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闻》通讯:台湾分会与“李梅树纪念馆”合作一周年——带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2019年4月
通讯

第四卷

台湾分会与“李梅树纪念馆”合作一周年——带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求闻》上海2月27日讯】 2018年2月25日,“李梅树纪念馆”与台湾维基媒体协会合作,共同组织了第一次线下“工作坊”,拉开了台湾维基媒体协会与“李梅树纪念馆”合作的序幕。这一合作,标志着维基媒体运动近来一直推动的“馆联”(GLAM)计划在台湾迈出第一步。

李梅树(1902-1983),是台湾著名美术家、画家、教授、议员,曾主持修建台湾新北市三峡区的“三峡祖师庙”。现在在新北市三峡区有专门纪念他的“李梅树纪念馆”。纪念馆中有大量李梅树生前所作的艺术作品,这也催生了李梅树纪念馆与台湾维基媒体协会的合作。

李梅树纪念馆在活动声明中说,活动初期将把纪念馆中的展品数码化,上传整理资料、翻译完善对应的维基百科内容。最终希望逐步借助维基的力量,将李梅树向全世界推广。这一活动是由台湾分会牵头的“台湾知识种子计划”的一部分,后期与台湾台中社群的“MoWiki编辑聚”共办。

在过去的一年里,台湾分会与李梅树纪念馆合作共办聚会十次,纪念馆提供各类作品一百五十余件,成果斐然。除了维基百科和维基共享资源上的文字和图片贡献之外,本次合作还大量地利用了维基数据。所有通过这次合作上传的各类图片作品,都有一个自己独立的维基数据“”(item)。以李梅树的油画作品为例:在对应的“项”里,包括了油画的尺寸、作画所用的材料、年份等。这些李梅树的作品在维基数据的“项”,同时也是“所有绘画作品总和的维基专题”(WikiProject sum of all paintings)的组成部分。这个专题希望把所有有一定知名度的绘画作品在维基数据上建立“项”。

维基共享资源上“李梅树的作品”分类
李梅树的一个作品在维基数据上对应的“项”

通过一般编者比较熟悉的维基共享资源不难看出,维基共享资源作为一个图片视频等的管理网站,与诸如Imgur、Flickr等图片分享网站最大的区别是,维基共享资源更注重图片的注释、归纳、分类、整理——除了维基共享资源外,几乎找不到别的什么网站在上传图片的时候要填写像共享资源这么多的材料。而维基数据在这方面则很类似于维基共享资源分类在“分类归纳”精神上的延伸,这也是维基数据这个项目的初衷之一。

不久前,李梅树纪念馆向脸书和YouTube上传一个视频,介绍了台湾分会与李梅树纪念馆的合作成果。视频里,李梅树纪念馆资讯组召集人王文岳表示,大多数人面对一个未知的词语时,第一反应通常是去谷歌搜索;而谷歌搜索出的第一个结果,又是维基百科。他还表示,维基数据是一个高关联性、高弹性的资料库。他们正在维基数据上投入大量资源,希望从中发掘到一些新鲜的“玩法”。视频中受访的台北大学学生叶泓伟则说,维基数据的使用可以让他们更专注在史料、档案、画作的解读上。

李梅树纪念馆上传的视频
如果您在移动设备上阅读本文,请点击这里强制使用桌面版再打开视频
东晋王羲之书法作品的拓本。这类文献是“馆联”计划中着重整理的一部分

除了与维基数据的深度整合之外,作为“馆联”活动,台湾分会与李梅树纪念馆还合作上传了相当多的媒体资源。这些媒体资源包括一般的李梅树所创作的字画作品,也包括另一些已经进入公有领域的扫描版文献资料,即把纸质文献等使用其他载体的内容“数码化”。

“数码化”在维基媒体上可以体现为扫描纸质文献,并利用“光学字符识别”(OCR)等功能将其转换为文字,然后导入到维基共享资源或维基文库上。所谓“纸质文献”包括字画、报纸、各种年代的书籍、政府公文报告等。将老唱片、录像录影带等使用模拟形式存储的影视频作品转存到电脑上,再上传到维基共享资源等也是数码化的一种。“数码化”并不是维基馆联计划所首先提出的:各地有能力的图书馆、档案馆等都在做(比如《人民日报》的数码化工作就相对完备,人民日报社数码化后的资料库可以查阅从创刊至今的所有《人民日报》中的内容);但与维基媒体、互联网档案馆等组织合作上传处理合乎版权要求的文献资料,可以方便公众获取,又能与维基百科这样知名度高且应用广泛的计划整合起来,造福大众。

2018年11月在印度尼西亚帕亚孔布进行的文献数码化工作。这一工作是印尼分会在当地进行的“馆联”计划的一部分。从图中可以看出,志愿者把相机挂在三脚架上,再用相机拍摄摆放在下方黑布上的文献资料

扫描等数码化是比较花费时间的。李梅树纪念馆在2017年底时特地招募过专门负责扫描的志愿者。将扫描的作品开放授权、上传到维基共享资源,然后再在维基数据“登记”各种信息,一部作品的数码化工作就这样完成了。

台湾地区各类博物馆展览馆数量不在少数,而李梅树纪念馆从展品数量、多样性、知名度等并没有特别出众之处。笔者认为,台湾分会选择与李梅树纪念馆合作,更大地是出于巧合。两者间举办的馆联活动不算出彩,但很典型。其中对维基数据的应用、对维基共享资源(而非维基百科)的贡献体现了维基媒体的馆联活动与我们平时编辑维护维基百科的区别。台湾分会与李梅树纪念馆都形容这一系列活动是馆联在台湾迈出的“第一步”,更是给馆联活动今后在台湾的发展奠定基础。笔者也期待今后台湾馆联计划的发展。

英文维基百科编辑100次以上的活跃编者数量

英文等规模较大的维基媒体计划早已进入了瓶颈期:将近六百万的条目似乎已经是“人类知识的总和”,而编者数量自2007年前后达到顶峰后就不再增长。为了应对这一趋势,维基媒体一方面正在把前沿推向非洲等第三世界国家——随着互联网的逐步普及,越来越多的人能够访问到维基百科、编纂维基百科;而另一方面,在较发达的地区,维基百科的发展已经趋于饱和,而“馆联”计划正是在已经饱和的地区持续发掘维基计划的潜力、开拓新的前沿。维基媒体的发展在这些较发达地区早已跳出了单纯“写条目”“抓破坏”的范畴,而转向线下、站外的合作;甚至相比“怎么写好百科全书”,基金会更关注于怎么把馆联计划发展好。中文维基社群的情况复杂:我们既停留在第三世界国家的蛮荒阶段,又发展到足以开始考虑馆联等站外计划的“高级”阶段。《求闻》会持续关注全球各地馆联等站外合作的新进展,也希望中文维基的各位读者多加留意维基数据、维基共享资源的发展,将其与自己的站务编辑工作整合起来。

拓展阅读

订阅《求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