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英博物馆
51°31′10″N 0°7′37″W / 51.51944°N 0.12694°W
大英博物馆 British Museum | |
---|---|
成立 | 1753年6月7日 |
地址 | 英国伦敦布卢姆茨伯里大罗素街 |
馆藏规模 | 约800万件藏品 |
参观人数 | 127.54万(2020年) |
建立者 | 汉斯·斯隆 |
主席 | 乔治·奥斯本 (英语:George Osborne) |
馆长 | 哈特维希·费歇尔 (德语:Hartwig Fischer) |
公共交通 | 古吉街站;霍尔本站;托特纳姆宫路站;罗素广场站 |
网站 | www |
面积 | 7.5万平方米(共94个展厅) |
地图 | |
大英博物馆(英语:British Museum),又称不列颠博物馆、英国国家博物馆,是一座位于英国伦敦布卢姆茨伯里的综合性博物馆,成立于1753年,自1759年1月15日起正式对公众开放,是世界上首个国家博物馆[1],也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博物馆之一。馆内现有800多万件藏品,大批藏品因馆内空间限制未能公开展出。
大英博物馆的缘起可追溯至17–18世纪的英国医生暨自然历史学家汉斯·斯隆爵士(1660–1753),他在去世前立下遗嘱,将他所收藏的近8万件珍贵物什全部捐赠给国家,由此奠定了大英博物馆的基础[2]。在经过公众筹款募得建造资金后,大英博物馆最终于伦敦的蒙塔古宫落成。此后的250年间,英国通过在海外殖民扩张收获了大量文物,使得大英博物馆的藏品不断增多,并促成了几个博物馆分支机构的诞生。1880年,大英博物馆将文物与自然历史类藏品(生物标本、化石等)分离,馆内主要收藏文物,而自然历史类藏品则转入其分馆——位于伦敦南肯辛顿的自然史博物馆。该分馆成立于1881年,是大英博物馆的首个分支机构。至19世纪初,蒙塔古宫有限的空间已显得不敷使用,于是1824年博物馆决定在蒙塔古宫北面建造一座新馆。1840年代新馆建成后,原先的蒙塔古宫随即被拆除。
1973年,大英博物馆将其保存书籍、手稿和期刊的图书馆部门剥离,以馆内的圆形阅览室为基础,成立大英图书馆[3]。1997年,大英图书馆从大英博物馆中迁出,转移至伦敦圣潘克拉斯新建的图书馆大楼。
由于大英博物馆的许多文物皆系英国殖民时代自他国劫掠所得,因此这些文物的所有权与归属问题一直存在争议,其中最突出的例子为埃尔金石雕(来自希腊)[4][5][6]和罗塞塔石碑(来自埃及)[7]。
简史
18世纪:建馆
大英博物馆的建立源于内科医生、博物学家和收藏家汉斯·斯隆爵士(1660–1753年)的遗愿 。斯隆一生中共收藏了71000多件物品。他希望在自己去世后,这些藏品仍然可以作为一个整体保存下来。因此他将自己全部的收藏以捐献国家的名义遗赠予当时的国王乔治二世,而其继承人则获得了两万英镑作为回报,当时,斯隆的藏品包括约 71,000 件各类物品,其中包括 40,000 册印刷书籍、7,000份手稿、广泛的自然历史标本,包括 337 卷干植物、印刷品和绘画,埃及,希腊,罗马的古代近和远东地区和美洲地区的文物[8],当遗赠被接收后,国会随之在1753年6月7日通过了法案,批准以此批藏品为基础建立大英博物馆。 [9] 建馆之初的藏品大部分由书籍、手稿以及自然标本,还有少量古物(包括钱币、徽章、版画和绘画)和人类学材料组成。1757年,国王乔治二世捐予国家的皇家手稿也进入了馆藏。 大英博物馆于1759年1月15日正式对公众开放。其原址为伦敦布鲁姆斯伯里区一座建于17世纪的大宅——蒙塔古故居。如今这里依然是博物馆的所在地,也仍然像建馆之初一样,向所有"好学求知者"免费开放。[10][11]
19世纪:扩充与探索
博物馆在19世纪早期已拥有许多知名度很高的藏品,其中包括罗塞塔石碑(1802年入藏)、瑭利所藏古典雕塑(Townley collection of classical sculpture,1805年入藏)以及埃尔金石雕(1816年入藏)等。 1823年,英王乔治四世将其父亲的藏书——国王书库(the King's Library)——捐赠予国家。被安置在大英博物馆内这项捐赠也促成了博物馆的改建和扩建。原蒙塔古居在19世纪40年代被拆除,取而代之的是由罗伯特·斯默克爵士设计的一座新古典主义造型的方形合院式大楼。到了1857年,这座大楼与圆形阅览室(the Round Reading Room)都已落成,组成了博物馆今天的主体建筑。 为了容纳日益增多的藏品,自然历史类收藏品在19世纪80年代时被分流至南肯辛顿的一处新建馆址,也就是后来的自然史博物馆的所在地。 与此同时,博物馆开始大规模参与海外的考古发掘工作。由此进入馆藏的亚述文物成为了人们认识楔形文字(中东地区的一种古文字)的基础。同样地,罗塞塔石碑带来了对古埃及象形文字的破译。
