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斯拉夫内战
南斯拉夫内战(英语:Yugoslav Wars),指的是因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的解体而引发的一系列战争[2][3]。这些相互关联的战争至少包括1991年的斯洛文尼亚十日战争(又称斯洛文尼亚战争)、1991年至1995年的克罗地亚战争、1992至1995年的波士尼亚战争、1996年至1999年的科索沃战争。1999年至2001年的普雷舍沃山谷武装冲突以及2001年马其顿武装冲突有时也被认为属于南斯拉夫内战的一部分。
南斯拉夫内战 | ||||||||
---|---|---|---|---|---|---|---|---|
后冷战时代的一部分 | ||||||||
左上:十日战争中斯洛文尼亚警察护送南斯拉夫人民军战俘返回南斯拉夫军的营地;右上:武科瓦尔战役中一辆被摧毁的坦克;左下:萨拉热窝围城战役中一辆行驶中的联合国载具;右中:杜布罗夫尼克围城战中塞尔维亚人的反坦克阵地;右下:2010年对斯雷布雷尼察大屠杀中受害者的迁葬。 | ||||||||
| ||||||||
参战方 | ||||||||
1991–1992:
克罗地亚 斯洛文尼亚 (仅1991年) |
1991–1992:
塞尔维亚克拉伊纳共和国 南斯拉夫人民军 (仅1991年) | |||||||
1992–1994:
克罗地亚 (至1994年) |
1992–1994: 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a |
1992–1994:
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 | ||||||
1994–1995:
克罗地亚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1995年轰炸) |
1994–1995:
塞族共和国 | |||||||
1998–1999: 科索沃解放军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1999年) |
1998–1999: 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 | |||||||
指挥官与领导者 | ||||||||
米兰·库昌 亚内兹·扬沙 弗拉尼奥·图季曼 阿利雅·伊泽特贝戈维奇 哈辛·塔奇 哈维尔·索拉纳 韦斯利·克拉克 |
→ 斯洛博丹·米洛舍维奇 拉多万·卡拉季奇 拉特科·姆拉迪奇 米兰·马尔蒂奇 杰利科·拉兹尼亚托维奇 佛伊斯拉夫·塞塞利 | |||||||
伤亡与损失 | ||||||||
超过140,000人死亡[1] 上千人失踪 四百万人无家可归[1] |
南斯拉夫历史系列条目 | ||||||||||||
---|---|---|---|---|---|---|---|---|---|---|---|---|
奥匈帝国 | 黑山 王国 |
塞尔 维亚 王国 | ||||||||||
斯克塞人国 | ||||||||||||
南斯拉夫王国 | ||||||||||||
纳粹德国 意大利 |
匈牙利 保加利亚 | |||||||||||
克罗地亚独立国 塞尔维亚 救国政府 | ||||||||||||
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 | ||||||||||||
| ||||||||||||
斯 洛 文 尼 亚 |
克 罗 地 亚 |
波 黑 |
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 塞黑 |
北 马 其 顿 | ||||||||
塞 尔 维 亚 |
黑 山 | |||||||||||
科 索 沃 | ||||||||||||
南斯拉夫内战通常被认为是欧洲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最为惨烈的战争。民族对立与冲突、种族清洗、战争罪等都是其特征[4],许多参与者亦因为战争中的罪行被审判[5]。战争的结果导致了前南斯拉夫境内多个主权国家的产生。
此外,虽然存在一定的争议,该地区许多持续至今的纷争与冲突有时也被认为是南斯拉夫内战的延续[注 1]。
背景
在二次世界大战时被德国和意大利为首的欧洲轴心国占领。南斯拉夫在战后,经由一支民族解放军的领导者约瑟普·布罗兹·铁托带领下成功独立。成立了这个后来称其拥有“七国国境、六个共和国、五个民族、四种语言、三种宗教、两套文字、一个国家”的多样性国家。
战后的世界主要由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国家和苏联为首的东方共产势力国家两大集团对立而开始冷战。因为铁托是共产主义者,所以南斯拉夫属于东侧的阵营,但是和波兰、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保加利亚和罗马尼亚等东欧诸国相比不同的是,南斯拉夫并非成为苏联的附庸国或是卫星国家,而是发展成为具有独立地位的社会主义国家。
1980年铁托在没有指定继承人的情况下去世,苏联国内也在戈尔巴乔夫的指导下往民主化推进,东德的昂纳克、保加利亚的日夫科夫和捷克斯洛伐克的胡萨克在大规模改革呼声中被迫下台,罗马尼亚更是将独裁者齐奥塞斯库直接处决,南斯拉夫也废止共产党一党专政决定实行自由选举,组成南斯拉夫的各加盟国已经开始酝酿脱离南斯拉夫这个架构。此时,如塞尔维亚的米洛舍维奇等民族主义者开始掌权,身为南斯拉夫中心国家塞尔维亚的领导人,米洛舍维奇宣示大塞尔维亚主义,强行将阿尔巴尼亚人占多数的科索沃社会主义自治省的自治权力取消,引发了科索沃在1990年7月宣布独立,从此南斯拉夫国内就开始了接连不断的内战。
