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学生联合会
国际学生联合会(英语:International Union of Students),简称国际学联(IUS),是历史上的一个国际学生组织,由世界各国的大学生组织组成[1][2][3]。总部设在捷克布拉格[4]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咨询成员。[2][5]。该组织的会徽是燃烧的火炬与一本打开的书,背景是红蓝线条勾勒的地球[6]。由于缺乏牢靠的会员制度和基层参与,该组织在2000年代解体。
International Union of Students | |
简称 | 国际学联(IUS) |
---|---|
前身机构 | 国际学生理事会 |
成立时间 | 1946年 |
创始地 | 布拉格 |
撤销 | 2000年代 |
总部 | 捷克布拉格 |
服务地区 | 全世界 |
会员 | 112个国家的155个学生组织 |
官方语言 | 英语、法语、西班牙语 |
隶属 | 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联合国经济及社会理事会 |
秘书长 | 弗拉格·谢里夫 |
司库 | 莉兹·卡莱尔 |
咨询委员会主任 | 阿希尔·恩南塞蒂 |
重要人物 | 英戈·雅格尔、玛丽亚·卢西亚、赛义德·穆斯塔法·阿里 |
目标 | 世界学生组织协会 |
网站 | http://www.stud.uni-hannover.de/gruppen/ius/index.html |
备注 | 左翼、共产主义、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等 |
历史
走出二战浩劫后的世界人民迫切需要持久和平、遏制新的大战[7]。非国家行为体和跨国民众团体的和平运动异常活跃。在此背景下,1946年8月27日,三十九个国家的四十三个学生组织的近300名代表在布拉格举行第一届学生代表大会,中华民国政府驻捷克斯洛伐克大使馆的职员以“中国大学生总会”的名义出席参加。大会达成了共识“全世界学生团结起来防止法西斯复兴”,决定成立国际学联[8][9]1946年国际学联章程的宣言中写道[10]:
不同国家学生组织组成的国际学联的宗旨,是捍卫学生权利和利益,促进改善学生教育福利与教育标准,准备成为民主公民的任务。
1947年夏,在国际学联的第二次理事会上,中国解放区学联筹备会和国统区的中国学联的代表参会,推动全体理事一致通过开除“中国大学生总会”代表的会籍。此后中国学生的代表一直在国际学联担任着副主席的职务;1949年在国际学联中理事的名额共有六名,担任副主席的是梁耕同学。1947年,世界民主青年联盟和国际学联组织了东南亚访问团,1948年2月召开了亚洲青年与学生在历史上第一次大团结的东南亚青年大会。1947年至1948年,国际学联屡次发动各国青年学生团体,用函电、控诉和募捐等方式,给予中国学运有力的支持。1948年5月国际学联代表布丽曼访问中国,到上海、南京、北平、杭州等地,给予中国学生极大的鼓励。1948年夏,世界青联和国际学联组织了访问团,访问了中东和北菲,并在不久以后召开了拉丁美洲青年大会,推动了这些地方的青年学生运动。
1950年12月,21个退出国际学联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学生组织在挪威奥斯陆成立国际学生大会 (ISC) 作为国际学联的对手。[11][12] 美国全国学生联合会 (USNSA or NSA)[12]是其主导。因此该国际组织被认为“盎格鲁-撒克逊、斯堪的纳维亚、日耳曼影响力组织”,“打破共产主义在青年事务上的垄断”。[13]
国际学联与总部设在斯德哥尔摩的国际学生大会成为冷战初期苏联与美国在国际学生组织领域对抗的对手。[14][15][16][17]被称为“学生冷战”[18]。有研究者认为国际学联虽然受社会主义影响,但并不是苏联控制的国际组织。[19]但学生运动可以冲破民族国家界线,按政治意识形态而非国籍来结成国际统一阵线。在印度,亲西方的全印学生大会加入了国际学生大会,而亲共的全印学生联合会则加入国际学联。在荷兰全国学生会加入国际学生大会,国际学联则接纳了另一个荷兰学生会组织;美国全国学联退出国际学联后,国际学联接纳美国的国际学生合作委员会。美国国际学生合作委员会不仅受到美国政府的“颠覆”“非美”罪名指控,还被科罗拉多大学、旧金山州立学院、天普大学、密歇根大学、皇后学院等高校禁止活动[20]。美国全国学联在中央情报局资助下开展了“外国学生领袖项目”,在目标国家和地区学生中选拔具有潜在领袖能力的青年才俊,资助他们到美国高校参加交流访学,培养为所在国家的社会领袖,1956年至1960年累计培养了约1200名外国学生领袖[20]。法国学联主席雅克·巴兰德指出[20]:“直到1949年,法国大学的学生组织几乎完全控制在共产党手中。此后,在美国全国学联的积极帮助下,我们的学生组织,除了巴黎两所大学的学生组织外,几乎都成功地摆脱了共产党的控制。”由于第三世界学生在国际学生组织中的力量增强,以及学生组织总体上的进步主义诉求,国际学生活动最终成为冷战的解构力量[18]。20世纪50年代后期,随着越来越多第三世界学生力量加入,国际学生运动进一步朝着反新殖民主义、反帝国主义的方向演化。国际学生联盟和国际学生大会关注的议题和做出的决议有时惊人的相似,如南非种族状况、巴拉圭对学生的镇压、阿根廷的高校状况、核试验、美国的种族主义、非洲学生团结、波多黎各独立和越南战争等,均引领着所处年代的进步方向。1967年,中央情报局资助、渗透跨国组织和民众组织的事情曝光,迅速成为国际新闻焦点,美国全国学联和国际学生大会受到的冲击最大,很大程度是因为它们打着“相互信任、坦率和真诚”的旗帜号召本国学生,并与其他国家学生交往。再加上美国大学生与为越南战争强制征兵之间的激烈对抗性冲突,美国全国学联被CIA丑闻彻底摧毁;又受到60年代末期席卷全球的左翼学生运动,从法国的巴黎五月革命,从日本的“全国学生共同斗争会议”(全共斗)的冲击,国际学生大会于1969年解散。[18]
国际学联的活动之一是开展学生运动会。1946年在巴黎开始此项活动。随后作为与世界民主青年联盟合办的世界青年与学生联欢节的活动内容。[21]
为迎接1958年9月4日至15日在北京召开的国际学联第五届代表大会,1958年8月21日,中国邮电部通知于9月1日发行纪念邮票,全套2枚。该邮票由刘硕仁设计,北京人民印刷厂印制,志号:纪54(编号180-181)。因票名误为:“第五届世界学生代表大会”;世界学生代表大会可解释为以美欧为首的对抗性国际学生组织。邮电部于8月28日发出特急电,通知停售并收回已发的该套邮票。随后通知并于9月4日正式发行邮票经改正后为“国际学联第五届代表大会”纪念邮票。重新再印的“国际学联第五届代表大会”纪念邮票,图案、面值不变,刷色稍作改变,第一枚8分票由桔黄改成淡红色,第二枚22分票由绿色改成苹果绿的颜色。但有极少数地方不按发行日提前出售,造成了少量印有“第五届世界学生代表大会”的邮票外流,面值22分邮票由于使用不多(该面值邮票当时主要用于航空挂号信上),购买的人很少,外流量也极少,具有收藏价值。
1985年底,有109个国家和地区的130多个会员组织。
组织结构
国际学联每三年举行一次代表大会,为最高权力机构。每一年举行一次理事会,每三个月举行一次执行委员会。执行委员会的工作由主席四人以及秘书长一人负责领导。创办初期,国际学联主席是捷克代表,副主席是苏联、中国、法国和美国(暂缺)代表,秘书长由英国代表担任。
