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尔水兵兵变

基尔水兵兵变(德语:Kieler Matrosenaufstand)是由德国水手于1918年11月在波罗的海港口的基尔海军基地发动的兵变。它引发了德国十一月革命,最终导致了第二帝国的终结和魏玛共和国的建立。

基尔水兵起义宣传海报

背景

一战期间,由于战争开销不断增加,德国物质愈发匮乏:食品供应受军队控制,造成黑市猖獗;德国中、下层阶级物质短缺、实际收入下降。相反,富裕阶层和军官们则几乎不受影响,军火商大发横财。时任德国财长的卡尔·赫弗里希阻止向富人征税,转而发行后来几乎成为废纸的战争债券,将人们的储蓄吸走[1],因而造成了德国民怨的沸腾和反战声浪日益增大。

1916年日德兰海战之后,德意志帝国海军波罗的海之外的海域活动大为减少,除少数潜水艇和轻型战舰外,大多数舰艇停泊在德国沿海的海军基地。由于军粮食品供给短缺,水兵士气低落。1917年8月2日,“柳特波德摄政王号战列舰”的350名水兵在威廉港举行了示威游行。这次示威行动遭到镇压,两个领头人被处决,其他一些人被判监禁。

事件经过

1918年10月,德国海战指挥部弗朗兹·冯·希佩尔上将给基尔海军基地的海军下达了作战命令,命令军舰出波罗的海驶往英吉利海峡以图与英国皇家海军进行最后一战。然而,这个作战命令引起了本已士气低落的水兵们不满,在这之前,一些主力舰上的水兵已经秘密地成立了“水兵委员会”,在“水兵委员会”的号召下,1918年10月28日至30日,第三舰队的三艘军舰水兵拒绝起锚,第一舰队的两艘战列舰“图林根号战列舰”和“黑尔戈兰号战列舰”上的部分水兵公开哗变。

一天之后,作为镇压兵变的海军鱼雷艇赶到军港,并摆出了攻击阵势,在此情况下,哗变水兵选择了投降,将近200名哗变水兵被送往基尔军事监狱[2]。在这之后,海军中将雨果·卡弗特英语Hugo Kraft率领战舰在黑尔戈兰湾进行了一次代号为“完美行动”的演习,他认为局势已得到控制,可以继续执行出海作战计划。

 
集会之后举行游行示威的水兵们

但是其他水兵们拒绝再次起锚。11月1日晚,大约250名水兵在基尔的联合会大厅(Union House)举行了会议,试图与德国独立社会民主党(USPD)和德国社会民主党(SPD)取得联系,要求释放被关押的水兵,但警察关闭了联合会大厅(Union House),这迫使水兵们在11月2日在露天阅兵场举行了更大规模的集会。基尔-维克德语Kiel-Wik鱼雷艇修理工厂的卡尔·阿特尔特英语Karl Artelt洛塔尔·波普英语Lothar Popp领导了这次集会[3],并呼吁水兵们在第二天在同一地点举行更大规模集会。11月3日,数千人响应了这一号召,工人代表也出席了集会。在集会上,人们提出了“和平与面包”的口号,表达了与会者不仅要求释放被囚禁的水兵,还要求结束战争和改善食品供应的诉求。集会之后,人们行进到囚禁水兵的监狱。奉命阻止示威者的斯泰因豪斯少尉(Sublieutenant Steinhäuser)指挥军警先是鸣枪示警,接着直接向示威人群开枪,造成了7人死亡,29人受重伤。这个流血事件被视为引发革命的导火索。

流血事件导致了愈来愈多的水兵加入到了哗变行列,11月4日成群结队的哗变水兵在基尔游行,卡尔·阿特尔特又为此成立了士兵委员会,其他的士兵委员会纷纷加入。基地的上层军官不得不与之谈判,在压力之下,被监禁的水兵获释。其他试图平息叛乱的军队试图进入基尔时,不是被哗变水兵阻挡回去,就是被劝加入哗变士兵的行列。11月4日晚上,整个基尔被四万多名反叛者所掌控。

14项要求

11月4日深夜,水手们和工人代表在联合会大厅(Union House)召开会议,提出了14项要求:

 
14项书面要求(德文)
  • 一、释放所有囚犯和政治犯;
  • 二、言论和新闻的完全自由;
  • 三、废除邮件审查制度;
  • 四、军官善待水兵;
  • 五、所有参加哗变的水兵回到船上或回营地后不得受惩罚;
  • 六、在任何情况下,舰队都不得起锚;
  • 七、对导致流血事件采取防范措施;
  • 八、所有不属于海军基地的军队一律撤离;
  • 九、所有保护私人财产的措施立即由士兵委员会决定;
  • 十、不再承认上级军官在职权之外的权力;
  • 十一、水兵不在岗位执勤时,享有不受约束的自由;
  • 十二、我们欢迎同意成立士兵委员会的军官,其他军官必须放弃无权获得的职权;
  • 十三、士兵委员会的任何成员都会被解除任何职务;
  • 十四、今后所有措施只有在征得士兵委员会的同意后才能实行。

事件进展

 
11月3日威廉港的“柳特波德摄政王号战列舰”的士兵委员会。来自德国联邦档案馆

为了处理这个紧急事态,11月4日当天晚上,社民党的古斯塔夫·诺斯克作为政府代表抵达基尔。

11月5日起义水兵夺走了武器等装备,将红旗插在市政厅大楼上,并接管了基尔粮食局和任命了一些市议员。11月5日下午一点左右,在威廉广场举行了一次大规模集会,起义领导人波普和诺斯克做了发言,诺斯克表示,事到如今,这场运动必须要有严格领导,他可以负责领导这个运动。于是,他被选为士兵委员会的临时主席。在这期间被囚禁的水兵得到了释放。但是没有多久,市区内发生了枪战,枪战一直持续到下午三点左右。在枪战中有10人死亡,至少有21人受伤。11月5日深夜,驻守基尔市的海涅(z. S. Heine)上尉在拒捕时遭到射杀。德皇威廉的弟弟海因里希亲王在汽车上插上一面红旗逃出了基尔,其他宪兵军官和警察局长也逃出了基尔。11月6日,北海港口的威廉港海军基地也发生了水兵的哗变。

