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等爵

二十等爵,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重要爵位制度,起源于战国时期的秦国西汉时中下层爵位的性质由军功爵转化为普通的吏民爵,北宋以后彻底消失。

爵制沿革

一般认为,二十等爵起设自秦国商鞅变法,以赏军功,共设二十级,每一级都有相应的经济待遇。临战,斩敌首一级,则赏爵一级,益田一顷,益宅九亩[1]秦始皇时,改彻侯列侯内侯伦侯[2],西汉时改回旧称。据高敏,《秦汉史论集》中《秦的赐爵制度试探》,“中更”(更,音“郎”)[3]、“右更”出现于商鞅死后,“关内侯”出现于统一之前,“大上造”则出现在统一后。无爵者则称为“士伍”,二十等爵以赏军功为主,但也有例外,如《史记·秦始皇本纪》载:迁北河榆中三万家,拜爵一级。

西汉时,可能是为了保持社会的稳定,继承了秦的爵位,二十等爵分为三个阶层,高层为彻侯(二十级)、关内侯(十九级),中层为(十八级—十级),低层为五大夫(九级)以下[4]。二十等爵之上设有诸侯王汉武帝时,因避讳改称“彻侯”为“通侯”,后又称“列侯”[5]。从西汉开始,皇帝经常对百姓进行赐爵,但爵不得超过公乘[6]。汉初朝廷赏赐爵位的同时根据爵位等级授予不同大小的田和宅[7]

东汉时,列侯始分为县侯、乡侯、亭侯三等。汉献帝建安二十年(215年),曹操对二十等爵制进行了改革,将原来的十八级到十五级爵位分别改为名号侯关中侯关外侯五大夫,以赏军功。[8]

魏晋南朝

魏晋南朝承袭二十等爵制,皇帝经常对百姓进行赐爵。魏元帝咸熙元年(264年),设置五等爵,位于王爵之下,二十等爵之上。[9]

北朝到宋

北魏孝文帝推行孝文汉化改革,在华北恢复了对百姓的赐爵制度[10]北魏以后,赐爵制度渐衰,唐朝时已称之为“古爵”[11][12]北宋以后彻底消失。

二十等爵表

爵级 秦爵名 汉爵名[13] 汉初受田[14] 汉初受宅基地[15] 汉末魏晋南朝爵名[8] 北朝隋唐宋爵名[10][16]
一级 公士 公士 1.5顷 1.5宅 公士 公士
二级 上造 上造 2顷 2宅 上造 上造
三级 簪袅 簪袅 3顷 3宅 簪袅 待考
四级 不更 不更 4顷 4宅 不更 待考
五级 大夫 大夫 5顷 5宅 大夫 待考
六级 官大夫 官大夫 7顷 7宅 官大夫 待考
七级 公大夫七大夫 公大夫 9顷 9宅 公大夫 待考
八级 公乘 公乘 20顷 20宅 公乘 待考
九级 五大夫 五大夫 25顷 25宅 待考 待考
十级 左庶长 左庶长 74顷 74宅 待考 待考
十一级 右庶长 右庶长 76顷 76宅 待考 待考
十二级 左更 左更 78顷 78宅 待考 待考
十三级 中更 中更 80顷 80宅 待考 待考
十四级 右更 右更 82顷 82宅 待考 待考
十五级 少上造 少上造 84顷 84宅 五大夫
十六级 大良造 大上造 86顷 86宅 关外侯
十七级 驷车庶长 驷车庶长 88顷 88宅 关中侯
十八级 大庶长 大庶长 90顷 90宅 名号侯
十九级 内侯伦侯[2] 关内侯 95顷 95宅 关内侯
二十级 彻侯通侯)→列侯[2] 通侯列侯[5] 105宅 列侯

继承法

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置后律》中有对二十等爵继承法的详细规定。[4]

彻侯(二十级)、关内侯(十九级)均原级世袭。彻侯的第一到第三顺位继承人分别为嫡子、孺子子、良人子。关内侯的第一到第三顺位继承人分别为嫡子、下妻子、偏妻子。

若死者属于正常死亡,卿(十八级-十级)的后子均降袭为公乘,五大夫(九级)到簪袅(三级)均降两级世袭,上造(二级)与公士(一级)不可世袭。第一到第三顺位继承人分别为嫡子、下妻子、偏妻子。若死者因公事而亡,其爵位则一律原级承袭,无爵者的继承者为公士。第一到第十顺位继承人分别为子、女、父、母、兄弟、姊妹、妻、祖父、祖母、户中同居者。

印绶冠服

汉魏

爵级[8][17] 爵名
二十级 列侯 金印龟钮 紫绶 进贤三梁冠
十九级 关内侯 金印龟钮 紫绶 进贤二梁冠
十八级 名号侯 金印龟钮 紫绶 进贤二梁冠
十七级 关中侯 金印龟钮 紫绶 进贤二梁冠
十六级 关外侯 铜印龟钮 墨绶 进贤二梁冠
十五级 五大夫 铜印环钮 墨绶 进贤二梁冠

南朝

爵级[18][19] 爵名
二十级 列侯 金印龟钮 紫绶 进贤三梁冠→进贤二梁冠 朝服
十九级 关内侯 金印龟钮 紫绶 进贤二梁冠 朝服
十八级 名号侯 金印龟钮 紫绶 进贤二梁冠 朝服
十七级 关中侯 金印龟钮 紫绶 进贤二梁冠 朝服
十六级 关外侯 银印珪钮 青绶 进贤二梁冠 朝服