主要活动:
- 发行《学生声明》
- 向会员发行《通函新闻信》《呼吁行动》
- 每年11月17日为世界学生节
- 组织世界学生大会
成员
国际学联成员有[22]
附设机构
外部链接
参考文献
- ^ The IUS Constitution - Preamble. International Union of Students. 2002-07-18 [2007-05-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6-07).
- ^ 2.0 2.1 UNESCO List of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 UNESCO. [2007-05-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2-08-26).
- ^ Collection International Union of Students. International Institute of Social History. 2005-08-12 [2007-05-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2-11).
- ^ 郑建邦. 国际关系辞典: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1992
- ^ IUS Website. International Union of Students. 2002-11-18 [2007-05-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4-30).
- ^ Rzhevsky, Valery (1988): 'International Day of Students Marked Today'; Prague, November 17; The Russian Information Agency ITAR-TASS
- ^ Altbach, Philip G. (1970): 'The International Student Movement';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History, Vol. 5, No. 1, p. 161
- ^ Altbach, Philip G. (1970): 'The International Student Movement';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History, Vol. 5, No. 1, pp. 161-162
- ^ Clews, John (1952): Students Unite: The International Union of Students and Its Work; foreword by S. Spender, Congress for Cultural Freedom; British Society for Cultural Freedom: Paris (ASIN: B0000CIEJO)
- ^ About Us. isicworld.org. 22 October 2013 [2021-02-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0-22).
- ^ Altbach, Philip G. (1970): 'The International Student Movement';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History, Vol. 5, No. 1, p. 163
- ^ 12.0 12.1 Kehr, Marguerite (1958): 'The International Program of the USNSA'; The Journal of Higher Education, Vol. 29, No. 6. (June, 1958), p. 317
- ^ Pinner, Frank A. : 'Student Trade-Unionism in France, Belgium and Holland: Anticipatory Socialization and Role-Seeking'; Sociology of Education, Vol. 37, No. 3. (Spring, 1964), p. 182
- ^ Masani, M. R. (1951): 'The Communist Party in India'; Pacific Affairs, Vol. 24, No. 1. (March, 1951), p. 26
- ^ Kroef, Justus M. Van Der (1955): 'Higher Education in Indonesia'; The Journal of Higher Education, Vol. 26, No. 7. (October, 1955), p. 370
- ^ Morris, Bernard S. (1956): 'Communist International Front Organizations: Their Nature and Function'; World Politics, Vol. 9, No. 1. (October, 1956), p. 78
- ^ Lyonette, Kevin (1966): 'Student Organisations in Latin America'; International Affairs" (Royal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 1944-), Vol. 42, No. 4. (October, 1966), p. 660
- ^ 18.0 18.1 18.2 张杨:“‘学生冷战’及其悖论——以国际学生大会为中心的探讨”,《世界历史》,2020年01期,第80-93页+第163-164页。
- ^ Brammer, Lawrence M. (1967): 'The Student Rebel in the University: A World-wide View'; The Journal of Higher Education, Vol. 38, No. 5. (May 1967), pp. 259
- ^ 20.0 20.1 20.2 史澎海 彭凤玲:“美国全国学生联合会与冷战初期美国对外心理战”,《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48卷第2期,第47-56页。
- ^ Riordan, James (1974): 'Soviet Sport and Soviet Foreign Policy'; Soviet Studies, Vol. 26, No. 3. (July, 1974), p. 328
- ^ List of IUS Member Organizations. stud.uni-hannover.de. IUS. [2021-02-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