作为政府代表之一的康拉德·豪斯曼英语Conrad Haußmann“身心疲惫地”从基尔回到柏林,将基尔的局势汇报给政府。对此,德国政府内部产生两种不同意见。一派意见同意豪斯曼的建议,即:同意水兵们的要求;而另一方,以德国海战指挥部将领里特·维·曼德语Ernst Ritter von Mann Edler von Tiechler和总司令海因里希·肖赫英语Heinrich Scheuch为代表,主张封锁基尔,对起义者严厉镇压,并不等内阁做出决定,向海军指挥部发了一封电报,指示从海上和陆地封锁基尔,并增派一个旅的部队前去增援。同时建议路德维希·冯·施罗德英语Ludwig von Schröder替换基尔的总督威廉·苏雄。但是在基尔的诺斯克打电话给德国政府,表示现在已经处在数万水兵控制之下的基尔,如果遇到强力镇压,那么事态将不可收拾。诺克斯重申了对水兵的特赦和德皇退位的要求。

第二天,内阁一致接受了豪斯曼的意见,拒绝了派路德维希·冯·施罗德英语Ludwig von Schröder去基尔的命令,因为人们都已经很清楚,已经没有足够的军队派上场。

政府让步

随着公布的措施,获得士兵委员会授权的军人在基尔市内实行巡逻,基尔市内局势平静下来,商店和银行也重新开张。但是,士兵委员会的14项条件还没有得到答复,不满情绪依然蔓延。11月6日,诺克斯举行了一场大约有1000名水兵和工人代表参加的大会,他谈到了基尔面临着被封锁会带来的食物和金融方面的困境,然而,他宣布如果宣布结束起义,政府将做出如下保证:

  • 一、不追究所有起义人员的责任;
  • 二、赦免一年前那些被定罪的舰队水兵;
  • 三、尽快停战;
  • 四、加速德皇的退位;
  • 五、实行国家的进一步改革和民主化

尽管诺斯克做出的承诺遭到了古斯特夫·加贝德语Gustav Garbe和洛塔尔·波普的异议,但还是取得了进展。11月7日在有800多名水兵代表参加大会上,诺斯克同意士兵委员会为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州临时政府,大会选出了最高士兵委员会,洛塔尔·波普被选为该委员会主席。诺克斯取代了基尔总督威廉·苏雄,柏林政府承认诺克斯为新总督。在这一天,基尔的状况基本恢复正常,市内有轨电车重新运行。

影响与结局

11月7日,工人委员会和士兵委员会发出联合呼吁,要求在各地成立委员会与当地政府合作,成立新的人民政府,建立一个自由的、社会主义的共和国。

之后革命势头蔓延到了汉堡不来梅汉诺威科隆以及鲁尔等地,库尔特·艾斯纳于11月7日宣布成立“巴伐利亚共和国”。在这些活动中,基尔水兵以串联各地的行动扮演了核心角色。水兵们打着红旗到各军营游说,鼓动军人和当地工人加入他们行列,并占领市政中心、释放了政治犯。

在愈演愈烈的革命浪潮之下以及受到了社民党的压力,11月9日帝国宰相马克西米连·冯·巴登宣布德皇威廉二世退位,之后,社民党领导人弗里德里希·艾伯特接管了政府的权力,菲利普·沙伊德曼宣布成立德意志共和国,与此同时,卡尔·李卜克内西也宣布了成立“德意志自由社会主义共和国”(德文:Freie Sozialistische Republik ),但没有得到广泛响应。

作为革命起源地的基尔,在11月10日为事件中遇难者举行了葬礼,平民遇难者埋葬在艾希霍夫公园德语Parkfriedhof Eichhof,古斯特夫·加贝和洛塔尔·波普发表了悼词,翌日,军人牺牲者被埋葬在基尔的北区公墓德语Nordfriedhof (Kiel),诺斯克为此发表了悼词。与此同时,在水兵哗变期间,镇压起义的军官布鲁诺·海涅曼德语Bruno Heinemann (Marineoffizier)沃尔夫冈·曾克德语Wolfgang Zenker (Offizier)和市政官威廉·海涅遭到处决,另外两个官员自杀[4]

11月11日,一战停战协议签订。半年之后,随着德国局势的巨变,士兵委员会宣告解散。

纪念

 
艾希霍夫公园德语Parkfriedhof Eichhof的牺牲者纪念碑
 
1968年基尔水兵起义50周年纪念
 
2018年发行的纪念基尔水兵起义100周年零欧元货币

注释

  1. ^ Deutsche Geschichte 1866–1918. Bd. 2: Machtstaat vor der Demokratie. 2. Auflage. München 1993, S. 788 f.
  2. ^ Woodward, David (1 December 1968). "Mutiny at Kiel, 1918". History Today. 18 (12): 830 – via ProQuest
  3. ^ Homepage Renate and Klaus Kuhl - Sailors' revolt in Kiel. [2023-04-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6-04). 
  4. ^ 德文:Eine Liste der Opfer findet sich in: Klaus Kuhl: Liste der Opfer: Matrosen Aufstand, Februarereignisse 1919 und Kapp-Putsch in Kiel. Kiel 2018. Online zugänglich (aufgerufen am 12. Juli 2018) un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