赐爵事件列表

秦朝

在位皇帝(王) 赐爵时间 赐爵内容
秦王政 四年(前243年) 天下疫。百姓内粟千石,拜爵一级。[20]
九年(前238年) 战咸阳,斩首数百,皆拜爵,及宦者皆在战中,亦拜爵一级。[20]
及夺爵迁蜀四千余家,家房陵。[20]
十二年(前235年) 文信侯不韦死,窃葬。其舍人临者,晋人也逐出之;秦人六百石以上夺爵,迁;五百石以下不临,迁,勿夺爵。[20]
秦始皇 二十七年(前220年) 是岁,赐爵一级。[20]
三十五年(前212年) 因徙三万家丽邑,五万家云阳,皆复不事十岁。[20]
益发谪徙边。[20]〈【集解】徐广曰:“表云徙于北河、榆中,耐徙三处。拜爵一级。”〉[21]
三十六年(前211年) 迁北河榆中三万家。拜爵一级。[20]

西汉

在位皇帝 赐爵时间 赐爵内容
汉高帝 二年二月五日(前205年3月4日) 施恩德,赐民爵[22]
五年五月(前202年) 军吏卒会赦,其亡罪而亡爵及不满大夫者,皆赐爵为大夫;故大夫以上赐爵各一级,其七大夫以上,皆令食邑,非七大夫以下,皆复其身及户,勿事[23]
十二年二月(前195年) 燕吏民非有罪也,赐其吏六百石以上爵各一级;与绾居,去来归者,赦之,加爵亦一级[23]
汉惠帝 十二年五月十七日(前195年6月23日) 赐民爵一级;中郎、郎中满六岁爵三级,四岁二级;外郎满六岁二级;中郎不满一岁一级[24]
元年十二月(前194年) 赐民爵,户一级[24]
五年九月(前189年) 赐民爵,户一级[24]
汉前少帝 元年二月(前187年) 赐民爵,户一级[25]
汉后少帝 八年春(前180年) 诸中官、宦者令丞皆赐爵关内侯,食邑[25]
汉文帝 八年闰九月二十九日(前180年11月14日) 赦天下,赐民爵一级,女子百户牛酒,酺五日[26]
元年正月(前179年) 赐天下民当为父后者爵一级[26]
汉景帝 元年四月(前156年) 赦天下,赐民爵一级[27]
三年六月(前154年) 赐民爵一级[27]
四年六月(前153年) 赐民爵一级[27]
七年四月二十九日(前150年6月18日) 立胶东王彻为皇太子,赐民为父后者爵一级[27]
中元年四月(前149年) 赦天下,赐民爵一级[27]
中五年六月(前145年) 赦天下,赐民爵一级[27]
后元年三月(前143年) 赦天下,赐民爵一级,中二千石诸侯相爵右庶长[27]
后三年正月(前141年) 皇太子冠,赐民为父后者爵一级[27]
汉武帝 建元元年二月(前140年) 赦天下,赐民爵一级[28]
元光元年四月(前134年) 赦天下,赐民长子爵一级[28]
元狩元年四月二十一日(前122年6月1日) 立皇太子,赐中二千石爵右庶长,民为父后者一级[28]
元鼎四年十月(前114年) 赐民爵一级,女子百户牛酒[28]
元封元年四月七日(前110年5月5日) 赐天下民爵一级,女子百户牛酒[28]
汉昭帝 始元五年六月(前82年) 赐中二千石以下至吏民爵各有差[29]
元凤四年正月二日(前77年2月25日) 赐中二千石以下及天下民爵[29]
汉宣帝 本始元年五月(前73年) 赐吏二千石、诸侯相、下至中都官、宦吏、六百石爵,各有差,自左更至五大夫;赐天下人爵各一级,孝者二级,女子百户牛酒[30]
本始二年五月(前73年) 赐民爵一级,女子百户牛酒[30]
地节三年四月二十二日(前67年5月24日) 立皇太子,大赦天下,赐御史大夫爵关内侯,中二千石爵右庶长,天下当为父后者爵一级[30]
元康元年三月(前65年) 其赦天下徒,赐勤事吏中二千石以下至六百石爵,自中郎吏至五大夫,佐史以上二级,民一级,女子百户牛酒;加赐鳏寡孤独三老孝弟力田帛[30]
元康二年三月(前64年) 以凤皇甘露降集,赐天下吏爵二级,民一级,女子百户牛酒,鳏寡孤独高年帛[30]
元康三年春(前63年) 赐天下吏爵二级,民一级,女子百户牛酒,鳏寡孤独高年帛[30]
元康四年三月(前62年) 赐天下吏爵二级,民一级,女子百户牛酒;加赐三老、孝弟力田帛,人二匹,鳏寡孤独各一匹[30]
神爵元年三月(前61年) 赐天下勤事吏爵二级,民一级,女子百户牛酒,鳏寡孤独高年帛[30]
神爵四年二月(前58年) 其赦天下,赐民爵一级,女子百户牛酒,鳏寡孤独高年帛[30]
神爵四年四月(前58年) 颍川太守黄霸以治行尤异秩中二千石,赐爵关内侯,黄金百斤;及颍川吏民有行义者爵,人二级,力田一级,贞妇顺女帛[30]
五凤元年正月(前57年) 赐列侯嗣子爵五大夫,男子为父后者爵一级[30]
五凤三年三月(前55年) 赐民爵一级,女子百户牛酒,大酺五日,加赐鳏寡孤独高年帛[30]
甘露二年正月(前52年) 赐民爵一级,女子百户牛酒,鳏寡孤独高年帛[30]
甘露三年二月(前51年) 赐民爵二级[30]
汉元帝 初元二年正月(前47年) 赐云阳民爵一级,女子百户牛酒[31]
初元二年四月二十八日(前47年6月17日) 立皇太子,赐御史大夫爵关内侯,中二千石右庶长,天下当为父后者爵一级,列侯钱各二十万,五大夫十万[31]
初元四年三月(前45年) 赐民爵一级,女子百户牛酒,鳏寡高年帛[31]
永光元年正月(前43年) 赐民爵一级,女子百户牛酒,高年帛[31]
永光元年三月(前43年) 赐吏六百石以上爵五大夫,勤事吏二级,为父后者民一级,女子百户牛酒,鳏寡孤独高年帛[31]
永光二年二月(前42年) 其大赦天下,赐民爵一级,女子百户牛酒,鳏寡孤独高年、三老、孝弟力田帛,吏六百石以上爵五大夫[31]
建昭五年三月(前34年) 其赦天下,赐民爵一级,女子百户牛酒,三老、孝弟力田帛[31]
竟宁元年正月(前33年) 皇太子冠,赐列侯嗣子爵五大夫,天下为父后者爵一级[31]
汉成帝 建始三年三月(前30年) 赐孝弟力田爵二级[32]
河平元年三月(前28年) 赐天下吏民爵,各有差[32]
河平四年正月(前25年) 赦天下徒,赐孝弟力田爵二级[32]
鸿嘉元年二月(前20年) 赐天下民爵一级,女子百户牛酒,加赐鳏寡孤独高年帛[32]
永始四年正月(前13年) 赐云阳吏民爵,女子百户牛酒,鳏寡孤独高年帛[32]
绥和元年二月九日(前8年3月20日) 赐诸侯王、列侯金,天下当为父后者爵,三老、孝弟力田帛,各有差[32]
汉哀帝 绥和二年四月八日(前7年5月7日) 赐宗室王子有属者马各一驷,吏民爵,百户牛酒,三老、孝弟力田、鳏寡孤独帛[33]
建平四年五月(前3年) 赐中二千石至六百石及天下男子爵[33]
汉平帝 元始元年正月(1年) 赐天下民爵一级[34]
元始四年二月七日(4年3月14日) 赐九卿已下至六百石、宗室有属籍者爵,自五大夫以上各有差;赐天下民爵一级,鳏寡孤独高年帛[34]

