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18坦克歼击车
M18“地狱猫”式坦克歼击车(M18 Hellcat)为美国陆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开发的一款坦克歼击车。它是美军在二战时,所有履带装甲战斗车辆中,行驶速度最快的战车。故有“地狱猫”的称号。同时是坦克歼击车中少数底盘为全新设计,而非沿用既有战车之底盘的型号。
M18地狱猫式坦克歼击车 M18 Hellcat | |
---|---|
类型 | 坦克歼击车 |
原产地 | 美国 |
服役记录 | |
服役期间 | 1943 - |
使用方 | 见使用国 |
参与战争/冲突 | 第二次世界大战 朝鲜战争 |
生产历史 | |
研发者 | 通用汽车集团之别克汽车公司 |
研发日期 | 1941 |
单位成本 | 55,230美元[1] |
生产日期 | 1943年7月 - 1944年10月 |
制造数量 | 2,507 |
衍生型 | M39、90mm-SuperHellcat、T88-105mm、T86、T86E1、T87、TL64、Krajina Express |
基本规格 ([2]) | |
重量 | 17.7公吨 |
长度 | 5.28米(车体) 6.6米(含炮管长度) |
宽度 | 2.87米 |
高度 | 2.57米(含防空机枪) |
操作人数 | 5 |
装甲 | 4.8 - 25.4毫米 |
主武器 | M1 76毫米坦克炮 备弹45发 |
副武器 | .50勃朗宁M2重机枪 备弹800发 |
发动机 | R-975发动机(C1或C4) 350匹马力/每分钟转速2,400 400匹马力/rpm |
功率/重量 | 19.8 - 22.6匹马力/公吨 |
变速 | 艾利森Torqmatic 900T自排变速箱 前进3档、倒退1档 |
悬挂 | 扭力杆 |
燃料容量 | 625升(165美规加仑) |
作战范围 | 160公里(道路) |
速度 | 90公里(铺装路面) 29公里(越野) |
开发
1941年美军备战时,坦克歼击车部队指挥官安德鲁·戴维斯·布鲁斯中校理解的坦克歼击车应该是要比战车有更快的速度以及更强劲的火力,以海战概念套用,坦克歼击车应该是巡洋舰、而非战舰。[3]所以布鲁斯中校不喜欢M10狼獾与后来发展的M36坦克歼击车,他认为M10太重太慢,而M36是M10的概念衍生因此有同样的问题。而作为他所期望的坦克歼击车,M18则来得太慢也太少。
1941年12月,美国陆军军械兵团(Ordnance Corps (United States Army))发布需求,希望研发一款使用克利斯帝悬挂系统(Christie suspension)、莱特R-975引擎(Wright R-975)及37毫米炮的快速坦克歼击车,通用汽车获得了这个竞标合约,制造2辆原型车,代号T40 GMC。后来,在北非的战事中,他们发现37毫米主炮的效果不大。因此,军方改为以57毫米炮安装在这款开发中的坦克歼击车,代号T49 GMC。
美军对坦克歼击车的火力从开发起一路三级跳,1942年在6磅炮替换37毫米炮后,军方希望坦克歼击车有更强的火力,最好和M4雪曼战车相等-于是T49取消,变更代号为T67 GMC,原先的封闭式炮塔因空间容积不足也更换为开放式炮塔;不过到1943年初,军方又想要更强的火力,得换上雪曼战车反战车构型的主力武器76毫米炮,由于军方对规格的再度变更,坦克歼击车计划再度变更代号为T70 GMC,这次变更武器同时导入别克汽车工程师哈雷·厄尔带领的工作室设计以扭力杆悬吊装置之履带底盘设计,引擎启动轮也调整到前部。相关设计在1943年2月定案,但陆军要求得在1943年7月前完成测试并进入量产。
第一批量产的T70原型车在经过通用汽车测试后,交付第704坦克歼击车营测评,704营虽然提出了部分需修改之设计,但整体评价称优。
最初量产规划要产制8,986辆M18,其中1,600辆将从租借法案中让渡同盟国,7,386辆在美国陆军自用,但最后量产计划备缩水成2,507辆,且其中的640辆被改造为M39装甲通用支援载具。导致M18减产的理由有三:
- 坦克歼击车指挥官虽然满意这武器,但76毫米战车炮无法对1944年西线的纳粹重战车构成伤害,前线官兵希望有更大口径的火炮
- 美国陆军地面部队(AGF)建军规划调整,将坦克歼击车营的总量砍半,且AGF希望坦克歼击车部队使用拖曳式火炮,而非自走坦克歼击车
- 租借法案主要用户(英国、苏联)不想要这种武器
- 使用的高速穿甲弹无法大量供给
M18在1943年7月至1944年10月间量产,量产分三个批次,T-6641合约为前1000辆车、T-9167合约是1507辆车、RAD-563合约则是六种衍生车型的开发合约;第一批次合约的前684辆车变速箱齿轮比设计错误,导致车辆无法爬坡,后来这批战车全数返厂修改,并没有配发给野战部队。在第1350号车前使用的引擎为350匹马力的R975-C1引擎,1351号车以后配备具有增压器的R975-C4引擎,输出功率提升到400匹马力。
构造
与使用M4雪曼底盘的M10狼獾相比,M18地狱猫的速度较高,可是它仍然选用与M4(76)谢尔曼坦克相同的M1 76毫米坦克炮,药室容积140立方寸(被称作“76毫米炮”),火力较M4未有提高,无法对M4提供更强大的火力支援,而是通常作为快速机动单位独立作战。M10狼獾安装的却是M7 76毫米坦克炮,药室容积205立方寸(虽弹头可与M1炮通用,但发射药筒不同,为免歧义前线称其为“3英寸炮”,但仍对弹药补给带来一定混乱),且底盘与M4相同速度接近,通常与M4协同作战,在M4遇到德国重型坦克难以攻克时提供更强大的穿甲火力。战场需求的结果是,原本计划生产9000辆的M18只生产了2000辆,原本计划生产2000辆的M10、M36却生产了9000辆。
