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之子

2014年電子遊戲

光之子(英语:Child of Light,中国大陆译作“光之子”,香港和台湾译作“光明之子”)是一款结合平台角色扮演类型的电子游戏,由育碧蒙特利尔工作室开发,育碧发行。玩者在游戏中扮演一位被带离家中的小女孩欧若拉(Aurora),为了找到回家的路,她必须找回被夜之女王(Queen of the Night)藏匿起来的太阳、月亮和星星。欧若拉沿途将战胜她最黑暗的恐惧,在萤火虫“微光”(Igniculus)和其他各具特色的伙伴帮助下走上成长的旅程[6]

光之子
  • Child of Light
官方译名
  • 中国大陆:光之子
类型平台角色扮演
平台Microsoft Windows
PlayStation 3
PlayStation 4
PlayStation Vita
Wii U
任天堂Switch
Xbox 360
Xbox One
开发商育碧蒙特利尔
发行商
总监Patrick Plourde
编剧Jeffrey Yohalem
美术天野喜孝
音乐海盗之心
引擎UbiArt Framework
模式单人多人
发行日
2014年4月29日(STEAM)[1]
Microsoft Windows
  • 北美:2014年4月30日
  • 欧洲:2014年4月30日
  • 澳洲:2014年5月1日
  • 日本:2014年5月1日
PlayStation 3PlayStation 4
  • 北美:2014年4月29日
  • 欧洲:2014年4月30日
  • 澳洲:2014年5月1日
  • 日本:2014年5月1日
  • 台港:2014年5月1日※2014年6月24日更新繁体中文语言包[2]
  • 中国大陆:2016年1月21日(PS 4)[3]
PlayStation Vita
  • 澳洲:2014年5月1日
  • 北美:2014年7月1日(数码版)[4]
  • 欧洲:2014年7月2日
  • 日本:2014年7月31日
  • 台港:2014年7月31日
  • 北美:2015年3月24日(实体版)
Wii U
  • 北美:2014年4月29日
  • 日本:2014年4月30日
  • PAL:2014年5月1日
Xbox 360
  • 全球:2014年4月30日
Xbox One
  • 北美:2014年4月30日
  • PAL:2014年4月30日
  • 日本:2014年9月4日
  • 中国大陆:2014年9月23日[5]
任天堂Switch
  • 全球:2018年10月11日

《光之子》在2014年陆续于世界各地上市,支持平台包括Microsoft WindowsPlayStation 3PlayStation 4Wii UXbox 360Xbox OnePlayStation Vita任天堂Switch。最初发售时没有繁体中文版,之后针对PlayStation 3和PlayStation 4版本更新了繁体中文语言包,并于7月发行PlayStation Vita繁体中文版。[7]

游戏采用“UbiArt Framework”引擎制作,该引擎曾用在《雷曼:起源》和《雷曼:传奇英语Rayman Legends》中使用[8]

游玩方式

游戏以横向卷轴方式进行,主角可在各地域与敌人接触进行战斗、开启宝箱取得道具和与非玩家角色互动,也可以进行支线任务和取得名为“自白书”(Confession)的收集品。每次战斗后主角及伙伴可取得经验值,累积至一定数量后可提高角色等级以获得更高的能力参数和取得新技能[9]

战斗采用与《最终幻想》系列和《冒险奇谭》系列等日式角色扮演游戏相似的半即时制系统[10],每场战斗容许最多两名友方成员和最多三个敌方成员:代表各成员行动速度之提示全于同一时间轴上之“等待”(Wait)区域中实时前进,到达轴上之“施法”(Cast)区域时可决定对该角色于该回合中采取攻敌、防御、角色转换、道具使用或逃走其中一项行动,如果决定攻敌而被选择攻击之敌人刚好同时位于施法区域则可“打断”(Interrupt)其行动使之退回等待区域,反而亦然。如己方从敌人后方接触而进入战斗能取得先制效果,使己方一成员能即时采取一项行动;被敌人从后方接触而进入战斗则会使敌方成员能处于时间轴上较早位置而取得行动优势。

游戏设有宝石合成系统:被称为“奥库利”(Occuli)之各宝石可在宝箱或透过击败敌人随机取得,分别以不同大小和颜色区分其类别和装配在己方成员上之效果,相同大小和类别之宝石能结合成为体积更大、效果更强之型态;颜色不同但大小一致之宝石结合后将可能产生出稀有型态。

游戏支持两人合作游玩,第二名玩家可负责操纵主角的萤火虫伙伴“微光”(Igniculus),于故事进度中解谜和在战斗中帮助主角[11]

游戏设有“正常/悠闲”(Normal/Casual)和“专家/困难”(Expert/Hard)两个难度,较高难度中敌人攻击力较高、取得经验值较低、补给品回复量也较低。主线剧情完成后,游戏可无限继续,也可选择进入二周目:敌人攻击力和生命值较高,但取得经验值也较高。