奥古斯塔斯·沃拉斯顿·法兰克斯爵士(1826–1897年)是馆史中这一时期的关键人物。他于1851年被委任为博物馆英国和中世纪收藏的负责人。弗兰克斯不仅充实了馆内的英国和中世纪文物收藏,还进一步把馆藏范围扩阔至来自欧洲的史前器物、民族学收集品和考古材料,以及远东的艺术品和器物。 19世纪期间,博物馆的参观人数大幅增加。尤其是在公共假期,博物馆吸引了大批各个年龄段和所有社会阶层的观众。
20世纪:提供公共服务
20世纪见证了公共服务领域的大规模发展。到19世纪的最后几年,大英博物馆的藏品已经增加到其建筑容量不足。1895年,受托人购买了博物馆周围的69座房屋,并拆除它们而在博物馆的西、北和东侧建造增建工程。第一阶段是从1906年开始建造北翼。 1903年,大英博物馆的首部简明导览出版。1911年,首位讲解员上任。 1923年,大英博物馆首度迎来了超过一百万的参观者。到了1970年代,博物馆已有了积极的展厅修葺计划,并成立了一所负责提供教育与出版服务的公司。一系列的建筑项目也为博物馆带来了新的公共空间和设施,其中包括用于展示帕特农神庙石雕的杜威恩展厅(Duveen Gallery)。 1973年,馆内的藏书成为了新成立的大英图书馆的一部分。但这个新机构还一直留在博物馆内,直到1997年才与藏书一同迁往位于圣潘克拉斯(St Pancras)的新址。 原馆内图书馆的位置则成为了以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命名的伊丽莎白二世大中庭(the Queen Elizabeth II Great Court)。这一部分的建筑由福斯特建筑事务所设计反映了博物馆最近的公共空间扩容。整个大中庭占地达两英亩,是欧洲最大的室内公共空间。大中庭的中部矗立着修复后的圆形阅览室,其四周及地面以下则是新建的展厅和一处教育中心。
21世纪:博物馆近况
进入21世纪后,大英博物馆已经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之一,且还在继续扩充和改善其公共空间与设施。2008至2009年间,四个新的常设展馆相继落成开放,博物馆的另一项主要新建项目——世界文保与展览中心,也已于2014年落成并投入使用。博物馆已不再保留自然历史藏品,曾经陈列的书籍和手稿现已成为独立的大英图书馆的一部分,然而,大英博物馆在其代表世界各地文化的文物收藏中仍然保留着其普遍性,广泛涵盖古代到现代。从最初的1753年藏品,博物馆的收藏已从当初的数量扩展到如今超过1300万个物品,其中7000万个存放于自然史博物馆,而大英图书馆内则保存着1.5亿个物品。
由建筑师薛尼・斯莫克于1857年设计并开放的圆形阅览室。在完工后近150年来曾作为研究人员前来查阅图书文献的重要场所。然而,1997年,圆形阅览室被关闭,当时的国家图书馆(即大英图书馆)迁至新的圣潘克拉斯建筑中。如今,这个空间已经改造为沃尔特和李奥诺尔·安纳伯格基金会中心。
尽管中央庭院的书架已经空无一物,但则由建筑师诺曼·福斯特设计的玻璃屋顶大庭院的拆除工作已经开始进行。最终,重新整建的大庭院于2000年开放,并改善了博物馆周围的流通,但在博物馆面临严重的财政困境且许多展厅对公众关闭的情况下,大庭院却因缺乏展览空间而受到批评。同时,曾位于伯灵顿花园6号的非洲藏品获得了新的画廊,这一项2500万英镑的捐款来自盛博理家族。[12]
目前,大英博物馆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在线数据库之一,作为其庞大网站的一部分,截至2012年初,该数据库中纪录了200万个个别物品,其中650,000个已提供线上浏览的图片。此外,还有一个“精选”数据库,对超过4000个物品进行了详细介绍,以及几个专业的在线研究目录和在线期刊,所有这些都能够免费访问[13] 。2013年,博物馆的网站接待了1950万次访问,较前一年增加了47%。[14][15]
同样在2013年,博物馆迎来了创纪录的670万名游客,较前一年增长了20%。[16]于2014年,博物馆宣布与公众成员合作,在电子游戏Minecraft中重现整个建筑和所有展品[17]。此外,许多电影也在大英博物馆内进行拍摄,2017年末,何鸿卿爵士中国及南亚展厅在两年的修缮后重新对外开放。新的伊斯兰展厅和日本展厅也将于2018至2019年间陆续竣工并开放。[18]
建筑和结构
-
大英博物馆入口
-
博物馆启蒙画廊,以前是国王图书馆,摄于2007年
-
1906年的大英博物馆扩建计划
-
世界保护和展览中心
