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量生产

大量生产(英语:Mass production)简称量产。因为大量生产有降低成本,提高生产效率英语Productive efficiency的好处,量产之概念很早便在人类社会中出现。但量产的实行则受制于规格化的先决条件。在规格化尚未能达成之前,量产的对象仅限于低技术、低精密度之产业,如砖块等简单产品。随着规格化之普及,分工越细,量产所能处理的对象也同时增多。

二战期间美国贝尔飞机公司的战斗机量产生产线内景
纸业生产流程
百威啤酒自动生产线英语production line
皮鞋生产线

概要

法国枪匠奥诺雷·布兰英语Honoré BlancHonoré Blanc)在1785年左右开发可互换的零件,他跟汤玛斯·杰弗逊(Thomas Jefferson)讨论他的系统,然后杰弗逊在美国增进布兰的计划,变成美国制造系统的基本。19世纪,由于机床的发展(使金属成型的机床)、铁路交通的进步,透过采用标准部件和广泛的分工,以用低成本生产大量产品。现代概念的量产才开始蓬勃发展。

在传统手工业师傅与早期工业工匠们中,必须自行去商场搜购材料来制作、组装零件,自行找寻、安放、使用各种工具、操作机器很多次以便完成手中的产品。组装一个复杂产品(如时钟)也许要做这些事数百次。在大量生产的行业中,每个工人只要用同一项工具重复一项或少数几项程序。各个工作者在各个产品上作一样或几乎一样的工作来协力完成。需要的工具和零件几乎一直在工作者的手边,不需花太多时间去拿。另外,雇用一名熟练工匠也是高昂的花费,这样参差不齐的复杂训练使得能工作者也不会太多,反观大量生产线下的工人只要会某一样制程的技能就行了。

20世纪初期,亨利·福特在发扬了此生产方式。其T型车就是有名的例子。各个工作者被配置往往成一条长线,而大量产品像河川一样经过各个工作者。此线即为所谓的“装配线”(又称生产线、装篏线;中国大陆称“生产车间”)。采用了流水线的产品以输送带输送。较重的产品则吊在工作者头上的吊轨输送。像这种生产复杂产品的工厂往往有数条辅助生产线,组装“次组装模组”(例如汽车座椅、引擎),再送给“主”生产线组装成完成品(汽车)。普通大量生产工厂的解析图看起来更像是鱼骨图而不是一条直线。

大量生产十分有名,因为这大大提高个别人员的生产力,因此能生产相当便宜的产品卖给大众。大量生产的高效率有几个原因。最主要的原因是大量生产减少了各种无用的程序与浪费,以及巨大利润给售价的回馈。高效率的另一个原因是采用大量生产的工厂能稳定的买进大量的材料,所以购买材料的成本(运输、议价、秘书工作等等)可以减少。高效率的最后一个重要原因是垂直整合策略,也就是生产全部或是大部分的零件、次组装模组。例如福特汽车公司一度发展成这样:在美国从明尼苏达州开采铁矿,从矿石开始加工,最后在底特律完成汽车,赚走从矿石到汽车的所有附加价值程序所产生的利润。

时至今日,工厂管理者不再选择生产所有的部分,而是选择生产投资报酬率较高的部分。基本的策略是将赚得少的部分外包给其他组织。通常,承包的组织比普通工厂能够负担更特化的设备,或是能更有效率的执行某一程序,也就是将整个社会甚至世界看成一座工厂。

另见

参考

  • Beaudreau, Bernard C. Mass Production, the Stock Market Crash and the Great Depression. New York, Lincoln, Shanghi: Authors Choice Press. 1996. 
  • Heßler, Martina. Kulturgeschichte der Technik. Frankfurt: Campus Verlag. 2012. ISBN 3593397404. 
  • Kaiser, Walter; König, Wolfgang. Geschichte des Ingenieurs. Ein Beruf in sechs Jahrtausenden. München: Carl Hanser Verlag GmbH & Co. KG. 2006. ISBN 34464048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