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位不一致

地位不一致(英语:Status inconsistency),是由美国社会学家哲哈德·蓝斯基英语Gerhard Lenski于1950年代《地位结晶化:地位的非垂直面》(Status Crystallization: A Non-Vertical Dimension of Status)书中所提出的一个社会地位概念,意指一个人在社会中的位置,可能对自己的社会地位同时有正面和负面的影响,并延伸至实际的社会互动上。

蓝斯基的观点出发自韦伯的社会阶层三元论(阶层具有地位、阶级、政党三要素),但提出新观点,认为阶层并非仅具垂直面向,而是一个同时与其他地位团体比较、互动而产生出的概念。 其研究缘起于美国当时有许多犹太家族,因为经商成功而获取丰富的经济资源,但因为族群区隔关系而始终于美国受到不平等待遇或隐性排斥(参见:制度暴力)。 举例来说,一个老师因为教育程度高、或是名声卓著而受他人景仰(地位高),并且于该地位团体中具有影响力,但是他的薪水只有其他教师平均值的一半, 这时候个人所产生的心理体验(相对剥夺感:假设价值等于薪水价格)、以及他人观感变化(刻板印象)、总体地位降低,甚至影响至实际行为(角色冲突)的情形,即为地位不一致现象。

蓝斯基认为,地位不一致的现象将引发社会冲突、社会不平等、亦有可能形成社会壁垒(social closure),造成社会不稳定。 与其相对的概念是“地位结晶化”(status crystallization),意指与前揭情况相反,一个有钱有势、地位又高的个人,将能以自己资源与地位团体做强力结合,并且将稳固自身的地位、亦能将这种优势以种种方法(文化资本、文化复制、资源重分配等)传向下一代。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