新朝

在位皇帝 赐爵时间 赐爵内容
王莽 始建国元年正月一日(9年1月15日) 赐吏爵人二级,民爵人一级,女子百户羊酒,蛮夷币帛各有差[35]

东汉

在位皇帝 赐爵时间 赐爵内容
汉光武帝 建武三年闰正月二十二日(27年3月16日) 赐天下长子当为父后者爵,人一级[36]
建武二十九年二月四日(53年3月10日) 赐天下男子爵,人二级;鳏、寡、孤、独、笃𤸇、贫不能自存者粟,人五斛[37]
建武三十一年五月二十五日(55年7月6日) 赐天下男子爵,人二级;鳏、寡、孤、独、笃𤸇、贫不能自存者粟,人六斛[37]
汉明帝 建武中元二年四月二十四日(57年6月13日) 赐天下男子爵,人二级;三老、孝悌、力田人三级;爵过公乘,得移与子若同产、同产子;及流人无名数欲自占者人一级;鳏、寡、孤、独、笃𤸇粟,人十斛[6]
永平三年二月十九日(60年4月6日) 赐天下男子爵,人二级;三老、孝悌、力田人三级;流人无名数欲占者人一级;鳏、寡、孤、独、笃𤸇、贫不能自存者粟,人五斛[6]
永平十三年五月十日(70年6月5日) 赐天下男子爵,人二级,三老、孝悌、力田人三级,流民无名数欲占者人一级;鳏、寡、孤、独、笃𤸇、贫无家属不能自存者粟,人三斛[6]
永平十五年四月五日(72年5月9日) 赐天下男子爵,人三级;令天下大酺五日[6]
永平十七年五月五日(74年6月16日) 赐天下男子爵,人二级,三老、孝悌、力田人三级,流人无名数欲占者人一级;鳏、寡、孤、独、笃𤸇、贫不能自存者粟,人三斛[6]
永平十八年四月十一日(75年5月13日) 赐天下男子爵,人二级,及流民无名数欲占者人一级;鳏、寡、孤、独、笃𤸇,贫不能自存者粟,人三斛[6]
汉章帝 永平十八年十月二日(75年10月28日) 赐民爵,人二级,为父后及孝悌、力田人三级,脱无名数及流人欲占者人一级,爵过公乘得移与子若同产子;鳏、寡、孤、独、笃𤸇、贫不能自存者粟,人三斛[38]
建初三年三月二日(78年4月1日) 赐爵,人二级,三老、孝悌、力田人三级,民无名数及流民欲占者人一级;鳏、寡、孤、独、笃𤸇、贫不能自存者粟,人五斛[38]
建初四年四月四日(79年5月21日) 赐爵,人二级,三老、孝悌、力田人三级,民无名数及流人欲自占者人一级;鳏、寡、孤、独、笃𤸇、贫不能自存者粟,人五斛[38]
元和二年五月三十日(85年7月8日) 赐天下吏爵,人三级;高年、鳏、寡、孤、独帛,人一匹[38]
元和二年九月十六日(85年10月20日) 加赐男子爵,人二级[38]
汉和帝 永元三年正月十九日(91年2月23日) 赐民爵及粟帛各有差,大酺五日[39]
永元八年二月十九日(96年3月29日) 赐天下男子爵,人二级,三老、孝悌、力田三级,民无名数及流民欲占者一级;鳏、寡、孤、独、笃𤸇、贫不能自存者粟,人五斛[39]
永元十二年三月十四日(100年4月9日) 赐天下男子爵,人二级,三老、孝悌、力田三级,民无名数及流民欲占者人一级;鳏、寡、孤、独、笃𤸇、贫不能自存者粟,人三斛[39]
元兴元年十二月二十二日(106年2月12日) 赐天下男子爵,人二级,三老、孝悌、力田人三级,民无名数及流民欲占者人一级;鳏、寡、孤、独、笃𤸇、贫不能自存者粟,人三斛[39]
汉安帝 永初三年正月九日(109年2月25日) 赐男子为父后及三老、孝悌、力田爵,人二级,流民欲占者人一级[40]
永初六年五月二十五日(112年7月5日) 中二千石下至黄绶,一切复秩还赎,赐爵各有差[40]
永初七年八月二日(113年8月29日) 赐民爵[40]
元初元年正月二日(114年2月23日) 赐民爵,人二级,孝悌、力田人三级,爵过公乘,得移与子若同产、同产子,民脱无名数及流民欲占者人一级;鳏、寡、孤、独、笃𤸇、贫不能自存者谷,人三斛;贞妇帛,人一匹[40]
永宁元年四月十一日(120年5月24日) 赐民爵及布粟各有差[40]
延光元年三月二日(122年4月24日) 赐民爵及三老、孝悌、力田,人二级;加赐鳏、寡、孤、独、笃𤸇、贫不能自存者粟,人三斛;贞妇帛,人二匹[40]
延光三年二月二十五日(124年3月26日) 赐男子爵,人二级[40]
汉顺帝 永建元年正月二日(126年2月10日) 赐男子爵,人二级,为父后、三老、孝悌、力田人三级,流民欲自占者一级;鳏、寡、孤、独、笃𤸇、贫不能自存者粟,人五斛;贞妇帛,人三匹[41]
永建四年正月十一日(129年2月16日) 赐男子爵及流民欲占者人一级,为父后、三老、孝悌、力田人二级;鳏、寡、孤、独、笃𤸇、贫不能自存帛,人一匹[41]
阳嘉元年正月二十八日(132年3月1日) 赐爵,人二级,三老、孝悌、力田三级,爵过公乘,得移与子若同产、同产子,民无名数及流民欲占着者人一级;鳏、寡、孤、独、笃𤸇、贫不能自存者粟,人五斛[41]
永和四年四月二十三日(139年6月6日) 赐民爵及粟帛各有差[41]
建康元年四月十五日(144年6月2日) 赐人爵各有差[41]
汉质帝 永嘉元年二月二十四日(145年4月2日) 赐人爵及粟帛各有差[41]
本初元年六月三日(146年6月28日) 赐民爵及粟帛各有差[41]
汉桓帝 建和元年正月八日(147年2月24日) 赐吏更劳一岁;男子爵,人二级,为父后及三老、孝悌、力田人三级;鳏、寡、孤、独、笃𤸇、贫不能自存者粟,人五斛;贞妇帛,人三匹[42]
汉灵帝 建宁元年二月二十三日(168年3月18日) 赐民爵及帛各有差[43]
汉献帝 建安二十年正月十八日(215年3月6日) 赐天下男子爵,人一级,孝悌、力田二级[44]

