长选举及省市议员选举方面皆没有牵涉到已被虚级化的福建省[3]。
| |||||||||||||||||||||||||
| |||||||||||||||||||||||||
国民党当选 民进党当选 |
概论
各省市之省市长选举当选者及次高票者之名单(粗体者为时任官派行政首长):
省/院辖市 | 当选者(登记政党) | 次高票者(登记政党) |
---|---|---|
台湾省 | 宋楚瑜( 中国国民党) | 陈定南( 民主进步党) |
台北市 | 陈水扁( 民主进步党) | 赵少康( 新党) |
高雄市 | 吴敦义( 中国国民党) | 张俊雄( 民主进步党) |
各省市之省市议员选举席次:
政党 | 台湾省 | 台北市 | 高雄市 |
---|---|---|---|
中国国民党 | 48席 | 20席 | 23席 |
民主进步党 | 23席 | 18席 | 11席 |
新党 | 2席 | 11席 | 2席 |
劳动党 | - | - | 0席 |
N 无党籍及其他 | 6席 | 3席 | 8席 |
台湾省
选举结果
此次省长选举是中华民国政府迁台后,首次进行的大型首长选举,由中国国民党提名的时任官派台湾省政府主席宋楚瑜以五成六的票数高票当选首任民选省长。民主进步党提名的前宜兰县县长与立委陈定南则得到三成九的票数。在省议员选举方面,国民党获得五成余的票数,民进党则获得三成余的票数。
省长
号次 | 党籍 | 姓名 | 得票 | 得票率 | 当选 |
---|---|---|---|---|---|
1 | N 无党籍 | 蔡正治 | 37,256 | 0.44% | |
2 | 新党 | 朱高正 | 362,377 | 4.31% | |
3 | 中国国民党 | 宋楚瑜 | 4,726,012 | 56.22% | |
4 | N 无党籍 | 吴梓 | 25,398 | 0.30% | |
5 | 民主进步党 | 陈定南 | 3,254,887 | 38.72% | |
选举人数 | 11,184,258 | ||||
投票数 | 8,517,124 | ||||
有效票 | 8,405,930 | ||||
无效票 | 111,194 | ||||
投票率 | 76.15% |
省议员
政党 | 共79席 | ||
---|---|---|---|
席次 | 得票数 | 得票率 | |
中国国民党 | 48 | 4,223,995 | 51.0% |
民主进步党 | 23 | 2,693,353 | 32.5% |
新党 | 2 | 309,648 | 3.7% |
N 无党籍及未经政党推荐 | 6 | 1,051,015 | 12.7% |
选举人数 | 11,111,460 | ||
投票数 | 8,480,041 | ||
有效票 | 8,277,831 | ||
无效票 | 202,210 | ||
投票率 | 76.32% |
台北市
政治背景
台北市为中华民国政府所在地,享有首都的地位,亦为台湾政治、经济中心[4],是台湾人口最多、最繁荣的都市[5],总统府及中央政府各单位也都位于台北市境内。因此台北市市长由于身为台北市最高的行政首长,其全国性的代表意义十分重要,掌握的资源也非常丰富。由于台北市是全国外省人比例最高的县市[6],故外省族群在台北市的影响力也较台湾其他县市大,也因为外省聚落较多、公教人员的比率高,中国国民党的经营也较深[7]。1980年代以前,外省人群聚的眷村通常为国民党的铁票区[8],此区域通常被称为“黄复兴党部”[9]。
在1951年至1967年期间,台北市为省辖市,并实施地方自治,由市民直选市长[10]。由于此时期所举行的市长选举,当选者中本省籍的非国民党籍人士较多,故台北市当年亦曾经被党外人士称为“民主圣地”[11]。在1951年市长选举中,党外人士吴三连得到九万两千余票,以六成六的得票率成为台北市的首任民选省辖市市长[12]。而1954年的台北市长选举则由党外人士高玉树胜出[13]。不过在1957年市长选举中,由国民党籍的黄启瑞当选[13],且在1960年市长选举中黄启瑞成功获得连任[13]。而在1964年市长选举中,党外人士高玉树则以五成二的得票率击败国民党籍的周百炼[11]。
在1967年至1994年期间,由于台北市被改制成为直属中央的直辖市,台北市市长为中央政府官派,不过市长亦皆为台湾本省籍的人士[14]。此次选举是台北市改制为直辖市后第一次举行的市长选举[10]。
候选人与竞选过程
此次选举中,中国国民党对提名参选的人选非常不稳定,亦曾传出是前台北县县长林丰正。最后李登辉总统选择了时任官派市长的黄大洲。民主进步党方面,有立委谢长廷及陈水扁参与市长提名初选,1994年7月17日,民进党两阶段初选民调中,谢长廷在第一阶段干部投票中落败,隔日谢长廷宣布退出第二阶段初选,立即获陈水扁当面邀请出任竞选总干事。[15]:326最后陈水扁得到民进党的提名。新党则派出立法委员赵少康参选。
黄大洲在选战中以“台北新象大洲情”作为口号,被陈水扁阵营用台语揶揄为“台北亲像大蟾蜍[16]”还有辩论会的“台北怪现象大洲表错情[17]”。赵少康以“中华民国保卫战”作为号召,在辩论会中以夸张动作喊出“台湾就要毁灭了![18]”,并攻击总统李登辉是纵容义和团的慈禧太后;民进党则是法西斯,并扬言如果全民计程车行敢包围法院,他就要“通通抓起来[19]”,更问道陈水扁主不主张台湾独立,冲着高喊三声“中华民国万岁[20]”。都成为当时名言。陈水扁在辩论中以“有这么严重吗?[21]”作为对赵少康的“中华民国保卫战”回应,并抨击黄大洲任内台北捷运追加预算[22],以及批评赵少康的主张是反民主、反社区主义及反市民主义。[23]