剧情

主角欧若拉(Aurora)是一个生于1895年奥地利的小公主,父亲是一名统治一个王国的伯爵而母亲早逝。欧若拉在父亲与继母成婚当夜突然患病陷入睡眠,但她之后却发现自己在祭坛上一醒来,身处于被称为雷姆利亚(Lumeria)的神秘大陆。在萤火虫伙伴“微光”带领下,欧若拉救出了被囚禁的森林女士(Lady of the Forest),获悉雷姆利亚本由一位光明女神(Queen of the Light)统治但一天光明女神突然失踪,夜之女王(Queen of the Night)乘机攫夺了王位,后者不但派遣其女儿把太阳、月亮和星星夺去,还放出大量黑暗魔物肆虐雷姆利亚,因此如要归家,必须取回三种永恒之光驱逐黑暗以开启连接雷姆利亚与奥地利之一面魔境[12][13]。森林女士在消失前把其管有之星星交予欧若拉并表示月亮和太阳分别位于“最高之巅和最低之渊”。

欧若拉为取回月亮和太阳展开旅程,沿途上也结识部分雷姆利亚居民并获他们协助结伴同行,不久终遇上同父异母二姊诺拉(Norah)。诺拉表示父亲因以为欧若拉已死而大受打击卧病不起,她穿越一面魔镜而来,魔镜则位于浮在空中之一座神殿中。在协助解除附近一位石巨人体内之黑暗力量后,众人被送上高空进入神殿寻得魔镜,欧若拉亦从一水池中惊悉奥地利水坝崩塌而水淹城镇,随即与各雷姆利亚同伴道别并与诺拉穿越镜子却被带至一座碉堡,前来迎接之同父异母大姐科迪莉亚(Cordelia)及继母安珀拉(Umbra)随即下令拘禁欧若拉:安珀拉乃夜之女王,多年前被欧若拉母亲放逐,因欲夺取雷姆利亚统治权而杀害了她并下嫁欧若拉父亲;欧若拉母亲垂死之际为免女儿面临同一命运而施下魔法,让欧若拉遇害时能被带至雷姆利亚。在一名仍忠于光明女神之守卫协助下,欧若拉逃离禁锢并救出一众被囚禁的同伴,其后击败科迪莉亚夺回她管有之月亮。

众人前往“最低之渊”深海宫殿寻找太阳,诺拉于宫殿深处现身并展开攻击,众人击败她后夺回她管有之太阳,此时安珀拉现身并欲以让欧若拉能与父亲重逢为条件换回三种永恒之光,但欧若拉因无法背弃雷姆利亚居民而拒绝;欧若拉父亲获悉女儿之决定后气绝,安珀拉继而施法重创欧若拉,垂死之欧若拉逃进海洋浮至水面,被一众萤火虫带至祭坛,并在森林女士及一众伙伴之力量下醒来:森林女士乃光明女神,也是欧若拉之母亲。为使雷姆利亚重见光明,欧若拉与一众同伴前往迎战安珀拉,安珀拉向欧若拉道出真相:她们先祖分别是雷姆利亚四大建国始祖之其中二人,并提议二人一同统治雷姆利亚,但欧若拉因视一众伙伴为平等而拒绝,随即与安珀拉展开战斗,安珀拉被击败后雷姆利亚回复光明,欧若拉回到空中神殿穿越魔镜,把一众将被淹没的人民带至雷姆利亚。

开发

《光之子》最初在2013年欧洲游戏开发者大会(GDC Europe 2013)中公开发表。据开发者表示,游戏的美术风格受到吉卜力工作室的影响,最终由天野喜孝担任画师,而在表现手法上则与《放浪冒险谭》、《最终幻想 VIII》和《地狱边境》近似。[9]

评价

评价
汇总得分
汇总媒体得分
GameRankings(PS3) 90.00%[14]
(WIIU) 84.29%[15]
(PS4) 83.33%[16]
(XONE) 82.00%[17]
(X360) 80.00%[18]
(PC) 76.29%[19]
Metacritic(PS3) 89/100[20]
(WIIU) 83/100[21]
(XONE) 82/100[22]
(PS4) 81/100[23]
(PC) 76/100[24]
(X360) 74/100[25]
评论得分
媒体得分
Destructoid8.5/10[26]
GameZone9.5/10[27]
Giant Bomb     [28]
IGN9.3/10[29]

游戏普遍获得正面评价。GameRankingsMetacritic为游戏的PlayStation 3版本分别给予90分和89分[14][20]、Wii U版本分别给予84.29分和83分[15][21]、PlayStation 4版本分别给予83.33分和81分[16][23]、Xbox One版本给予82分[17][22]、Xbox 360版本分别给予80分和74分[18][25]、以及个人电脑版本分别76.29分和76分[19][24]