大英博物馆以其壮观的建筑而闻名于世。馆舍外观为希腊复兴式建筑,主入口面向大罗素街,外观由建筑师罗伯特·斯默克爵士设计。这座建筑拥有44根高达45英尺(约14米)的爱奥尼柱式,这些柱子密切参考了小亚细亚普里耶涅的雅典娜神庙的设计。而位于主入口上方的三角形山墙饰则是由理查·韦斯特马科特爵士所创造的雕塑装饰,描绘了《文明的进步》。该作品展现著15个寓言式的人物,这些人物在1852年被安装完成。
大英博物馆的建设工程最初从东翼(国王图书馆)开始,始于1823年至1828年间。随后是北翼,于1833年至1838年间进行,最初的一个厅堂在建造时被用作阅览室,现在则是威康厅。同时,在西翼北半部(埃及雕塑厅)于1826年至1831年间也进行了工程,并于1842年拆除了蒙塔古屋,为西翼的最后一部分腾出空间。这一部分工程于1846年完成,而南翼则以宏伟的柱廊而著称,始于1843年,完成于1847年,当时正厅和大楼梯开放供公众参观。该博物馆的外墙使用了波特兰石,而周围的墙壁和其他部分则使用了来自南德文郡达特穆尔的海特尔花岗岩建造,并通过特殊的海特尔花岗岩有轨电车运输运送。
在建筑的演变过程中,斯默克的职位在1846年被他的兄弟雪梨·斯米尔克取代,他主要设计了圆形阅读室,该阅读室在1854年至1857年间兴建,直径达140英尺(约43米),是当时世界上第二大的圆顶,仅次于罗马的万神庙。
此外,博物馆的扩建还包括了白色翼楼的添加,该翼位于南立面的东端后方,于1882年至1884年间建造,由建筑师约翰·泰勒爵士设计。1895年,议会向博物馆受托人提供了20万英镑的贷款,用于购买贝德福德德公爵拥有的位于博物馆建筑背后的五条街道的69栋房屋[19]。这些房屋位于大罗素街、蒙塔古街、蒙塔古广场、贝德福德德广场和布卢姆斯伯里街周围。受托人计划拆除这些房屋,并在博物馆站立的街区的西侧、北侧和东侧筑造新的画廊。然而,由于资金不足,该计划只有北立面中央的爱德华七世画廊得以建造,该画廊于1906年至1914年间由约翰·詹姆斯·伯内特爵士设计,并于1914年由乔治五世和玛丽皇后开幕。这些画廊现在用于展示博物馆的版画、素描和东方古董藏品。
杜汶厅(Duveen Gallery)位于埃及、希腊和亚述雕塑厅的西侧,该大厅以约瑟夫·杜汶男爵的名称命名,由美国著名艺术建筑师约翰·罗素·波普所设计,旨在展示埃尔金石雕。尽管于1938年完工,然而在1940年遭受炸弹袭击,随后闭馆长达22年,直至1962年重新开放。除了杜汶厅,博物馆在二战期间的受损区域还包括其他区域:1940年9月,爱德华七世画廊遭受两枚未爆弹袭击,国王图书馆遭到高爆炸弹直接命中,而圆形阅览室的圆顶上掉下一些烧夷弹,但所造成的损害并不严重;在1941年5月10日至11日的夜晚,几颗烧夷弹落在博物馆西南角,摧毁了书库内的15万册书籍,以及大楼梯顶部周围的画廊。这些损害直到1960年代初才得以完全修复。[20]
伊丽莎白二世大庭院则是大英博物馆中心的一个带顶的广场,由标赫和建筑师福斯特建筑事务所共同设计[21] 。大庭院于2000年12月开放,是欧洲最大的有盖广场之一。由一家奥地利钢结构公司建造[22],使用了1656片独特形状的玻璃片。大庭院的核心是原大英图书馆的阅览室,现已迁至圣潘克拉斯。所有渴望阅读的公众皆可进入阅览室。
今天,大英博物馆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博物馆之一,占地超过92000平方米[23][24]。其中包括21600平方米的室内储存空间[25]和9400平方米的室外储存空间。然而,仅不到1%的整个藏品(约50000件物品)向公众展示。[26]
博物馆内有近百个对公众开放的展厅,总计占地2英里(3.2公里)的展览空间。不过,较不受欢迎的展厅开放时间较为有限。为弥补大型临时展览空间的缺失,博物馆斥资1350万英镑建设了世界保护和展览中心,提供临时展览场地,并将博物馆的保护设施集中在一个中心。该项目于2007年7月宣布,由理查·罗杰斯担任建筑师。并于2014年3月的维京展览会前完成。[27][28]2017年,该中心因其在建筑领域的卓越成就而入围斯特林奖。[29]
除此之外,大英博物馆还在西肯辛顿的布莱思之家进行小型和中型文物的室外储存,以及在东伦敦的弗兰克斯豪斯(Franks House)进行“早期史前时期”的工作,包括石器时代和中石器时代,以及其他藏品的存储。[30]
大英博物馆目前分为10个研究和专业馆:
- 古埃及和苏丹馆
- 希腊和罗马馆
- 亚洲馆
- 非洲、大洋洲和美洲馆
- 不列颠、欧洲和史前时期馆
- 中东馆;
- 版画和素描馆
- 硬币和纪念币馆
- 保护和科学研究馆
- 图书和档案馆
开放讯息
地址:大罗素街(Great Russell Street,邮递区号London WC1B 3DG),可乘坐伦敦地铁在霍尔本站、托特纳姆宮路站、古吉街站或罗素广场站下车。伦敦地铁中央线曾经设有大英博物馆站,但已于1933年废止。
大英博物馆,入场免费。
开放时间:
- 博物馆开放时间
- 星期六至星期四:10:00 - 18:00
- 星期五:10:00 - 20:30
- 广场开放时间
- 星期一:09:00 - 18:00
- 星期二和星期三:09:00 - 21:00
- 星期四至星期六:09:00 - 23:00
- 星期日:09:00 - 21:00
著名藏品
埃及和苏丹馆
自从大英博物馆于1753年从汉斯·斯隆爵士收到160件埃及物品后,埃及文物便成为大英博物馆收藏的一部分。至今,大英博物馆共收藏了世界上最大和最全面的埃及古物收藏(超过 100,000件),是除了开罗的埃及博物馆之外,在范围和质量极为重要的收藏展区,当前展示物包括来自埃及和苏丹所有重要地点的物品。并一同说明了从古埃及(包含努比亚地区)从新石器时代的早王朝(约公元前10,000年)到科普特(基督教)时代(公元12世纪)的历史,已经横跨约11000年的历史。
大英博物馆共有七处埃及展区,其中埃及馆二楼的展区展示馆方收藏的140具木乃伊和棺材,是开罗以外最多的收藏品。而大部分藏品皆是来自墓葬或与亡灵崇拜相关的背景,当前仍然是博物馆参观最热切追捧的区域之一。
-
三尊辛努塞尔特三世的花岗岩雕像,公元前1850年。
-
阿孟霍特普三世头像,公元前1350年。
-
尼巴蒙之墓上著名的湿壁画残片“庭中之池”,公元前1350年。
-
拉美西斯二世头像 ,公元前1250年。
-
一对夫妻的塑像,公元前1300-1250年。
-
亨特迈特的镀金外棺材,公元前1250年。
-
胡尼弗的死者之书,第19王朝,公元前1250年。
-
猫的青铜像,公元前664-332年
-
内克塔内布二世方尖碑,第30王朝,约公元前350 年
希腊和罗马馆
大英博物馆拥有世界上最大、最全面的古希腊和古罗马藏品,共有超过100,000件的文物。这些文物大多发轫于古希腊青铜时代(约公元前3200年)到确立基督教为罗马的国教(约313年)之间的一段时期。
-
涅瑞伊得斯纪念碑,公元前390年。
-
摩索拉斯王陵墓的雕像,公元前4世纪。
-
埃伊纳岛上的金耳环,公元前1800年-1700年。
-
金橡树枝,这件土耳其的宝藏上还嵌着一只金蜜蜂和两只金蝉,制造于公元前350年-300年。
-
古罗马角斗士头盔,1世纪。
-
《蹲下的维纳斯》,1世纪。
-
《昔兰尼的阿波罗》,2世纪。
-
波特兰花瓶,1-25年。
-
阿提蜜丝神殿的遗迹,公元前4世纪
-
摩索拉斯王陵墓的马雕像,公元前4世纪
亚洲馆
大英博物馆亚洲馆的藏品既多且杂,这近75,000件藏品见证了亚洲大陆从新石器时代到现在的物质文明的发展。这里有为数众多的藏品来源于大不列颠帝国早期殖民地的官员和探险家。例如,东方陶瓷学会会长、英国希腊裔收藏家尤摩弗帕勒斯在20世纪三十年代带走了大批中国的古董;英国东印度公司的查尔斯·斯图尔特、詹姆斯·普林塞普等人收藏了大量印度的文物。
源自中国
大英博物馆中总计收藏了2.3万件来自中国的各种文物。
-
康侯簋,约公元前11世纪。
-
辉县铜壶,东周。
-
隋阿弥陀佛像, 585年。
-
辽三彩罗汉像,907年-1125年。
-
明祭坛插画壶,15-16世纪。
-
明地府判官像,16世纪。
-
喇嘛坐像,19世纪。
-
敦煌五代绢画《地藏十王图》,9世纪晚期-10世纪早期
其它亚洲国家
-
祭祀用水晶天鹅碗,巴基斯坦,公元前1世纪。
-
阿姆若瓦提藏雕塑,印度,公元前3世纪-1世纪。
-
易卜拉欣·阿迪尔沙阿二世肖像,印度(1580–1626)(莫卧儿王朝)。
-
《玉屋藏娇》,日本,约1770年-1780年(德川时代)。
-
金银佛像,印度尼西亚,8世纪-9世纪。
-
镀金青铜的观世音菩萨像,尼泊尔,公元 16 世纪
-
卡萨帕纳观音菩萨加冕像,印度,公元 12 世纪
-
女神Ambika,印度,公元1034年
-
佛陀之死石雕,巴基斯坦,公元 1-3 世纪
-
阿马拉瓦蒂大理石,印度,公元前 1 世纪至公元 8 世纪
-
阿马拉瓦蒂大理石,印度,公元前 1 世纪至公元 8 世纪
-
摩亨佐-达罗用燧石制成的立方砝码,巴基斯坦,公元前 2600-1900 年
-
带釉下装饰的带盖悬挂罐,泰国,公元 14 至 16 世纪
非洲、大洋洲和美洲馆
大英博物馆收藏了来自非洲、大洋洲和美洲的民族古物,代表了世界各地土著人民的文化。这些共达350,000 多件物品描述了来自三大洲的人类历史和许多丰富多样的文化;现代文物的收集工作则正在进行中。该部门的物品大多在地面和较低楼层的几个画廊中展出。
-
玛雅文明石门,墨西哥,公元600年-900年。
-
黄铜饰板,尼日利亚,1500年-1600年。
-
屋前图腾柱[33],加拿大,1850年。
-
上色面具,加蓬,19世纪。
-
夏威夷的羽毛头饰[34],18世纪。
-
印加帝国的金制迷你美洲驼塑像,秘鲁,1500年。
-
绿松石摩赛克双头蛇[36],墨西哥,公元15-16世纪.
