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乘大乘佛教术语,对独觉乘(或称缘觉乘)与声闻乘的合称[1],主要修证内涵、途径即是解脱道,是佛法修行两个主要的法道之一,另一则是大乘菩萨乘)所修行的菩萨道,因为目标是为了成佛的菩萨道的修行内容较广,所以涵盖了解脱道的颇多内容。二乘的修行,包含缘觉乘的未闻佛法的独自修行,以及声闻乘的闻佛法而修行,主要都是透过修行断我见我执的方法,灭除众生的分段生死等无明,而得证解脱的智慧。二乘的修行目标就是解脱三界世间中不断生死流转之苦,灭尽三界后有的种子,入无余涅槃,不再有后世、不会出生于三界世间。

二乘的修行内涵

二乘所证涅槃

《增壹阿含经》卷7〈16 火灭品〉:“尊告诸比丘:‘有此二法涅槃界。云何为二?有余涅槃界、无余涅槃界。彼云何名为有余涅槃界?于是,比丘灭五下分结,即彼般涅槃,不还来此世,是谓名为有余涅槃界。彼云何名为无余涅槃界?于是,比丘尽有漏成无漏,意解脱、智慧解脱,自身作证而自游戏:生死已尽,梵行已立,更不受有,如实知之,是谓为无余涅槃界。此二涅槃界,当求方便,至无余涅槃界。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6] 大乘认为二乘人不能证大乘菩萨所证之本来自性清净涅槃,更不能证佛地所证的无住处涅槃,但相信佛语:“涅槃有本际”,故大乘认为修道有成的二乘修行人于当世舍报后,能断尽十八界取证涅槃,而不同于有着断见的外道人士。

二乘的修行位阶及果证

二乘与大乘

  • 大乘:指菩萨乘,修行目标为成佛而解脱生死的修行工具、方法,因为以成佛为目标,相比其余的解脱生死的修行工具、方法而言更为宏大,故名为大(mahā)
  • 二乘:佛陀指出的修行目标不是为了成佛的两种可以解脱生死的修行工具、方法
    • 缘觉乘:修行目标为成辟支佛而解脱生死的修行工具、方法
    • 声闻乘:修行目标为成阿罗汉而解脱生死的修行工具、方法

参考条目

参考文献

  1. ^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复次,善现!譬如有人为珍宝故求趣大海,既至海岸不入大海反观牛迹,作是念言:‘大海中水其量深广岂及此耶?此中亦应有诸珍宝。’当知彼类甚为愚痴。如是当来有诸菩萨,弃深般若波罗蜜多,求学二乘相应经典,是愚痴类弃本求末,终不能得一切智智。
  2. ^ 2.0 2.1 别译杂阿含经》(一〇二):一时,佛在优楼频螺聚落,泥连河侧菩提树下,成佛未久。佛于树下,独坐思惟,而作是念:“唯有一道,能净众生,使离苦恼,亦能除灭不善恶业,获正法利,所言法者,即四念处。云何名为四念处耶?观身念处、观受念处、观心念处、观法念处。若人不修四念处者,为远离贤圣之法,远离圣道。若离圣道,即远离甘露。若远离甘露,则不免生老病死、忧悲苦恼。如是等人,我说终不能得离于一切诸苦。若修四念处,即亲近贤圣法者,若亲近贤圣法,即亲近贤圣道。若亲近贤圣道,即亲近甘露法。若亲近甘露法,即能得免生老病死、忧悲苦恼。若免生老病死、忧悲苦恼,如是等人,即说离苦。”
  3. ^ 杂阿含经》(三四三):阿难白佛:“如世尊所说义,我已解知,有生故有老死,非缘余;有生故有老死,乃至无明故有行,非缘余;有无明故有行,无明灭则行灭,乃至生灭则老、病、死、忧、悲、恼、苦灭,如是纯大苦聚灭。”
  4. ^ 增壹阿含经》卷17〈25 四谛品〉:““今有四谛法,  如实而不知,  轮转生死中,  终不有解脱。  如今有四谛,  以觉以晓了,  以断生死根,  更亦不受有。” (CBETA, T02, no. 125, p. 631, b3-6)
  5. ^ 杂阿含经》(三九三): “如是知、如是见、如是无间等,悉应当说。又三结尽,得须陀洹,一切当知四圣谛。何等为四?谓知苦圣谛、知苦集圣谛、知苦灭圣谛、知苦灭道迹圣谛。如是当知、如是当见无间等。”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若三结尽,贪、恚、痴薄,得斯陀含,彼一切皆于四圣谛如实知故。何等为四?谓知苦圣谛、知苦集圣谛、知苦灭圣谛、知苦灭道迹圣谛。如是当知、如是当见、如是无间等,亦如是说。
    “五下分结尽,生般涅槃阿那含,不还此世,彼一切知四圣谛。何等为四?知苦圣谛、知苦集圣谛、知苦灭圣谛、知苦灭道迹圣谛。如是知、如是见、如是无间等,亦如是说。
    “若一切漏尽,无漏心解脱、慧解脱,见法自知作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彼一切悉知四圣谛。何等为四?谓知苦圣谛、知苦集圣谛、知苦灭圣谛、知苦灭道迹圣谛。如是知、如是见、如是无间等,亦如是说。
    “若得辟支佛道证,彼一切知四圣谛故。何等为四?谓知苦圣谛、知苦集圣谛、知苦灭圣谛、知苦灭道迹圣谛。如是知、如是见、如是无间等,亦如是说。
    “若得无上等正觉,彼一切知四圣谛故。何等为四?谓知苦圣谛、知苦集圣谛、知苦灭圣谛、知苦灭道迹圣谛。如是知、如是见、如是无间等,亦如是说。”
  6. ^ (CBETA, T02, no. 125, p. 579, a13-22)
  7. ^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401-600卷》卷509〈14 魔事品〉:“佛告善现:“若说二乘相应之法,谓四念住,广说乃至八圣道支、三解脱门、四谛智等。善男子等于中修学,但得预流、一来、不还、阿罗汉果、独觉菩提,不得无上正等菩提,是名余经犹如枝叶,不能引发一切智智。甚深般若波罗蜜多定能引发一切智智,有大势用犹如树根。是菩萨乘善男子等,弃舍般若波罗蜜多求学余经,定不能得一切智智。何以故?甚深般若波罗蜜多能生菩萨摩诃萨众世、出世间一切功德,诸余经典无斯用故。若菩萨摩诃萨修学般若波罗蜜多,即为修学一切菩萨摩诃萨众世、出世间功德珍宝。” (CBETA, T07, no. 220, p. 596, c1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