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声杜鹃
四声杜鹃(学名:Cuculus micropterus)为杜鹃科杜鹃属的鸟类,俗名快快割麦、光棍好过、豌豆八哥、关公好哭、得罪家婆。分布于 印度次大陆 和 东南亚。 它的分布范围从 印度、孟加拉国、不丹、尼泊尔 和 斯里兰卡 东至 印度尼西亚,北至 中国 和 俄罗斯。它是一种孤僻且害羞的鸟类,生活在海拔 3,600米(11,800英尺)以下的森林和开阔林地中。
四声杜鹃 | |
---|---|
科学分类 | |
界: | 动物界 Animalia |
门: |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
纲: | 鸟纲 Aves |
目: | 鹃形目 Cuculiformes |
科: | 杜鹃科 Cuculidae |
属: | 杜鹃属 Cuculus |
种: | 四声杜鹃 C. micropterus
|
二名法 | |
Cuculus micropterus (Gould)[2]
| |
描述
这是一种中等大小的杜鹃,两性相似。其上部为灰色,而腹部则有宽阔的黑色横纹。尾巴带有横纹,末端有一条宽阔的深色带和白色尾尖。幼鸟的头顶、下巴和喉部有白色标记,与深色的脸部形成对比。幼鸟颜色较棕,头部和翅膀羽毛的末端有宽阔的白色尖端。眼圈呈灰色至黄色(这一特征与 普通鹰鹃 共享)。虹膜颜色从浅棕色到红色不等。雌鸟与雄鸟不同,喉部颜色稍浅灰,胸部和尾巴带有更多的棕色。腹部的横纹比雄鸟的窄。雏鸟的嘴巴内部为橙红色,嘴裂边缘呈黄色。[3]
其叫声响亮,包含四个音符。这些音符被记录为"orange-pekoe", "bo-ko-ta-ko", "crossword puzzle" 或 "one more bottle"。在印度北部,繁殖季节中每2 km2(0.77 sq mi)就估计有一只鸣声的鸟。[3]
它们以毛毛虫和其他昆虫为食,有时也吃水果。[3] 它们通常在树冠上层拾取昆虫,有时会进行空中掠食飞行的白蚁,或偶尔在接近地面的地方悬停。[4]
分类与系统学
一般认为存在两个亚种。指名亚种分布于大部分的亚洲大陆地区,而斯穆勒(1845)描述的小而深色的亚种concretus,则见于马来半岛、爪哇、苏门答腊和婆罗洲。分布于阿穆尔地区的鸟类体型较大,斯文豪在中国北部描述了一种亚种为Cuculus michieanus,而沃尔特·科尔兹则在印度东北部描述了一种亚种为fatidicus。[3]
亚种
分布与栖地
该物种在亚洲广泛分布,从 印度次大陆 向东延伸至 东南亚。北抵前苏联、东到日本、向南抵马来群岛以及中国大陆的东北至甘肃以南各地、西至云南边境、海南等地,[2] 其首选的栖地是落叶林和常绿林,但也出现在花园地区和茂密的灌木丛中。[3]
印度的部分族群在冬季迁徙南下,尽管在南部地区也有繁殖群落,[6] 夜间或在灯塔处记录到的标本也证实了这一点。[3] 在俄罗斯阿穆尔地区的族群是迁徙性的。[7]
行为与生态
四声杜鹃是巢寄生动物。在俄罗斯,雌鸟在繁殖季节会与特定的雄鸟配对。雄鸟转移寄主对巢的注意力,为雌鸟提供下蛋的时间。[7] 它通常在 黑卷尾 和 鸦科鸟类的巢中产下一枚蛋。在俄罗斯,红尾伯劳 也被记录为寄主。雌鸟在产蛋前会先移除并吃掉寄主巢中的一颗蛋。繁殖季节在中国北部为5月至7月,印度为3月至8月,缅甸为1月至6月,马来半岛为1月至8月。[3]
寄主种类包括阿穆尔地区的红尾伯劳(Lanius cristatus)、中国的大卷尾和Pica cyanea。在印度,它们被发现由黑卷尾和 灰卷尾 喂食。其他记录的寄主包括 黑头黄鹂, [8] 纹背捕蛛鸟, 黑黄阔嘴鸟(Eurylaimus ochromalus) 和大盘尾(Dicrurus paradiseus).[3]
杜鹃的蛋在12天内孵化,而在阿穆尔地区的红尾伯劳蛋需要15天。第三或第四天,幼鸟在受到触摸时会弯曲背部并将其他蛋或雏鸟推出巢外。这种本能在很快之后便消失。[7]
文化中的角色
其响亮的叫声引发了许多文化解释。在孟加拉语中,它被解释为“বউ কথা কও (bou-kotha-kao)”,意为“新娘,请说话”。在北阿坎德邦和尼泊尔,它被表达为“kafal pako”,意指“kafal果实(Myrica esculenta)成熟了”,通常在5月到6月间叫声增加的时候。它在马拉雅拉姆语中被称为“Vishupakshi”,其叫声被解释为“Kallan chakkayittu”,意为“小偷偷走了菠萝蜜”。各地区间几乎没有变化。在印度的康格拉谷地,其叫声被解释为已故牧羊人的灵魂在说“我的羊在哪里”。[3][9] 在中国,叫声被各种方式解释为“不如归去”、“光棍好苦”、“光棍好过”、“家婆打我”、“滑哥煲粥”、“豌豆八哥”、“豌豆包谷”、“快快割麦”、“阿公阿婆,割麦插禾”。[来源请求] Soliga人用“ke:ta satto, makka ketto”的解释来表示“克塔(一个人的名字)死了,他的儿子哭了”。[10] 在越南,它的叫声被解释为“bắt cô trói cột”(字面意思为:“抓住女人,绑在柱子上”),源于可能起源于芒族的传说。
声音
参考文献
- ^ Cuculus micropterus. The 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 2012. [26 November 2013].
- ^ 2.0 2.1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四声杜鹃. 《中国动物物种编目数据库》.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2009-04-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5).
- ^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Payne, RB. The Cuckoos.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5: 25, 101, 492–494. ISBN 978-0-19-850213-5.
- ^ Narayan, Goutam; Rosalind, Lima. Hovering: an unrecorded behaviour in the Indian Cuckoo Cuculus micropterus.. J. Bombay Nat. Hist. Soc. 1991, 88 (3): 454.
- ^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四声杜鹃指名亚种. 《中国动物物种编目数据库》.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2009-04-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5).
- ^ Prasad, JN; Jayanth, MS. A record on Indian Cuckoo breeding in Bandipur, Karnataka.. Newsletter for Birdwatchers. 1993, 33 (3): 45.
- ^ 7.0 7.1 7.2 Neufeldt, I. Life history of the Indian Cuckoo Cuculus micropterus micropterus (Gould) in the Soviet Union.. J. Bombay Nat. Hist. Soc. 1966, 63 (2): 399–419.
- ^ Phillips, WWA. The Indian Cuckoo - Cuculus micropterus micropterus - in Ceylon.. J. Bombay Nat. Hist. Soc. 1952, 51 (1): 274–275.
- ^ Whistler, H. The birds of the Kangra District, Punjab. Part 2.. Ibis. 1926,. 2 (12th Series): 724–83. doi:10.1111/j.1474-919X.1926.tb05635.x.
- ^ Agnihotri, Samira; Si, Aung. Solega ethno-ornithology. Journal of Ethnobiology. 2012, 32 (2): 185–211. S2CID 145470323. doi:10.2993/0278-0771-32.2.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