-
用珍珠贝壳和野猪獠牙装饰的碗,用于供应卡瓦酒,夏威夷,公元 1700 年代后期
-
伊迪亚女王的贝宁象牙面具,尼日利亚,公元 16 世纪
-
水獭石像,美国,公元前 200 年 - 公元 400 年
-
石墓守卫,哥伦比亚,公元 300-600 年
-
绿松石摩赛克的面具,墨西哥,公元 1400-1500 年
-
非洲飞刀收藏
-
金合金制成的鸟胸,哥伦比亚,公元 900-1600 年
不列颠、欧洲和史前时期馆
不列颠、欧洲和史前时期馆陈列的藏品见证着广阔和悠久的人类历史。这些藏品包括两百万年前非洲人类最早的手工制品、许多地区史前时期和新石器时代的遗物、欧洲许多重要的历史遗迹的发掘成果等。这些文物代表了东起黑海,西至西班牙,北达斯堪的纳维亚,南望北非的广阔区域的历史和文明[37]。
-
奥杜威峡谷手斧,坦桑尼亚,旧石器时代早期。
-
泅水驯鹿,法国,公元前13,000年。
-
金帐篷模型[38],北威尔士,公元前1900年-1600年。
-
辛顿圣玛丽马赛克耶稣像[40],英格兰南部,4世纪。
-
机械加仑钟,德国奥格斯堡,1585年。
-
带有自动装置的组钟,瑞士,1589年。
-
文艺复兴时期金属器皿展示柜,15世纪
-
圣母玛利亚与耶稣的象牙雕像,公元 1310-1330 年
-
皇家金杯,法国巴黎制造,公元1370-80年
-
公元 1690 年,英格兰的汤玛斯·汤皮恩制作的华丽时钟
-
萨顿胡头盔,英格兰盎格鲁-撒克逊文明,公元 7 世纪初
-
用来存放荆棘王冠的圣刺圣物箱,法国巴黎制造。公元 1390 年代
-
旺兹沃思之盾,公元前 2 世纪
中东馆
大英博物馆收藏了大约330,000件中东展品,拥有除了伊拉克以外世界上最大和最重要的美索不达米亚古物收藏。其中包含亚述、巴比伦和苏美尔文明,这些藏品代表了古代近东及其邻近地区的文明的发展。也涵盖了美索不达米亚、波斯、阿拉伯半岛、安纳托利亚,高加索,中亚,部分叙利亚的圣地和腓尼基和地中海地区从史前时期,包括公元7世纪伊斯兰教的历史。 1825年,克劳迪乌斯·里希(Claudius James Rich)收藏了第一批重要的美索不达米亚物品。 后来,随着奥斯汀·亨利·莱亚德在1845年至 1851年间在尼姆鲁德与和尼尼微地区亚述遗址的发掘,使得收藏急剧扩大。使得宫廷浮雕、石碑,包括沙尔马那塞尔三世的黑色方尖碑也被带到了大英博物馆。
-
鸟翼狮身人面像(一对),尼鲁德,公元前860年。
-
亚瑟宫殿的浮雕,公元前701-681年
-
灌木丛中的公羊,伊拉克北部,公元前2600年。
-
乌尔市民的生活概览(Standard of Ur)[42],Ur,公元前2600年。
-
象牙雕饰,尼姆鲁德,公元前9-8世纪。
-
亚述巴尼拔捕猎的狮子,亚述,公元前645年。
-
沙尔马那塞尔三世的黑色方尖碑,前 827–824年
-
亚述巴尼拔宫殿的猎狮浮雕,前 645–635 年
-
由釉面砖制成的狮子的面板,新巴比伦,公元前 604-562 年
-
来自奥克苏斯宝藏的战车,这是现存最重要的阿契美尼德王朝金属制品收藏,公元前 5 至 4 世纪
-
白色方尖碑,公元前1050-1031 年
-
乌尔王族局戏,公元前3000年
绘画和印刷品馆
自1808年成立以来,这里收藏的绘画和印刷作品已成为世界上最有价值,最具代表性的艺术收藏。该馆藏有近50,000件画作和超过两百万幅印刷制品[43]。馆藏绘画作品涵盖了西方绘画史的最主要的艺术家的最高品质的作品,这些著作可以从14世纪追溯到当下。而印刷品系列则包括了版画、出版物、讽刺漫画等在内的各种各样、内容极其丰富多彩的人类最高水准创造集合。
-
罗希尔·范德魏登 - 年轻姑娘的肖像, 1400年
-
希罗尼穆斯·波希 - 滑稽理发店, 1477-1516年
-
桑德罗·波提切利 - 丰收的寓言, 1480-1485年
-
列奥纳多·达·芬奇 – 圣母玛利亚,圣安妮,圣婴施洗约翰,1499–1500年。
-
拉斐尔 – 母子头部的研究, 1509-11年
-
丢勒 - 海象素描, 1521年
-
彼得·保罗·鲁本斯 - 母狮素描, 1614-1615年。
-
弗朗西斯科·德·祖巴兰[45] - 僧侣头像, 1625–64年
-
克罗德·洛林 - 骡子, 1630-1640年
-
伦勃朗 – 十字架脚下的哀悼, 1634–35年
-
托马斯·庚斯博罗 - 拿玫瑰花的少女, 1763-1765年
-
约瑟夫·玛罗德·威廉·特纳 - 纽波特城堡水彩画, 1796年