曹魏

在位皇帝 赐爵时间 赐爵内容
魏文帝 黄初元年十一月一日(220年12月13日) 赐男子爵人一级,为父后及孝悌力田人二级[45]
黄初三年九月九日(222年10月31日) 赐天下男子爵人二级;鳏寡笃癃及贫不能自存者赐谷[45]
魏明帝 太和元年十一月(227年) 赐天下男子爵人二级,鳏寡孤独不能自存者赐谷[46]
青龙元年二月六日(233年3月4日) 赐男子爵人二级,鳏寡孤独无出今年租赋[46]
景初二年十二月二十五日(239年2月15日) 立皇后,赐天下男子爵人二级,鳏寡孤独谷[46]
魏元帝 景元元年六月二日(260年6月27日) 赐天下男子爵人二级,鳏寡孤独不能自存者赐谷[47]

晋朝

在位皇帝 赐爵时间 赐爵内容
晋武帝 泰始元年十二月十七日(266年2月8日) 赐天下爵,人五级[48]
晋安帝 义熙元年正月十六日(405年3月3日) 赐百姓爵二级,鳏寡孤独谷人五斛,大酺五日[49]

南朝宋

在位皇帝 赐爵时间 赐爵内容
宋武帝 永初元年六月十四日(420年7月11日) 赐民爵二级,鳏寡孤独不能自存者,人谷五斛[50]
宋文帝 元嘉十七年十月三日(440年11月14日) 大赦天下,文武赐爵一级[51]
宋孝武帝 元嘉三十年四月二十七日(453年5月21日) 大赦天下,文武赐爵一等,从军者二等[52]
孝建元年正月二十八日(454年3月14日) 赐天下为父后者爵一级,孝子、顺孙、义夫、节妇粟帛各有差[52]
孝建元年七月二十一日(454年8月31日) 大赦天下,文武赐爵一级[52]
大明二年正月十七日(458年2月17日) 吏身可赐爵一级,军户免为平民[52]
大明四年正月十二日(460年2月20日) 孝悌义顺,赐爵一级;孤老贫疾,人谷十斛[52]
大明六年正月十日(462年2月25日) 大赦天下,孝子、顺孙、义夫、悌弟,赐爵一级;慈姑、节妇及孤老、六疾,赐帛五匹,谷十斛[52]
大明七年二月十七日(463年3月23日) 赐民爵一级,女子百户牛酒[52]
宋前废帝 景和元年十一月十八日(465年12月22日) 赐为父后者爵一级[53]
宋明帝 泰始元年十二月七日(466年1月10日) 赐民爵二级;鳏寡孤独不能自存者,人谷五斛[54]
泰始二年九月九日(466年10月4日) 大赦天下,赐民爵一级[54]
泰始五年正月二十二日(469年2月20日) 大赦天下,赐力田爵一级[54]
宋后废帝 元徽二年十一月十九日(474年12月14日) 赐民男子爵一级;为父后及三老孝悌力田者爵二级[55]
元徽四年正月九日(476年2月20日) 赐力田爵一级;贷贫民粮种[55]

南朝齐

在位皇帝 赐爵时间 赐爵内容
齐高帝 建元元年四月二十三日(479年5月30日) 赐民爵二级,文武进位二等,鳏寡孤独不能自存者谷人五斛[56]
齐武帝 永明四年闰正月十五日(486年3月7日) 孝悌力田,详授爵位;孤老贫穷,赐谷十石[57]
永明十一年四月十四日(493年5月16日) 赐天下为父后者爵一级,孝子顺孙义夫节妇粟帛各有差[57]
齐明帝 建武元年十一月十八日(494年12月31日) 赐天下为父后者爵一级;孝子从孙、义夫节妇,普加甄赐明扬[58]
建武三年闰十二月二十日(497年2月8日) 赐王公以下帛各有差,为父后者赐爵一级[58]
齐东昏侯 永元元年四月二十四日(499年5月20日) 立皇太子诵,大赦,赐民为父后爵一级[59]