尺寸小一号的M18地狱猫车内空间则和M10狼獾相近,能够让五名成员(驾驶,无线电手,炮手,装填手,车长)乘坐。
由于当时美军的战略思想与武器运用规范,M18地狱猫在设计之初的主要目标是追求优越的路面行驶速度(以确保能够迅速赶到敌军装甲部队出现区域的侧翼展开反击),M18地狱猫仅有一层十分薄弱的装甲,而主炮威力(与德军的同类型车辆相比)也稍嫌不足。薄弱的装甲使车身及乘员们很容易受到炮弹碎片与轻武器的伤害,主炮在远距离无法有效击穿德国虎式及豹式坦克的正面装甲,成为它最大的缺点。而装甲及火力上的失衡,也是源自于它追求高行驶速度的代价。后来,美军投入了高速穿甲弹(HVAP/APCR),使M18地狱猫的主炮贯穿力得到改善。但是这种炮弹在战争大多数期间都无法大量供应,因而限制了M18在战场上的表现。不过大多数的成员认为M18的表现优良,虽然同时也认为它的开顶炮塔与装甲设计太过薄弱,但大多数乘员都摸索出利用其高速度移动至正面装甲较厚的德军战车侧面后再发动攻击,在西北欧战场上仍获得一定程度的成功。
实战
这款试作型T70曾经在意大利的安齐澳战役(Battle of Anzio)中进行实战试验。后来投入生产的正式型号M18则投入在西欧及意大利的战场中。起初的M18地狱猫是作为一般装甲车使用,但是,随着后来美军重型坦克的开发及生产,M18开始作为步兵的火力支援。然而,M18更出现了一种衍生型号“M39装甲多用途车辆”。M39装甲多用途车辆是由M18拆除炮塔而成,主力用作运输兵员及淄重,亦是唯一一种正式投入生产的M18衍生型号。
M18直至1944年10月才停产,此时已经接近战争的尾声。战后,它就被美国政府停止采用,堪用者就被出售至其他国家使用,如南斯拉夫就一直使用这批战车,直至1990年代。另外中华民国也曾经接收243辆[4],使用M18直到引擎与底盘不堪再用。之后又将M18的炮塔部分,与M42防空炮车底盘结合,称之为国造六四式轻战车(TL64),拼凑了五十几辆[5]。
衍生型号
型号 | 说明 | ||
M18A1E10坦克歼击车 | 改良底盘、炮塔加顶盖与主炮加排烟器后得到的型号 | ||
M18M1 90mm炮搭载型"超级地狱猫" | 以90毫米M3战车炮代替76毫米M1A1/M1A2主炮,炮塔则换装用M36杰克逊的炮塔,经测试发现后坐力偏大。在开始进一步改进前,因为战争结束而使此计划取消[6] | ||
T88105毫米自走炮 | 以105毫米榴弹炮代替76毫米主炮,在战争结束后取消此型号的生产计划 | ||
M39装甲多用途车辆 | 拆卸炮塔后,用作运输兵员淄重或牵引重型火炮的多用途车辆 | ||
T86两栖坦克歼击车 | 改装车身后,能够两栖使用的型号 | ||
T86E1两栖坦克歼击车 | 和T86两栖坦克歼击车一样,但改用了螺旋桨作为推进器 | ||
T87两栖坦克歼击车 | 改为使用105毫米榴弹炮的版本。而以上三款两栖战车都在战争结束后取消生产计划 |
使用国
- 希腊:1952 - 1954接收154辆军援M18,编成了第397、398、399坦克歼击车团。大多在1960 - 1970年代退役或转乘训练用。
- 韩国:朝鲜战争后获得美国军援,总数不明,已除役。
- 中华民国:1952年中华民国国军自美国接收214辆,为中央政府迁台后第一批美援战车,并于炮盾上加装一挺M1919A4同轴机枪。由于底盘妥善率不高,部分M18炮塔与M42防空炮车底盘组装成六四式轻战车,晚期金门有将其放入碉堡作为固定式岸防炮用途,已除役。
- 美国:部分改造成M39多用途装甲支援载具,1957年除役。
- 委内瑞拉:购入75辆,在1991年曾委托南斯拉夫厂商翻修改装,目前仍在预备役序列,尚无明确被除役的资讯。
- 南斯拉夫:1951 -1958年间自美国Brown & Root公司于意大利北部的军事物资翻修厂购入,至少配备了240辆,这批战车在1990年代南斯拉夫内战仍在使用,南斯拉夫解体后下落不明。
- 波黑
注释
- ^ Zaloga (2004)
- ^ 存档副本. [2007-04-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10-14).
- ^ Zaloga 2004, p. 5
- ^ 我國裝甲部隊之沿革及戰車史 第6頁 (PDF). [2013-01-22].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1-03-03).
- ^ 陸軍裝甲兵訓練指揮部暨裝甲兵學校第七任指揮官兼校長游傑士自傳. [2011-07-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0-12).
- ^ Steven J. Zaloga. M18 Hellcat Tank Destroyer 1943–97. Bloomsbury Publishing. 20 March 2013: 68 [2017-01-31]. ISBN 978-1-4728-0308-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2-16).
参考文献
- (英文)http://afvdb.50megs.com/usa/m18hellcat.html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英文)车身资料
- 《The World's Great Tanks》,Grange Book出版,1999年5月,ISBN 1-84013-2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