-
约翰·康斯特勃 - 从汉普斯特德希思远眺风暴中的伦敦(水彩画), 1831年
-
詹姆斯·惠斯勒 - 伦敦切尔西里奇巴特西岸边(石版画), 1878年
-
文森特·梵高 - 果园里掘地的男人(版画), 1883年
硬币和纪念币馆
保护和科学研究馆
图书和档案馆
争议
文物归还争议
大英博物馆因收藏了许多来自其他国家的文物,而且当中不少是在殖民年代通过盗窃或强取等方式取得,因此部分文物备受争议,现在不少国家都要求将这些文物归还其本国。[46][47]当中的罗塞塔石碑、贝宁青铜器、埃尔金石雕及埃塞俄比亚塔博特等最具争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支持希腊的宣称,要求归还埃尔金石雕给希腊,但最终大英博物馆方面仍然拒绝归还埃尔金石雕。[48]当中的部分来自中国的文物也存在争议,因为这些是在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远征军摧毁北京圆明园时窃取的文物,这一事件在当年已经引起许多知识分子的反对,比如维克多·雨果就曾抗议英国的行为。[49][50]中国自2009年以来起就要求大英博物馆及维多利亚与阿尔伯特博物馆开放相当档案,以供中国调查人员团队进行调查,以记录流失到国外的中国国宝。[51]2010 年,大英博物馆前馆长尼尔·麦格雷戈表示望英国和中国的调查人员能够共同研究这个有争议的藏品。[52]2020 年,博物馆任命了一名策展人来研究其藏品的历史,包括有争议的物品。[53]
面对争议大英博物馆明确反对归还,表示︰“归还主义的前提是指,在一个国家制造的任何东西都必须返回到原来的地理位置,这将清空大英博物馆和世界上其他‘伟大’的博物馆。”[54]博物馆还辩称,据1963年的大英博物馆法,任何文物一旦进入其馆藏,就不得离开。[55] 不过大英博物馆还是退回了塔斯马尼亚原住民墓葬等物品。[56]
2023年8月大英博物馆文物被盗事件发生后,中国大陆有媒体呼吁,要求大英博物馆无偿归还中国文物。此后以该事件为题材的网络剧《逃出大英博物馆》上线播出,引发网民关注,表示“没有一个中国人,能笑着走出大英博物馆”。有意见认为中国大陆政府并无意解决问题,仅在刻意操弄民族主义。[57]
具有争议的藏品
藏品中的争议物品引起了广泛关注。以下是其中一些争议性物品:
- 埃尔金石雕:希腊主张这些雕像应归还,并且得到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国际组织的支持[58][59]。
- 贝宁青铜器:尼日利亚声称这些雕像应归还,该国政府已通过决议,要求归还全部700件青铜雕像[60]。大英博物馆在1950年代至1972年间私下出售了30件青铜雕像,其中大多数已归还尼日利亚[61]。
- 埃塞俄比亚塔博特:前阿克苏莫尔文明硬币:埃塞俄比亚主张这些文物应归还[62][63]。
- 被盗画作(纳粹劫掠):大英博物馆向尤里·佩莱德(Uri Peled)支付了17.5万英镑的赔偿金[64]。
- 阿契美尼德帝国阿姆河宝藏中的黄金和银器:2007年,塔吉克斯坦总统下令专家调查是否存在索赔的可能性[65]。
- 罗塞塔石碑:埃及主张应归还。
- 敦煌文献,包括莫高窟卷轴、手稿、绘画、经文和文物,包括《金刚经》: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张应归还。
- 原住民盾牌:澳大利亚原住民主张这些盾牌应归还。
- 失落的朋友:智利代表复活节岛提出索赔。[66]
- 人类遗骨的归还和埋葬:具有争议性的问题,大英博物馆已经针对此发布了相关政策[67]。
- 威尔士文物:威尔士人主张应归还,尤其是模金斗篷[68],还有里德-格斯盾牌,默尔赫博格盾牌和兰勒芙尼月牙形项链。[69][70]
贺岁活动争议
2023年1月,大英博物馆官方推特发布了“韩国春节”活动预告,导致中国人在社媒批评该博物馆。 [71][72]
恐怖袭击事件
2023年8月8日,一名男子在排队进入大英博物馆时突遇袭击被刺伤,一名男性嫌疑人已被逮捕。8月10日下午,中国驻英国大使馆工作人员告诉南方都市报记者,该名男性遇袭者是中国公民[73]。
盗窃
1990年,一件17世纪的酒井田柿右卫门雕像被盗。1991年,地下室两个明治时期的雕像被盗走。1993年,十五枚罗马时期的硬币被盗。1996年,一个日本箱子和两本波斯时代的书籍被盗。[74].