南朝梁

在位皇帝 赐爵时间 赐爵内容
梁武帝 天监元年四月八日(502年5月2日) 赐民爵二级;文武加位二等;鳏寡孤独不能自存者,人谷五斛[60]
天监十三年二月八日(514年3月21日) 赦天下,孝悌力田赐爵一级[60]
天监十四年正月一日(515年2月2日) 皇太子冠,赦天下,赐为父后者爵一级,王公以下班赉各有差,停远近上庆礼[60]
天监十八年正月十一日(519年2月27日) 舆驾亲祠南郊,孝悌力田赐爵一级[60]
普通元年正月一日(520年2月6日) 大赦天下,赐文武劳位,孝悌力田爵一级,尤贫之家,勿收常调,鳏寡孤独,并加赡恤[61]
普通四年二月十八日(523年3月22日) 孝悌力田赐爵一级[61]
大通元年正月一日(527年2月19日) 孝悌力田赐爵一级[61]
中大通元年正月九日(529年2月4日) 舆驾亲祠南郊,大赦天下,孝悌力田赐爵一级[61]
中大通三年正月十日(531年2月14日) 舆驾亲祠南郊,大赦天下,孝悌力田赐爵一级[61]
中大通三年七月七日(531年8月7日) 立晋安王纲为皇太子,大赦天下,赐为父后者及出处忠孝文武清勤,并赐爵一级[61]
中大通五年正月二日(533年2月13日) 舆驾亲祠南郊,大赦天下,孝悌力田赐爵一级[61]
中大通六年二月十日(534年3月12日) 舆驾亲耕籍田,大赦天下,孝悌力田赐爵一级[61]
大同三年正月五日(537年2月2日) 舆驾亲祠南郊,大赦天下,孝悌力田赐爵一级[61]
大同五年正月十七日(539年2月22日) 舆驾亲祠南郊,诏孝悌力田及州闾乡党称为善人者,各赐爵一级,并勒属所以时腾上[61]
中大同元年四月十四日(546年5月31日) 孝悌力田为父后者赐爵一级,赉宿卫文武各有差[61]
中大同二年正月二十三日(547年3月2日) 孝悌力田赐爵一级[61]
太清元年四月二十一日(547年5月27日) 孝悌力田为父后者赐爵一级,在朝群臣宿卫文武并加颁赉[61]
梁元帝 承圣元年十一月十二日(552年12月15日) 孝子义孙,可悉赐爵[62]
梁敬帝 太平元年九月二十五日(555年10月27日) 大赦,孝悌力田赐爵一级,殊才异行所在奏闻,饥难流移勒归本土[63]

南朝陈

在位皇帝 赐爵时间 赐爵内容
陈武帝 永定元年十月十日(557年11月18日) 赐民爵二级,文武二等,鳏寡孤独不能自存者人谷五斛;逋租宿债,皆勿复收[64]
陈文帝 永定三年六月二十一日(559年8月11日) 文武内外,量加爵叙;孝悌力田为父后者,赐爵一级[65]
天嘉元年正月一日(560年2月14日) 鳏寡孤独不能自存立者,赐谷人五斛;孝悌力田殊行异等,加爵一级[65]
天嘉元年正月九日(560年2月22日) 赐民爵一级[65]
天嘉三年正月十日(562年2月1日) 普赐民爵一级;其孝悌力田,别加一等[65]
天嘉三年七月二十一日(562年9月7日) 皇太子纳妃王氏,在位文武赐帛各有差,孝悌力田为父后者赐爵二级[65]
天嘉六年正月十一日(565年2月28日) 皇太子加元服,王公以下赐帛各有差,孝悌力田为父后者赐爵一级,鳏寡孤独不能自存者谷人五斛[65]
天康元年四月九日(566年5月15日) 皇孙至泽生,在位文武赐绢帛各有差,为父后者赐爵一级[65]
陈废帝 光大元年正月三日(567年1月30日) 孝悌力田赐爵一级[66]
光大元年七月十日(567年8月31日) 立皇子至泽为皇太子,赐天下为父后者爵一级,王公卿士已下赉帛各有差[66]
陈宣帝 太建元年正月四日(569年2月7日) 大赦天下;在位文武赐位一阶;孝悌力田及为父后者赐爵一级;异等殊才,并加策序;鳏寡孤独不能自存者,人赐谷五斛[67]
太建五年三月二十三日(573年5月12日) 皇孙胤生,内外文武赐帛各有差,为父后者爵一级[67]
太建十年四月十三日(578年5月7日) 应在军者可并赐爵二级,并加赉恤,付选即便量处[67]
陈后主 太建十四年正月十三日(582年2月22日) 在位文武及孝悌力田为父后者,并赐爵一级;孤老鳏寡不能自存者,赐谷人五斛、帛二匹[68]
太建十四年四月二十三日(582年6月1日) 立皇子永康公胤为皇太子,赐天下为父后者爵一级,王公已下赉帛各有差[68]
至德二年七月二十二日(584年9月4日) 太子加元服,在位文武赐帛各有差,孝悌力田为父后者各赐一级,鳏寡癃老不能自存者人谷五斛[68]

前赵

在位皇帝 赐爵时间 赐爵内容
刘曜 光初五年(322年) 大赦天下殊死已下,赐民爵二级,孤老贫病不能自存者帛各有差[69]

后赵

在位皇帝 赐爵时间 赐爵内容
赵明帝 六年(324年) 农桑最修者赐爵五大夫[70]
赵武帝 建武二年(336年) 赐百姓爵一级[71]

