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籀篇
此条目需要补充更多来源。 (2011年4月7日) |
《史
用字较小篆不同,如“奸”作“姦”又如“乃……”作“迺……”又如“草”作“茻”又如“好”作“𡥃”等等。
历史
《史籀篇》的成书年代可能介于公元前700至200年间,原本包含15篇,到汉光武帝(25–56)时佚6篇,余9篇至西晋也已亡佚。[1]:111
标题
直到最近,人们都还认为《史籀篇》的标题指一名叫史籀的人,据传为周宣王(827–782 BC)太史。《汉书·艺文志》(78 CE)和《说文解字》(121 CE)都称周宣王的太史编篡了《史籀篇》。[2]:154–155
晚清文献学家王国维(1877–1927)依金石学证据否定此说,《史籀篇》文字的结构和风格并不与西周金文相符。[3]:72–77他还认为“籀”是姓,意为“读”,篇名摘自第一句“太史籀书”。[3]:74[4]:17[5]:1677, 1259
语言学家唐兰(1901–1979)设想,文献中仅在《史籀篇》中出现的史籀,实际上是《汉书·古今人表》中的史留。[3]:74在沙加尔-白一平体系的上古汉语拟音中,“刘”“籀”分别为*ru和*lrus。上海博物馆藏三足鼎铭文提到了史籀。[4]:17–19
现代学者相信,“籀”并不指人,而是指“阅读、吟诵”。辞书学家刘叶秋认为“史”可能是先秦时候给能记下9千个字的学生的称号。[1]:111
籀文
《史籀篇》中出现的文字被称为“籀文”,《说文解字》共记录了223个字。[3]:72总体而言,籀文形体对称而平衡,笔划普遍比后世篆书更复杂。[3]:74后世直笔笔画多以圆圈和螺旋代替。
参考
来源
- 陈, 昭容, 秦系文字研究 ﹕从漢字史的角度考察, 中央研究院, 历史语言研究所, 2003, ISBN 957-671-995-X.
- Creamer, Thomas B. I., Lexicography and the history of the Chinese language, Zgusta, Ladislav (编), History, Languages, and Lexicographers, Niemeyer: 105–135, 1992, ISBN 978-3-484-30941-8.
- Galambos, Imre, Orthography of early Chinese writing: evidence from newly excavated manuscripts, Budapest monographs in East Asian Studies 1, Department of East Asian Studies, Eötvös Loránd University, 2006 [2021-12-12], ISBN 978-963-463-81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2-12).
- 裘, 锡圭, 文字學概要, 商务印书馆, 1988, ISBN 978-7-10000-413-8.
- 汉语大字典, 1992. 湖北辞书出版社和四川辞书出版社; 繁体字版 from 建宏出版社. 台北. ISBN 957-813-47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