2002年7月,一座大理石雕像被盗。该雕像价值5万英镑。[75]
2023年8月16日,博物馆发现有一些存放在储藏室的黄金、珠宝被盗,同时博物馆解雇了一名员工。伦敦警察厅随即介入调查。[76]8月25日,大英博物馆馆长哈特维格·费雪因文物盗窃事件宣布辞职。[77]12月,大英博物馆表示,该馆有2000件未展出藏品失踪、被盗或者受损,一些藏品的部件被当成废品出售。[78]
参见
参考资料
- ^ The British Museum story. British Museum. [2021-12-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1-03).
- ^ The Life and Curiosity of Hans Sloane. British Library. [2021-12-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1-19).
- ^ History of the British Library. British Library. [2021-12-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2-07).
- ^ UNESCO Letter to British Government for the return of Parthenon's Marbles. UNESCO. [2021-08-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0-19).
- ^ UK has not written back to UNESCO Letter (PDF). UNESCO.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0-10-15).
- ^ Elgin Marbles: UK declines mediation over Parthenon sculptures. BBC News. 2015-04-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06).
- ^ Milmo, Cahal. The Big Question: What is the Rosetta Stone, and should Britain return. The Independent. 2009-12-09 [2021-12-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3-11).
- ^ Creating a Great Museum: Early Collectors and The British Museum. Fathom. [2010-07-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1-02).
- ^ General history. British Museum. 2010-06-14 [2010-07-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4-12).
- ^ Wilson, David, M. (2002). The British Museum: A History. London: The British Museum Press. p. 25.
- ^ Hoock, Holger (2010). Empires of the Imagination: Politics, War and the Arts in the British World, 1750–1850. Profile Books. p. 207. ISBN 9781861978592. Retrieved 21 July 2016.
- ^ Africa. The British Museum. [2023-08-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1-23) (英语).
- ^ Highlights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档,存档日期2015-10-31. British Museum, online research catalogues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档,存档日期2012-04-17. British Museum and online journals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档,存档日期2012-04-12. British Museum
- ^ Collection. The British Museum. [2023-08-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1-30) (英语).
- ^ British Museum gets record 6.7m visitors for 2013. BBC News. 2014-01-14 [2023-08-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3-30) (英国英语).
- ^ Smithers, Rebecca; correspondent, consumer affairs. Sunny weather drew record numbers to UK's outdoor tourist hotspots in 2013. The Guardian. 2014-03-05 [2023-08-29]. ISSN 0261-307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3-05) (英国英语).
- ^ British Museum to be digitally recreated in Minecraft. BBC News. 2014-09-21 [2023-08-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9-22) (英国英语).
- ^ 大英博物馆的历史-大英博物馆中文官网. [2019-07-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7-18).
- ^ Title deed of the 'perimeter properties' of The British Museum, BM Archives CA TD
- ^ pp. 65–66, Building the British Museum, Marjorie Caygill & Christopher Date 1999
- ^ Norman Foster and the British Museum, Norman Foster, Deyan Sudjic & Spencer de Grey 2001
- ^ British Museum Project. Waagner Biro. [2011-10-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8-21).
- ^ About us. British Museum. [2013-03-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12-13).
- ^ [1][失效链接]
- ^ Cross calls for new debate on stored collections. Museums Association. 2011-01-26 [2013-06-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5-26).
- ^ Huang, Jennifer; Kuo, Deborah. British Museum feels privileged to put exhibition in Taiwan. Taiwan Headlines. Government Information Office, Republic of China (Taiwan). 2007-01-31 [2010-09-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9-28).
- ^ Higgins, Charlotte. British Museum plans £100m complex for blockbusters. The Guardian (London). 2007-07-05: 10 [2007-07-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8-25).
- ^ British Museum unveils new £135 million wing. Design Week. 2014-03-07 [2014-06-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7-13).
- ^ Wainwright, Oliver. Stirling prize 2017 shortlist: from a cool crowdfunded pier to a giant hole in the ground. The Guardian. 2017-07-19 [2022-09-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9-22).
- ^ Franks House. British Museum. [2014-01-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2-03).
- ^ 罗塞塔石碑-大英博物馆中文官网. [2019-07-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4-17).
- ^ user:myasuda. Editing Kakiemon elephants (British Museum). 2018-11-25 [2019-07-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02).
- ^ kayung totem pole. [2019-07-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9-17).
- ^ Mahiole - Wikipedia. [2019-07-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4-27).
- ^ Moai - Wikipedia. [2019-07-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7-05).
- ^ 绿松石摩赛克双头蛇-大英博物馆中文官网. [2019-07-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4-18).
- ^ Department of Britain, Europe and Prehistory-british museum-wikipedia. [2019-07-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7-20).
- ^ mold cape. [2019-07-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4-01).
- ^ Claudius - Wikipedia. [2019-07-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7-23).
- ^ Hinton St Mary Mosaic Wikipedia. [2019-07-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02).
- ^ Cyrus Cylinder - Wikipedia. [2019-07-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8-09).