前秦

在位皇帝 赐爵时间 赐爵内容
秦宣昭帝 永兴二年(358年) 赐为父后者爵一级,鳏寡高年谷帛有差,丐所过田租之半[72]
建元十二年(376年) 为父后者赐爵一级,孝悌力田爵二级,孤寡高年谷帛有差,女子百户牛酒,大酺三日[72]

后秦

在位皇帝 赐爵时间 赐爵内容
秦文桓帝 弘始四年(402年) 立皇子泓为皇太子,大赦天下,赐男子为父后者爵一级[73]

南燕

在位皇帝 赐爵时间 赐爵内容
燕献武帝 建平六年(405年) 立超为皇太子,大赦天下,子为父后者人爵二级[74]

北魏

在位皇帝 赐爵时间 赐爵内容
魏孝文帝 太和十七年七月五日(493年8月3日) 以皇太子立,诏赐民为人后者爵一级,为公士;曾为吏属者爵二级,为上造;鳏寡孤独不能自存者,人粟五斛[10]
太和十七年八月二十四日(493年9月21日) 车驾至肆州,民年七十已上,赐爵一级[10]
太和十七年九月二十日(493年10月17日) 洛、怀、并、肆所过四州之民:百年以上假县令,九十以上赐爵三级,八十以上赐爵二级,七十以上赐爵一级;鳏寡孤独不能自存者,粟人五斛,帛二匹;孝悌廉义、文武应求者,皆以名闻[10]
太和十七年十月十八日(493年11月13日) 京师及诸州从戎者赐爵一级,应募者加二级,主将加三级[10]
太和十八年正月十七日(494年2月9日) 相、兖、豫三州:百年以上假县令,九十以上赐爵二级,七十以上赐爵一级;孤老鳏寡不能自存者,赐粟五石、帛二匹;孝悌廉义、文武应求者,皆以名闻[10]
太和十八年十一月一日(494年12月14日) 冀、定二州民:百年以上假以县令,九十以上赐爵三级,八十以上赐爵二级,七十以上赐爵一级;鳏寡孤独不能自存者,赐以谷帛;孝义廉贞、文武应求者具以名闻[10]
太和十八年十二月二十七日(495年2月8日) 郢豫二州之民:百龄以上假县令,九十以上赐爵三级,八十以上赐爵二级,七十以上赐爵一级;孤寡鳏老不能自存者,赐以谷帛;缘路之民复田租一岁;孝悌廉义、文武应求具以名闻[10]
太和十九年四月十三日(495年5月23日) 诏赐百岁以上假县令,九十以上赐爵三级,八十以上赐爵二级,七十以上赐爵一级;孤寡老疾不能自存者,赐以谷帛;德著丘园者具以名闻[10]
太和十九年四月二十三日(495年6月2日) 赐兖州民爵及粟帛如徐州[10]
太和十九年六月十五日(495年7月23日) 济州、东郡、荥阳及河南诸县车驾所经者,百年以上赐假县令,九十以上赐爵三级,八十以上赐爵二级,七十以上赐爵一级;孤老鳏寡不能自存,赐以谷帛;孝悌廉义、文武应求者具以名闻[10]
太和十九年十月九日(495年11月12日) 民百年以上假郡守,九十以上假县令,八十以上赐爵三级,七十以上赐爵二级;孤老痼疾不能自存者,赐以谷帛[10]
太和二十一年正月八日(497年2月26日) 立皇子恪为皇太子,赐天下为父后者爵一级[10]
太和二十一年三月二十七日(497年5月15日) 汾州民百年以上假县令,九十以上赐爵三级,八十以上赐爵二级,七十以上赐爵一级[10]
太和二十一年五月四日(497年6月20日) 雍州庶老以年各减一等,七十以上赐爵三级;其营船之夫,赐爵一级;孤寡鳏贫、穷痾废疾,各赐帛二匹,谷五斛;其孝友德义、文学才干,悉仰贡举[10]
魏宣武帝 延昌元年十一月十日(512年12月5日) 赐天下为父后者爵一级,孝子、顺孙、廉夫、节妇旌表门闾,量给粟帛[75]

北齐

在位皇帝 赐爵时间 赐爵内容
齐文宣帝 天保元年五月十日(550年6月11日) 百官进阶,男子赐爵,鳏寡六疾义夫节妇旌赏各有差[76]
齐孝昭帝 皇建元年十一月四日(560年12月8日) 赐天下为父后者爵一级[77]
齐武成帝 太宁二年正月十六日(562年3月8日) 大赦,内外百官普加汎级,诸为父后者赐爵一级[78]

隋朝

在位皇帝 赐爵时间 赐爵内容
隋恭帝 义宁元年十一月十五日(617年12月21日) 复天下勿出今年租赋,赐民子孙承后者爵一级[79]

唐朝

在位皇帝 赐爵时间 赐爵内容
唐高祖 武德元年五月二十日(618年6月21日) 官人百姓,赐爵一级[80]
唐高宗 乾封元年正月十日(666年2月22日) 天下百姓年二十一已上八十以下,赐古爵一级[11]
唐中宗 神龙元年九月五日(705年10月1日) 天下百姓为父后者,各赐古爵一级[11]
唐玄宗 天宝八载闰六月五日(749年7月27日) 天下百姓丈夫户头者,宜各赐爵一级;天下侍老,并量赐爵一级[81]
唐德宗 大历元年六月一日(779年7月22日) 百姓为户者,赐古爵一级[12]

北宋

在位皇帝 赐爵时间 赐爵内容
宋太宗 端拱元年正月十七日(988年2月12日) 民年七十以上赐爵一级[16]
端拱元年闰五月十日(988年7月1日) 赐诸州高年爵公士[16]
淳化五年正月二十一日(994年3月11日) 诸州能出粟贷饥民者赐爵[16]
宋真宗 咸平五年十二月二十一日(1003年2月1日) 赐京城百岁老人祝道嵓爵一级[82]
大中祥符三年闰二月十八日(1010年4月11日) 赤县父老本府宴犒,年九十者授摄官,赐粟帛终身;八十者爵一级[83]

