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h-35导弹

Zvezda的Kh-35U(俄语:Х-35У, 北约称空射版为AS-20 “皮划艇”)是前苏联在1980年代开发的一款亚音速掠海反舰导弹。它可以在直升机,飞机,水面舰上发射,也加装助推器后在岸上发射。岸上版称为Uran(“天王星”导弹,北约代号SS-N-25 “弹簧刀”,GRAU编号为3M24)或巴力(Bal,SSC-6 'Sennight',GRAU编号3K60)。

Kh-35
(北约代号: AS-20 'Kayak')
3M24 Uran (SS-N-25 'Switchblade')
3K60 Bal (SSC-6 'Sennight')


类型空对地导弹
地对地导弹
反舰导弹
原产地 苏联
服役记录
服役期间2003
使用方 俄罗斯
参与战争/冲突目前为止没有实战使用的证据
生产历史
研发者Zvezda
研发日期1983-2003
生产商Tactical Missiles Corporation
单位成本$500 000 (2010)[1]
生产日期1996(外销)
2003(俄罗斯军方)
基本规格
重量520千克(1,150磅)(定翼机挂载型)[2]
610千克(1,340磅)[2] (直升机挂载型)
620千克(1,370磅)(陆基/海基发射型)
长度385 cm(152英寸)[2]
440 cm(173英寸)[2] (heli version)
直径42.0 cm(16.5英寸)[2]
弹头高爆聚能效应(Shaped Charge)
弹头量145千克(320磅)[2]

发动机R95-300涡轮喷射发动机(Kh-35)
TRDD-50涡轮喷射发动机(Kh-35U)
360 kgf
翼展133 cm(52.4英寸)[2]
推进剂kerosene
作战范围130 km(70 nmi)
速度Mach 0.8
制导系统惯性导航系统,终端ARGS-35E主动雷达寻标器[3]
发射平台MiG-29M, MiG-29K, Su-27SM, Su-30, Su-34, Ka-27[2]

因外观与性能和美国鱼叉导弹近似,因此英文亦称“鱼叉斯基”(Harpoonski),其设计是用于攻击五千吨以下的舰艇[2]

背景

Kh-35在1977年由星辰设计局提出技术概要大纲,苏联的反舰导弹除了用于对抗航空母舰战斗群的大型弹种,另一类则是射程较短,用于中小型舰艇。这类型的第一代为P-15导弹,第二代为P-270蚊子导弹,但是P-270尺寸不适合装设在中小型军舰上,为此而开发的第三代短程反舰导弹为Kh-35,开发计划在1984年4月16日得到苏联中央委员会决议许可研发。但是设计局在技术大纲提出后便开始进行相关研究,在1983年技术审查时审查单位判断其整合全球导航系统与主动寻标器的设计有缺陷,研发单位耗费3年的时间完成修正。

寻标器原型首次试验于1985年11月5日进行,但多次测试失败,到1987年1月29日测试时才全部正常运作。直到1992年,星辰设计局才完成第一阶段飞行测试-在3年内完成13发导弹试射。但是苏联解体带来的预算危机一度造成导弹研发的障碍,但受益于对外开拓市场,星辰设计局找到了有力的海外金援-印度。1992年首度举办的莫斯科国际航空航天展览会中,首度展示的Kh-35获得印度军方的高度兴趣,俄印两国在1994年签署研发合作契约,由印度出资完成Kh-35在苏联时代未竟的测试项目,以满足实战需求。

1992年至1997年,星辰设计局在第二阶段测试中试射了4枚导弹。在1996至1997年前后,第一批量产版Kh-35交付印度海军,配备给德里级驱逐舰

2003年7月,Kh-35完成俄罗斯海军的测试审查需求,提供俄罗斯军方配备;2004年秋季,车载型Kh-35获得俄罗斯海军采用;2005年,Kh-35完成在印度海军的Il-38SD海上巡逻机之整合工程,相关成果反馈回俄罗斯空军战机,至此Kh-35完成陆、海、空战具的整合项目。

乌克兰将苏联时期获得的Kh35进行大幅升级改造,制成了射程更远的“海王星”反舰导弹

注释

  1. ^ annual report Tactical Missiles Corporation 2010.p. 92
  2. ^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Rosoboronexport Air Force Department and Media & PR Service, AEROSPACE SYSTEMS export catalogue (PDF), Rosoboronexport State Corporation: 123, [2015-04-15],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07-10-30) 
  3. ^ 存档副本. [2011-08-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4-02). 

外部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