- ^ Collns, Sarah. The Standard of Ur. London: The British Museum Press. 2015: 64. ISBN 9780714151137.
- ^ "Prints and Drawings galleries". [2019-07-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1-03).
- ^ Crossing the Red Sea - Wikipedia. [2019-07-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1-15).
- ^ Francisco de Zurbarán - Wikipedia. [2020-10-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15).
- ^ Tharoor, Kanishk. Museums and looted art: the ethical dilemma of preserving world cultures. The Guardian. 2015-06-29 [2018-04-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6-10) (英语).
- ^ Where it is safe to do so, cultural artefacts should be repatriated. The Economist. 2016-02-23 [2018-04-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7-01) (英语).
- ^ UNESCO Letter to British Government for the return of Parthenon's Marbles. UNESCO. [2018-04-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0-19).
- ^ Bowlby, Chris. The palace of shame that makes China angry. BBC News. 2015-02-02 [2015-01-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6-24).
- ^ The Chinese expedition: Victor Hugo on the sack of the Summer Palace. www.napoleon.org. [2016-01-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5-05).
- ^ Foster, Peter. China to study British Museum for looted artefacts . The Telegraph. 2009-10-19 [2015-01-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1-11).
- ^ Foster, Peter. British Museum 'welcomes investigation with Chinese over artefacts' . The Telegraph. 2010-11-15 [2016-01-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1-11).
- ^ Bailey, Martin. British Museum hires curator to research history of its collection, also covering contested objects such as the Parthenon Marbles. The Art Newspaper. 2021-02-15 [2021-08-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15).
- ^ Greek and Roman Antiquities. British Museum. 2010-06-14 [2010-07-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05-23).
- ^ British Museum Act 1963, s 5.
- ^ Request for repatriation of human remains to Tasmania. The British Museum. 2006-03-24 [2021-07-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02).
- ^ 破3億點閱 !《逃出大英博物館》點燃小粉紅怒火 學者批:操弄民族主義. Yahoo News. 2023-09-09 [2024-09-07] (中文(台湾)).
- ^ Breal's Silver Cup to be displayed at the New Acropolis Museum for one-year period from September 2012. BCRPM. [2007-07-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7-27).
- ^ Linda Theodorou; Dana Facaros. Greece (Cadogan Country Guides). Cadogan Guides. 2003: 55. ISBN 1-86011-898-4.
- ^ Kennedy, Maev; arts; correspondent, heritage. British Museum sold precious bronzes. The Guardian. 2002-03-28 [2023-08-29]. ISSN 0261-307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8-29) (英国英语).
- ^ Benin bronzes sold to Nigeria. 2002-03-27 [2023-08-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7-10) (英国英语).
- ^ Ethiopia demands stolen crown back. The Independent. 2008-11-23 [2023-08-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8-16) (英语).
- ^ Hoffman, Barbara T. Art and Cultural Heritage: Law, Policy and Practic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6: 5 [2020-11-09]. ISBN 978052185764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3-15).
- ^ Getting the Nazi stolen art back - Channel 4 News. web.archive.org. 2009-09-06 [2023-08-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9-06.
- ^ Harding, Luke. Tajik president calls for return of treasure from British Museum. The Guardian. 2007-04-10 [2023-08-29]. ISSN 0261-307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8-29) (英国英语).
- ^ Sharp, Sarah Rose. Easter Islanders Ask British Museum to Return Sacred Statue, Offering Replica in Return. Hyperallergic. 2018-10-23 [2023-08-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1-16) (美国英语).
- ^ Human remains. The British Museum. [2023-08-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1-28) (英语).
- ^ Mold Gold Cape: Artefact should be on display in Wales - academic. BBC News. 2022-04-18 [2023-08-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1-15) (英国英语).
- ^ Buried treasure: calls for important Welsh artefacts to be brought back home. Nation.Cymru. 2021-09-25 [2023-08-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1-15) (英国英语).
- ^ Yn ôl i Gymru?. BBC Cymru Fyw. 2016-04-03 [2023-08-29] (威尔士语).
- ^ 大英博物馆“韩国农历新年”争议背后的文化归属之争. BBC. 2023-01-22 [2023-01-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2-15).
- ^ 洪怡霖. 農曆新年該譯成Lunar或Chinese New Year?多國被指「提早赤口」. HK01. 2023-01-22 [2023-01-23].
- ^ 一名中国男子在大英博物馆门口遇刺,使馆回应!正与警方沟通. 南方都市报. 2023-08-10 [2023-08-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8-10).
- ^ Martin Bailey. Question in Parliament uncovers extensive losses regarding thefts from UK national museums. The Art Newspaper. 2000-10-01 [2023-08-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1-20).
- ^ British Museum struck by robbery. Evening Standard. 2002-07-31 [2023-08-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1-16).
- ^ British Museum worker sacked over missing treasures. BBC. 2023-08-16 [2023-08-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20) (英国英语).
- ^ 大英博物馆宝物失窃损坏 馆长引咎辞职. RFI - 法国国际广播电台. 2023-08-26 [2023-08-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8-26) (中文).
- ^ 大英博物馆两千件藏品被盗或受损 部分被当废品卖. 新闻频道_央视网(cctv.com). 2023-12-16 [2023-12-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2-17) (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