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历山大·基兰号

亚历山大·基兰号挪威语Alexander L. Kielland)是挪威的一个半潜式钻井平台,于1980年3月27日于北海埃科菲斯克油田倾覆,造成123人遇难。这起事故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挪威海域最为严重的灾难。该钻井平台位于苏格兰邓迪以东约320公里处,为挪威斯塔万格钻井公司所有,灾难发生时租赁给美国菲利普斯石油公司。该钻井平台以挪威作家亚历山大·谢朗的名字命名。

“埃达号”2/7C 和“亚历山大·基兰号” (右)
历史
船名 Alexander L. Kielland
船东 A. Gowart-Olsen A/S
使用者 斯塔万格钻井公司
建造方 法国敦刻尔克法兰西金属集团公司
下水日期 1976年6月5日
结局 倾覆 / 沉没于56°27′53″N 3°06′16″E / 56.464839°N 3.104464°E / 56.464839; 3.104464
技术数据
船长 103米(338英尺)
型宽 99米(325英尺)

该平台是在法国一家造船厂作为移动钻井装置建造,并于1976年7月交付给斯塔万格钻井公司。该浮动平台并不直接用于钻井,而是作为半潜式“浮动平台”,为海上工人提供生活区。到1978年,站台增加了额外的住宿区,最多可容纳386人。[1]1980年,该平台为生产平台“埃达号”2/7C 提供海上住宿。

平台概况

“亚历山大·基兰号”平台总排水量为15000吨。上层建筑分为四层,最多可容纳500人生活。平台上拥有各种生活和娱乐设施。[2]

事故

1980年3月27日北海海面上刮起了时速100公里的大风,浪高7.5米。6点28分,平台的一条支柱断裂,失去平衡的平台开始向海中倾斜。不到15分钟平台便倒翻在海中。倾覆时平台上一共有212人,仅有89人获救,39人死亡,其余的人下落不明(事后查明,死难者共123人)。之后经过初步分析,平台是由于金属疲劳等复杂原因引起支柱的断裂,加之恶劣的海况,致使平台翻倒。[2]

参考文献

  1. ^ Understanding Systems Failures, Ch. 5, Bignell, V & Fortune, J (1984) ISBN 0-7190-0973-1
  2. ^ 2.0 2.1 “海上旅馆”变成“海下坟墓”:石油钻井平台倾覆,123人遇难!. 网易. [2022-11-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