相关条目

研究书目

参考文献

  1. ^ 《商君书 境内第十九》:“能得甲首一者,赏爵一级,益田一顷,益宅九亩。”
  2. ^ 2.0 2.1 2.2 里耶秦简8-455号木方:“内侯为伦侯,彻侯为列侯。”
  3. ^ 郑樵《通志·氏族略》:“更音郎。秦大夫爵也。”
  4. ^ 4.0 4.1 《二年律令·置后律》:“疾死置后者,彻侯后子为彻侯,其毋适子,以孺子、良人子。关内侯后子为关内侯,卿后子为公乘,五大夫后子为公大夫,公乘后子为官大夫,公大夫后子为大夫,官大夫后子为不更,大夫后子为簪袅,不更后子为上造,簪袅后子为公士。其毋适子,以下妻子、偏妻子……为县官有为也,以其故死若伤二旬中死,皆为死事者,令子男袭其爵。毋爵者,其后为公士。毋子男以女,毋女以父,毋父以母,毋母以男同产,毋男同产以女同产,毋女同产以妻。诸死事当置后,毋父母、妻子、同产者以大父,毋大父以大母与同居数者。”
  5. ^ 5.0 5.1 《汉书 卷十九上 百官公卿表第七上》:“彻侯金印紫绶,避武帝讳,曰通侯,或曰列侯,改所食国令长名相,又有家丞、门大夫、庶子。”
  6. ^ 6.0 6.1 6.2 6.3 6.4 6.5 6.6 《后汉书 卷二 显宗孝明帝纪第二》
  7. ^ 《二年律令·户律》:关内侯(田)九十五顷,大庶长九十顷,驷车庶长八十八顷,大上造八十六顷,少上造八十四顷,右更八十二顷,中更八十顷,左更七十八顷,右庶长七十六顷,左庶长七十四顷,五大夫廿五顷,公乘廿顷,公大夫九顷,官大夫七顷,大夫五顷,不更四顷,簪袅三顷,上造二顷,公士一顷半顷,公卒、士五(伍)、庶人各一顷,司寇、隐官各五十亩不幸死者,令其后先择田,乃行其余。它子男欲为户,以为其□田予之。其已前为户而毋田宅,田宅不盈,得以盈。宅不比,不得。   宅之大方卅步,彻侯受百五宅,关内侯九十五宅,大庶长九十宅,驷车庶长八十八宅,大上造八十六宅,少上造八十四宅,右更八十二宅,中更八十宅,左更七十八宅,右庶长七十六宅,左庶长七十四宅,五大夫廿五宅,公乘廿宅,公大夫九宅,官大夫七宅,大夫五宅,不更四宅,簪袅三宅,上造二宅,公士一宅半宅,公卒、士五(伍)、庶人一宅,司寇隐官半宅。
  8. ^ 8.0 8.1 8.2 《三国志 卷一 魏书一 武帝纪第一》:“冬十月,始置名号侯至五大夫,与旧列侯、关内侯凡六等,以赏军功。”裴注:“魏书曰:置名号侯爵十八级,关中侯爵十七级,皆金印紫绶;又置关外侯十六级,铜印龟纽墨绶;五大夫十五级,铜印环纽,亦墨绶,皆不食租,与旧列侯关内侯凡六等。”
  9. ^ 《晋书 卷十四 志第四 地理上》:“晋文帝为晋王,命裴秀等建立五等之制,惟安平郡公孚邑万户,制度如魏诸王。其余县公邑千八百户,地方七十五里……”
  10. ^ 10.00 10.01 10.02 10.03 10.04 10.05 10.06 10.07 10.08 10.09 10.10 10.11 10.12 10.13 10.14 10.15 《魏书 卷七下 高祖纪第七下》
  11. ^ 11.0 11.1 11.2 《册府元龟 卷八十四 帝王部 赦宥第三》
  12. ^ 12.0 12.1 《旧唐书 卷十二 本纪第十二》
  13. ^ 《汉书 卷十九上 百官公卿表第七上》:“一级曰公士,二上造,三簪袅,四不更,五大夫,六官大夫,七公大夫,八公乘,九五大夫,十左庶长,十一右庶长,十二左更,十三中更,十四右更,十五少上造,十六大上造,十七驷车庶长,十八大庶长,十九关内侯,二十彻侯。皆秦制,以赏功劳。”
  14. ^ 《二年律令·户律》:“关内侯九十五顷。大庶长八十顷,驷车庶长八十八顷,大良造八十六顷,少上造八十四顷,右更八十二顷,中更八十顷,左更七十八顷,右庶长七十六顷,左庶长七十四顷。五大夫廿五顷,公乘廿顷,公大夫九顷,官大夫七顷,大夫五顷。不更四顷,簪三顷,上造二顷,公士壹顷半。”
  15. ^ 《二年律令·户律》:“宅之大,方卅步。壹彻侯受百五宅,关内侯九十五宅。大庶长九十宅,驷车庶长八十八宅,大良造八十六宅,少上造八十四宅,右更八十二宅,中更八十宅,左更七十八宅,右庶长七十六宅,左庶长七十四宅。五大夫廿五宅,公乘廿宅,公大夫九宅,官大夫七宅,大夫五宅。不更四宅,簪三宅,上造二宅,公士壹宅半。公卒、士五、庶人壹宅。司寇、隐官半宅。欲为户者,许之。”
  16. ^ 16.0 16.1 16.2 16.3 《宋史 卷五 本纪第五 太宗二》
  17. ^ 《晋书 卷二十五 志第十五》:“县侯、乡亭侯,则冠三梁。卿、大夫、八座、尚书,关中内侯、二千石及千石以上,则冠两梁。”
  18. ^ 《宋书 卷十八 志第八》:“县、乡、亭侯,金印,紫绶。朝服,进贤三梁冠……关内、关中、名号侯,金印,紫绶。朝服,进贤两梁冠……关外侯,银印,青绶。朝服,进贤两梁冠。”
  19. ^ 《隋书 卷十一 志第六》载梁陈之制:“县、乡、亭、关内、关中及名号侯,金印龟钮,紫绶,朝服,进贤二梁冠,兽头鞶,腰劔。关内、关中及名号侯则珪钮。关外侯,银印珪钮,青绶,朝服,进贤二梁冠,兽头鞶,腰劔。”
  20. ^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史记·秦始皇本纪》