1991年6月,文化和宗教上最接近西方国家的斯洛文尼亚经由10天的陆战达成独立(史称十日战争)、接下来马其顿宣布独立、和塞尔维亚长期不睦的克罗地亚也在激战后宣布独立。最后1992年波士尼亚也宣布独立,但是波士尼亚国内的塞尔维亚人又意图要自波士尼亚独立而又不断引起新一轮的战火。此外塞尔维亚国内的科索沃也意图独立,最后和塞尔维亚引发科索沃战争。
南斯拉夫内战战争列表
此外,虽然存在争议,该地区许多持续至今的纷争与冲突有时也被认为是南斯拉夫内战的延续。
斯洛文尼亚战争
1991年6月25日,斯洛文尼亚宣布独立,南斯拉夫下令由塞尔维亚控制的斯拉夫联邦军进攻斯洛维尼亚并受到强烈还击。最后经欧洲共同体调停,冲突双方于7月7日达成停火协议,塞尔维亚撤出斯洛文尼亚,斯洛文尼亚境内武装冲突暂告平息。史称十日战争或独立战争。
克罗地亚部分
克罗地亚的独立战争包括两个阶段:
第一次克罗地亚战争:1991年6月,克罗地亚随斯洛文尼亚宣布独立,同境内的塞族流血冲突再起。米洛舍维奇派志愿军到克罗地亚境内援助塞尔维亚族人。战斗主要集中在克罗地亚境内的塞族聚居区,后来战火扩散至和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的边境地区。最后由美国外交调停结束战争。
第二次克罗地亚战争:克罗地亚在1991年后重组军队。在1995年再度攻打塞尔维亚。结果塞军惨败,此战役较前者血腥。
波士尼亚部分
1992年3月1日的波士尼亚公民投票结果公布。全民赞成波士尼亚独立,波士尼亚境内的塞尔维亚人向波士尼亚人开战。虽然联合国有派兵补给援助波士尼亚。但塞尔维亚人仍是大胜。1995年,塞尔维亚人向波士尼亚人再度开火,并进行屠杀。迫使北约轰炸塞尔维亚人三周,最后塞军投降。
科索沃部分
科索沃战争或科索沃冲突这个名词通常是用来描述两场接续的并且有时相当类似的武装冲突。在内战后随即发生的国际冲突是:
1996年-1999年: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塞尔维亚和黑山)安全武力和科索沃解放军(一支追求科索沃独立的阿尔巴尼亚人游击队)的战争。
1999年: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和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之间的战争。从3月24日至6月10日,当北约攻击南斯拉夫目标时,阿尔巴尼亚人游击队持续与南斯拉夫武力战斗,在这段期间,战乱造成科索沃的人口大幅减少。
注释
- ^ 对于南斯拉夫内战到底包括哪些战争与冲突之所以存在争议,是由于科索沃战争结束后,前南斯拉夫的各个前成员国均以独立,并大部分获得了国际社会的普遍承认,因此之后发生的战争与冲突是否还继续包含在“内战”的一部分是值得商榷的。该争议的例子可参考本条目的日文版本和英文版本对于该内战所含范围的差异。
参考文献
- ^ 1.0 1.1 1.2 Transitional Justice in the Former Yugoslavia. International Center for Transitional Justice. 1 January 2009 [8 September 20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26).
- ^ Judah, Tim. Yugoslavia: 1918–2003. BBC. 17 February 2011 [1 April 2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31).
- ^ Finlan (2004), p. 8
- ^ Cathie Carmichael. 2002. Ethnic cleansing in the Balkans: nationalism and the destruction of tradition. Routledge.
- ^ Bosnia Genocide, United Human Rights Council, [13 April 20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4-13)
- ^ About us. Humanitarian Law Center. [17 November 20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5-22).
- Finlan, Alastair. The Collapse of Yugoslavia 1991–1999. Essential Histories. Oxford, UK: Osprey. 2004. ISBN 978-1-84176-805-2.
参见
- 南斯拉夫内战(1991年–1995年)
- 极速民谣,一种于1990年代风靡一时的音乐流派,象征着1990年代南斯拉夫内战中所诱致的道德和文化衰落。
- 移除烤肉串
- 斯洛文尼亚十日战争 (1991年)
- 克罗地亚战争 (1991年–1995年)
- 波士尼亚战争 (1992年–1995年)
- 《萨拉热窝的罗密欧与茱丽叶》
- 《这是我的战争》
- 《牛奶配送员的奇幻人生》
- 科索沃战争 (1999年)
- 马其顿纷争 (200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