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门之战

剑门之战,发生于北宋乾德三年(公元965年)正月,交战双方为北宋军和后蜀军,战斗以北宋大获全胜告终。此役是北宋灭后蜀的关键一战。

剑门之战
宋灭后蜀之战的一部分
日期965年1月
地点
结果 宋朝军队彻底击败后蜀军队,后蜀皇帝孟昶随后投降,后蜀灭亡
参战方
北宋 后蜀
指挥官与领导者
王全斌
史延德
王昭远
赵崇韬
孟元喆[注 1]
兵力
不详 不详
伤亡与损失
不详 死伤过万

战役背景

在剑门一役之前,乾德二年(公元964年)十二月,宋军将领王全斌攻陷后蜀军大小漫天寨,生擒后蜀将领义州刺史王审超、监军赵崇渥、以及三泉监军刘延祚等。后蜀大将王昭远被击败后,引兵退保剑门。宋军趁势攻入利州[1]

双方准备

后蜀

后蜀皇帝孟昶在得知前方战败后,招募大量兵马守剑门,并任命太子孟元喆为元帅,侍中李廷桂、同平章事张惠安做其副手,率领万余人兵力急赴剑门。但是孟元喆是一个纨绔子弟,怕文绣的军旗被雨淋而专门解下来,以至于把军旗重新挂上去的时候挂倒了;与孟元喆随行的还有他的嫔妃和戏子数十人。行军速度非常缓慢。[2]

此时剑门的守军,只有原剑门戍卫的军队,以及从利州溃退下来的后蜀军。主要将领为王昭远赵崇韬

北宋

北宋方面,部队为王全斌部,该部队在先前攻破利州之后,获得了八十余万斛的军粮。[3]在抵达剑门之后,与嘉陵江对岸稍作休整,并商讨攻城方案。[4]

战役经过

北宋方首先由史延德分兵赶往附近的一处名为来苏的小路,搭浮桥渡过嘉陵江,后蜀军在看到渡河的北宋军后直接弃寨而逃;史延德顺势前往青强店。王昭远退保汉原坡,留部分兵力守剑门关,被王全斌用精锐兵力一举击破。宋兵攻至汉原坡,赵崇韬布兵迎战,王昭远坐在胡床上无法起身。后蜀军阵被破,赵崇韬在拼杀中被俘,王昭远逃亡东川,半路上于民宅中被抓获。[5]

此时孟元喆与李廷桂等日夜享乐,置军政于不顾,战斗开始时才赶到绵州,在得知前线战败后直接退保东川,并于次日逃回成都,所过之处房屋全部焚毁,粮仓全部清空。[6]

战役结果

后蜀军于此役丧失了最后的抵抗力量,战斗中死亡万余人。[5]此后不久,后蜀皇帝孟昶向宋朝投降。[7]

参考资料

  1. ^ 《续资治通鉴·宋纪四·乾德二年》:王全斌以蜀人断栈,大军不得进,议取罗川路入蜀。康延泽潜谓崔彦进曰:“罗川路险,众难并济,不如分兵修栈,约会大军于深渡可也。”彦进遣白全斌,全斌许之。不数日,阁道成,遂进击金山寨,又破小漫天寨,而全斌亦以大军由罗川至深渡,与彦进会。蜀人依江而阵,彦进遣步军都指挥使张万友等击之,夺其桥。会暮夜,蜀人退保大漫天寨。明日,彦进、延泽、万友分兵三道击之,蜀人悉其精锐来拒,又大破之,乘胜拔其寨,擒寨主义州刺史王审超、监军赵崇渥及三泉监军刘延祚。大将王昭远、赵崇韬引兵来战,三战三败,追奔至利州北,昭远等遁去,渡桔柏津,焚浮梁,退保剑门。
  2. ^ 《续资治通鉴·宋纪四·乾德三年》:春,正月,蜀主闻王昭远等败,甚惧,乃益募兵守剑门,命太子元喆为元帅,侍中太原李廷珪、同平章事张惠安副之,带甲万馀。旗帜悉用文绣,绸其杠以锦,将发而雨,元喆虑其沾湿,悉令解去。俄雨止,复饰之,则皆倒悬杠上。元喆又辇其姬妾及伶人数十以从,见者莫不窃笑。
  3. ^ 《续资治通鉴·宋纪四·乾德三年》:壬申晦,全斌等入利州。获军粮八十万斛。
  4. ^ 《续资治通鉴·宋纪四·乾德四年》:王全斌等自利州趋剑门,次益光,以剑门天险,会议进取之策。侍卫军头向韬曰:“得降卒言,益光江东越大山数重,有狭径,名来苏,蜀人于江西置栅,对岸可渡。自此出剑门南二十里,至青强店,与官道合,若大军行此路,则剑门之险不足恃也。”全斌等即欲卷甲赴之,康延泽曰:“蜀人数战数败,胆气夺矣,可急攻而下也。且来苏狭径。主帅不宜自行,但可遣一偏将往耳。若抵青强,北与大军夹击剑门,昭远等必成擒矣。”全斌等然之。
  5. ^ 5.0 5.1 《续资治通鉴·宋纪四·乾德三年》:(全斌)命史延德分兵趋来苏,跨江为浮梁以济,蜀人见之,弃寨而遁。延德遂至青强,王昭远引兵退驻汉原坡,留其偏将守剑门,全斌等以锐兵奋击,破之。及汉原,赵崇韬布阵,策马先登,昭远据胡床不能起。崇韬战败,犹手斩数人,乃被执,昭远免胄弃甲而逃。甲戌,全斌等遂取剑州,杀蜀军万馀人。昭远投东川,匿民舍,为追骑所获。
  6. ^ 《续资治通鉴·宋纪四·乾德三年》:蜀太子元喆与李廷珪等日夜嬉游,不恤军政,至绵州,闻剑门已破,将退保东川;翼日,弃军西奔,所过尽焚其庐舍、仓廪乃去。
  7. ^ 《续资治通鉴·宋纪四·乾德三年》:司空、平章事李昊劝蜀主封府库以请降,蜀主从之,因命昊草表。己卯,遣通奏太原伊审征奉降表诣军前。
  1. ^ 该部并未抵达战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