谢长廷曾分析,当时赵少康阵营以打李登辉、将族群的苦难归咎在李登辉支持台独、打压外省人;并把社会分化为台独及反台独两个族群,意图囊括反台独的票,赵少康再专攻公共政策,试图扩张到中间选民。因此谢长廷和选战幕僚研判,应该把赵少康“打”回去,让他分化到黄大洲的票,不让他往公共政策层面扩散。为避免喊出“快乐、希望”的陈水扁沉下脸和赵少康辩护,模糊形象。在选战中,陈水扁继续保持快乐的笑容,由谢长廷向赵少康提出“每日一问”,打击赵少康因推动阳光法案而出名的形象。第一问问赵少康财产登记的问题,第二问问土地问题;第三问问赵少康言行不一;第四问问赵少康曾向《读卖新闻》说过要联合中国对付台湾人的问题。[15]:330面对土地问题,擅长制造话题的赵少康马上表示谢长廷如果愿意缴四百万的土地增值税,他可以把他拥有两块内湖保护区内的山坡地送给谢长廷,然而赵少康始终没有正面答复谢长廷在“每日一问”中提到购买土地的动机问题。[15]:330-331
谢长廷在思考后决定接受这两块土地,把新闻热度延续下去,他以群众募款的方式,1994年12月10日,在中山足球场陈水扁谢票晚会即募得219万,最终于1995年1月募得396万,在获得赵少康赠送土地后,谢长廷于1995年6月将土地转赠给育成残障福利事业基金会,作为心智障碍者的庇护农场。[15]:331
在竞选期间,陈水扁所提出的“走出悲情,迎向希望”以及把台北市建为“快乐的市民、希望的城市”等文宣,以“快乐·希望·陈水扁”为口号,得到许多中间选民的认同。而国民党与新党则互相攻击,且在关键时刻情治单位传出“弃黄保赵”耳语,而新党部分又因为当时代表参选省长的候选人朱高正在11月发表的“五通电话论”影响选民观感,间接拖累赵少康的得票率[24]。最终在国民党与新党的互抢选票之下,陈水扁以近四成四选票胜出,台北市也首度由民进党攻下。
选举结果
台北市长首届的选举,由民进党提名的陈水扁以近四成四的票数当选,新党提名的赵少康以三成的票数高票落选,而国民党提名的黄大洲仅获得两成六的选票。在市议员选举方面,国民党获得三成九的票数,民进党获得三成的票数,而新党则获得两成一的票数。
市长
号次 | 党籍 | 姓名 | 得票 | 得票率 | 当选 |
---|---|---|---|---|---|
1 | N 无党籍 | 纪荣治 | 3,941 | 0.28% | |
2 | 新党 | 赵少康 | 424,905 | 30.17% | |
3 | 民主进步党 | 陈水扁 | 615,090 | 43.67% | |
4 | 中国国民党 | 黄大洲 | 364,618 | 25.89% | |
选举人数 | 1,816,986 | ||||
投票数 | 1,426,852 | ||||
有效票 | 1,408,554 | ||||
无效票 | 18,298 | ||||
投票率 | 78.53% |
市议员
政党 | 共52席 | ||
---|---|---|---|
席次 | 得票数 | 得票率 | |
中国国民党 | 20 | 544,670 | 39.1% |
民主进步党 | 18 | 419,505 | 30.1% |
新党 | 11 | 302,409 | 21.7% |
中国忠义党 | 0 | 66 | 0.005% |
N 无党籍及未经政党推荐 | 3 | 128,029 | 9.2% |
选举人数 | 1,811,825 | ||
投票数 | 1,422,920 | ||
有效票 | 1,394,679 | ||
无效票 | 28,241 | ||
投票率 | 78.54% |
高雄市
政治背景
高雄市在经历由公民直选市长的省辖市时期,以及由中央政府派任市长的直辖市时期后,已经长期由国民党执政。在1951年至1979年期间,高雄市长民选时代的八届市长选举中,党外人士先后当选过三届市长,仅比资源十分雄厚的国民党籍人士少两届[13][25][26]。而在1979年至1994年期间,由于高雄市被改制成为直属中央政府的院辖市,故高雄市市长为中央政府官派[10]。此次选举是高雄市改制为直辖市后第一次举行的市长选举。
选举结果
高雄市长首届的选举,由国民党提名的时任官派市长吴敦义当选。而在第四届高雄市议员选举中,国民党也刚好获得过半的席次。
市长
号次 | 党籍 | 姓名 | 得票 | 得票率 | 当选 |
---|---|---|---|---|---|
1 | 中国国民党 | 吴敦义 | 400,766 | 54.46% | |
2 | N 无党籍 | 施钟响 | 13,084 | 1.78% | |
3 | 民主进步党 | 张俊雄 | 289,110 | 39.29% | |
4 | N 无党籍 | 郑德耀 | 7,513 | 1.02% | |
5 | 新党 | 汤阿根 | 25,413 | 3.45% | |
选举人数 | 926,318 | ||||
投票数 | 746,469 | ||||
有效票 | 735,886 | ||||
无效票 | 10,583 | ||||
投票率 | 80.58% |
市议员
政党 | 共44席 | ||
---|---|---|---|
席次 | 得票数 | 得票率 | |
中国国民党 | 23 | 337,677 | 46.3% |
民主进步党 | 11 | 181,330 | 24.9% |
新党 | 2 | 35,138 | 4.8% |