IGN成员伟恩斯·印珍尼图(Vince Ingenito)给予游戏9.3/10分,赞扬游戏的战斗系统和视觉艺术风格,但认为角色对话的押韵不自然,也形容多人模式富有合作性[29];Destructoid成员克里斯·卡特(Chris Carter)给予游戏8.5/10分,认为战斗系统直接但有趣,也赞扬了剧情[26];GameZone成员马特·赖布(Matt Liebl)给予游戏的个人电脑版本9.5/10分,认为《光之子》并非育碧软件一贯的游戏类型,但正是电子游戏行业需要的游戏,其美感使人无法不注目欣赏,美丽的图像下是一个发人深省的故事[27]

游戏联动

在2022年3月,欧若拉被作为一个可操作角色被加入到《血污:夜之仪式》中。[30]

参考文献

  1. ^ 在 Steam 上购买 Child of Light. Steam. [2016-10-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0-19) (中文(简体)及英语). 
  2. ^ Ubisoft 釋出《光明之子》中文語系更新 原購買玩家免費升級. 2014-06-24 [2016-10-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9-19) (中文(繁体)). 
  3. ^ PS4简体中文版《光之子》1月21日上市 附赠超值DLC. 2016-01-15 [2016-10-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3) (中文(简体)). 
  4. ^ Karmali, Luke. Child of Light Officially Headed to PS Vita. IGN. 2014-05-20 [2017-07-31]. 
  5. ^ 谢恩伟先生表示更多精彩游戏即将登陆国行X1. 2014-12-17 [2016-10-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中文(简体)). 
  6. ^ Ubisoft's Child of Light Steps Out of the Shadows. Ubisoft. 2013-09-10 [2013-09-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2-24). 
  7. ^ 《光之子》送给中国玩家的“彩蛋”采用中文配音. [2016-02-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3). 
  8. ^ IGN Asia. 育碧發布RPG新作Child of Light《光之子》. IGN Asia. 2013-12-09 [2014-04-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5-02). 
  9. ^ 9.0 9.1 Brown, Peter. Ubisoft unveils Final Fantasy and Limbo inspired Child of Light. GameSpot. 2013-08-19 [2013-12-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2-26). 
  10. ^ Sliva, Marty & Goldfarb, Andrew. Why We Love Ubisoft's Child of Light. IGN. 2013-09-10 [2013-12-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1-14). 
  11. ^ IGN Asia. Child of Light《光之子》合作要素預告片. IGN Asia. 2014-03-25 [2014-04-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5-02). 
  12. ^ Aziz, Hamza. Yes really: Child of Light is a JRPG from Ubisoft. Destructoid. 2013-09-10 [2013-12-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2-24). 
  13. ^ KEN. 現代童話故事《光明之子》公佈幕後訪談與雷姆利亞預告片. 巴哈姆特电玩资讯站. 2014-04-25 [2014-04-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5-02). 
  14. ^ 14.0 14.1 Child of Light for PlayStation 3. GameRankings. [2014-05-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5-02). 
  15. ^ 15.0 15.1 Child of Light for Wii U. GameRankings. [2014-05-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5-02). 
  16. ^ 16.0 16.1 Child of Light for PlayStation 4. GameRankings. [2014-05-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5-01). 
  17. ^ 17.0 17.1 Child of Light for Xbox One. GameRankings. [2014-05-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4-30). 
  18. ^ 18.0 18.1 Child of Light for Xbox 360. GameRankings. [2014-05-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5-01). 
  19. ^ 19.0 19.1 Child of Light for PC. GameRankings. [2014-05-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5-02). 
  20. ^ 20.0 20.1 Child of Light for PlayStation 3 Reviews. Metacritic. [2014-05-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4-24). 
  21. ^ 21.0 21.1 Child of Light for Wii U Reviews. Metacritic. [2014-05-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2-08). 
  22. ^ 22.0 22.1 Child of Light for Xbox One Reviews. Metacritic. [2014-05-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5-06). 
  23. ^ 23.0 23.1 Child of Light for PlayStation 4 Reviews. Metacritic. [2014-05-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5-02). 
  24. ^ 24.0 24.1 Child of Light for PC Reviews. Metacritic. [2014-05-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4-25). 
  25. ^ 25.0 25.1 Child of Light for Xbox 360 Reviews. Metacritic. [2014-05-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4-11). 
  26. ^ 26.0 26.1 Carter, Chris. Review: Child of Light. Destructoid. 2014-04-28 [2014-05-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4-30). 
  27. ^ 27.0 27.1 Liebl, Matt. Child of Light Review: A mesmerizing fairytale. GameZone. 2014-04-28 [2014-05-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8-20). 
  28. ^ Navarro, Alex. Child of Light Review. Giant Bomb. 2014-05-07 [2014-06-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1-19). 
  29. ^ 29.0 29.1 Ingenito, Vince. Child of Light Review. IGN. 2014-04-28 [2014-05-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7-14). 
  30. ^ Wales, Matt. Bloodstained is getting a Child of Light crossover for its final playable character. Eurogamer. 2022-03-31 [2022-04-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4-04). 

外部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