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髀算经
《周髀算经》(“髀”,拼音:bì,注音:ㄅㄧˋ)也简称《周髀》,是中国古代一本数学专业书籍,在中国唐代收入《算经十书》,并为《十经》的第一部。
周髀的成书年代至今没有统一的说法,有人认为是周公所作,也有人认为是在西汉末年[1][2]写成。
《周髀算经》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部天文历算著作[3],也是中国流传至今最早的数学著作,是后世数学的源头,其算术化倾向决定中国数学发展的性质,历代数学家奉为经典[2]。在四库全书中为子部天文算法推步类。
起源
《周髀算经》原名《周髀》,出现于西汉时期,记载相关天文学和数学的发展成果,尤其在数学方面有着突破性的进步,后人认为是经典之作,因此则改称为《周髀算经》[2]。
内容
“周髀”这个名称,按该书中的解释,“周”指的是周代,指从周代传下来的一些方法,“髀”原意指的是股(大腿)或者股骨,在这里的意思是“用来测量日影的长八尺之表”。
天文学
数学
数学方面,《周髀》主要记载汉代的数学成就,率先提出了几何学重要的勾股定理,并在测量太阳高远的方法中给出勾股定理的一般公式[2]。
《周髀》中出现运用重差术绘出的日高图,不过没有详细说明方法,三国时,赵爽、刘徽进一步研究,使之成为中国古代测望理论的核心内容[2]。
《周髀》周就是圆,髀就是股。上面记载周公与商高的谈话,其中就有勾股定理的最早文字记录,即“勾三股四弦五”,亦被称作商高定理[4]。事实上这一定理在时间上还应往前推移。
地理学
价值
《周髀算经》的作者已经无法得知,从成书时间来看,并非一人一时之作,而是对先秦数学发展成果的总结[2]。
《周髀算经》是中国流传至今最早的数学著作,是后世数学的源头,其算术化倾向决定中国数学的性质,历代数学家奉为经典[2]。
《周髀算经》的采用最简便可行的方法确定天文历法,揭示日月星辰的运行规律,囊括四季更替,气候变化,包涵南北有极,昼夜相推的道理。给后来者生活作息提供有力的保障,自此以后历代数学家无不以《周髀算经》为参考,在此基础上不断创新和发展。
日高与七衡
日高图 | 七衡图 |
参考文献
引用
来源
- 书籍
- 《图说秦汉》,龚书铎,知书房出版社,ISBN 978-986-7151-48-3
- 《秦汉史—帝国的成立》,王子今,三民书局,ISBN 978-957-14-5120-6
- 《中国通史—秦汉史》,邹纪万,众文图书公司,ISBN 957032532X
- 《中国文化通史—下》,胡世庆,三民书局,ISBN 978-957-14-463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