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仑 (新竹县)
历史
台湾清治末期至日治前期,中仑地区为一街庄,称为“中仑庄”,隶属于竹北二堡。该庄北及东北隔新丰溪及其支流波罗汶溪与崁头庄为界,东南与波罗汶庄为邻,西南边及西边隔新丰溪另一支流德龟溪与员山庄、新庄仔庄为界,西北边一小段隔新丰溪与红毛港庄为界[1]。
1901年(日治明治三十四年)11月,全台废县厅改设二十厅,该庄隶属于新竹厅。1909年(明治四十二年)10月,合并二十厅为十二厅,该庄隶属不变。1920年(大正九年),废十二厅改设五州二厅,该庄改制为“中仑”大字,隶属于新竹州新竹郡红毛庄[2]。
战后红毛庄改制为红毛乡,隶属于新竹县,大字亦改制为村。1950年桃、竹、苗分治,本地区隶属不变。1956年,红毛乡改名为新丰乡。
聚落
本地区发展较早的聚落有中仑、大竹围等,在日治期初期的官方地图上已有记载[1],后来发展形成的聚落则有成家第一站社区[3]。
交通
乡道竹6线是新庄子至波罗汶的道路,也是中仑地区主要的连络道路,大致以西北—东南走向穿越本地区,向西北可前往新庄子并止于乡道竹3线路口,向东南可前往波罗汶并止于乡道竹7线路口。
乡道竹2线是新庄子至新湖口的道路,大致以西南—东北走向经过中仑地区西北端,向西南可前往新庄子并止于乡道竹6线路口,向东北转东南东可前往崁头、新湖口并止于乡道竹7线路口。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