  21. ^ 史记三家注·卷六
  22. ^ 《汉书 卷一上 高帝纪第一上》
  23. ^ 23.0 23.1 《汉书 卷一下 高帝纪第一下》
  24. ^ 24.0 24.1 24.2 《汉书 卷二 惠帝纪第二》
  25. ^ 25.0 25.1 《汉书 卷三 高后纪第三》
  26. ^ 26.0 26.1 《汉书 卷四 文帝纪第四》
  27. ^ 27.0 27.1 27.2 27.3 27.4 27.5 27.6 27.7 《汉书 卷五 景帝纪第五》
  28. ^ 28.0 28.1 28.2 28.3 28.4 《汉书 卷六 武帝纪第六》
  29. ^ 29.0 29.1 《汉书 卷七 昭帝纪第七》
  30. ^ 30.00 30.01 30.02 30.03 30.04 30.05 30.06 30.07 30.08 30.09 30.10 30.11 30.12 30.13 《汉书 卷八 宣帝纪第八》
  31. ^ 31.0 31.1 31.2 31.3 31.4 31.5 31.6 31.7 《汉书 卷九 元帝纪第九》
  32. ^ 32.0 32.1 32.2 32.3 32.4 32.5 《汉书 卷十 成帝纪第十》
  33. ^ 33.0 33.1 《汉书 卷十一 哀帝纪第十一》
  34. ^ 34.0 34.1 《汉书 卷十二 平帝纪第十二》
  35. ^ 《汉书 卷九十九中 王莽传第六十九中》
  36. ^ 《后汉书 卷一上 光武帝纪第一上》
  37. ^ 37.0 37.1 《后汉书 卷一下 光武帝纪第一下》
  38. ^ 38.0 38.1 38.2 38.3 38.4 《后汉书 卷三 肃宗孝章帝纪第三》
  39. ^ 39.0 39.1 39.2 39.3 《后汉书 卷四 孝和孝殇帝纪第四》
  40. ^ 40.0 40.1 40.2 40.3 40.4 40.5 40.6 《后汉书 卷五 孝安帝纪第五》
  41. ^ 41.0 41.1 41.2 41.3 41.4 41.5 41.6 《后汉书 卷六 孝顺孝冲孝质帝纪第六》
  42. ^ 《后汉书 卷七 孝桓帝纪第七》
  43. ^ 《后汉书 卷八 孝灵帝纪第八》
  44. ^ 《后汉书 卷九 孝献帝纪第九》
  45. ^ 45.0 45.1 《三国志 卷二 魏书二 文帝纪第二》
  46. ^ 46.0 46.1 46.2 《三国志 卷三 魏书三 明帝纪第三》
  47. ^ 《三国志 卷四 魏书四 三少帝纪第四》
  48. ^ 《晋书 卷三 帝纪第三》
  49. ^ 《晋书 卷十 帝纪第十》
  50. ^ 《宋书 卷三 本纪第三》
  51. ^ 《宋书 卷五 本纪第五》
  52. ^ 52.0 52.1 52.2 52.3 52.4 52.5 52.6 《宋书 卷六 本纪第六》
  53. ^ 《宋书 卷七 本纪第七》
  54. ^ 54.0 54.1 54.2 《宋书 卷八 本纪第八》
  55. ^ 55.0 55.1 《宋书 卷九 本纪第九》
  56. ^ 《南齐书 卷二 本纪第二》
  57. ^ 57.0 57.1 《南齐书 卷三 本纪第三》
  58. ^ 58.0 58.1 《南齐书 卷六 本纪第六》
  59. ^ 《南齐书 卷七 本纪第七》
  60. ^ 60.0 60.1 60.2 60.3 《梁书 卷二 本纪第二》
  61. ^ 61.00 61.01 61.02 61.03 61.04 61.05 61.06 61.07 61.08 61.09 61.10 61.11 61.12 《梁书 卷三 本纪第三》
  62. ^ 《梁书 卷五 本纪第五》
  63. ^ 《梁书 卷六 本纪第六》
  64. ^ 《陈书 卷二 本纪第二》
  65. ^ 65.0 65.1 65.2 65.3 65.4 65.5 65.6 《陈书 卷三 本纪第三》
  66. ^ 66.0 66.1 《陈书 卷四 本纪第四》
  67. ^ 67.0 67.1 67.2 《陈书 卷五 本纪第五》
  68. ^ 68.0 68.1 68.2 《陈书 卷六 本纪第六》
  69. ^ 《晋书 卷一百三 载记第三》
  70. ^ 《晋书 卷一百五 载记第五》
  71. ^ 《晋书 卷一百六 载记第六》
  72. ^ 72.0 72.1 《晋书 卷一百十三 载记第十三》
  73. ^ 《晋书 卷一百十七 载记第十七》
  74. ^ 《晋书 卷一百二十七 载记第二十七》
  75. ^ 《魏书 卷八 世宗纪第八》
  76. ^ 《北齐书 卷四 帝纪第四》
  77. ^ 《北齐书 卷六 帝纪第六》
  78. ^ 《北齐书 卷七 帝纪第七》
  79. ^ 《大唐创业起居注 卷二》
  80. ^ 《旧唐书 卷一 本纪第一》
  81. ^ 《册府元龟 卷八十六 帝王部 赦宥第五》
  82. ^ 《宋史 卷六 本纪第六 真宗一》
  83. ^ 《宋史 卷七 本纪第七 真宗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