劳动党 | 0 | 1,563 | 0.2% |
N 无党籍及未经政党推荐 | 8 | 173,960 | 23.8% |
选举人数 | 923,456 | ||
投票数 | 744,775 | ||
有效票 | 729,668 | ||
无效票 | 15,107 | ||
投票率 | 80.65% |
相关条目
参考文献
引用
- ^ 中选会数据库网站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中央选举委员会
- ^ 政治参与的扩大[失效链接],中华民国教育部历史文化学习网。“1992年第二次修定的宪法增修条文中,赋予地方自治明确的法源基础,并且开放省市长民选。据此,立法院于1994年通过《省县自治法》及《直辖市自治法》,台湾的地方自治正式进入依法实施的时代。同年年底,举行第一届省长、台北市长、高雄市长选举。”
- ^ 司法院释字第四八一号解释[失效链接],中华民国司法院,1994年。“行政院据此所订定之福建省政府组织规程,未规定由人民选举省长及省议会议员,乃斟酌福建省之特殊情况所为之规定,为事实上所必需,符合母法授权之意旨,与宪法第七条人民在法律上平等之原则亦无违背。”
- ^ 台北市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中华民国教育部:教育部重编国语辞典修订本
- ^ 土地面积、村里邻、户数暨现住人口数统计表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中华民国内政部统计资讯网
- ^ 93年全国客家人口基础资料调查研究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行政院客家委员会
- ^ 台湾族群政治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施正锋/淡江大学公共行政学系副教授
- ^ 中常委明补选…/不甩马震怒 黄复兴继续锁票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中国国民党万维网。“但黄复兴系统向来是国民党铁票区,蓝营人士都等着看党中央会如何处置。”
- ^ 黄复兴党部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中国国民党万维网
- ^ 10.0 10.1 10.2 台湾省各县市实施地方自治纲要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台湾大百科全书
- ^ 11.0 11.1 Richter(2010年1月8日)台北的世界大战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地图会说话,痞客邦
- ^ 台湾首届县市长选举之研究(1950〜1951)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蔡秀玲,国立清华大学历史研究所
- ^ 13.0 13.1 13.2 13.3 《中华民国选举概况》,中央选举委员会,1984年6月
- ^ 台北市长.台北市民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自由时报自由评论
- ^ 15.0 15.1 15.2 15.3 吕政达. 《謝長廷-人生這條路》. 大村文化出版. 1995年9月. ISBN 957-9356-72-6.
- ^ AB01 誓师高雄-陈水扁 1994.9.28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32分00秒起,youtube。
- ^ 1994年台北市长参选人辩论会 (1)[失效链接],6分40秒起,youtube。
- ^ 1994年台北市长参选人辩论会 (2)[失效链接],0分10秒起,youtube。
- ^ 1994年台北市长参选人辩论会 (2)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7分26秒起,youtube
- ^ 1994年台北市长参选人辩论会 (2)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2分04秒起,youtube
- ^ 1994年台北市长参选人辩论会 (1)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7分28秒起,youtube
- ^ 1994年台北市长参选人辩论会 (1)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5分41秒起,youtube
- ^ 1994年台北市长参选人辩论会 (1)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7分55秒起,youtube。
- ^ [1]
- ^ 刘顶顺, 高雄市地方派系之研究---以澎湖派、台南派为例[失效链接], 台南师范学院乡土文化研究所硕士论文, 2001
- ^ 林文斌, 从派系竞争到政党对抗?以台南、高雄地方政治为例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