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永通宝
宽永通宝(日语:/寛永通宝〔寛永通寳〕/かんえいつうほう Kaneitsūhō),日本江户时代的一种铜钱,铸行于1626年至1868年间,铜制和黄铜制的宽永通宝使用到1953年。[3][4][5]
寛永通宝 | |
---|---|
国家/地区 | 日本德川幕府 |
价值 | 1文、4文 |
成分 | 铜合金(青铜或黄铜),铁 |
铸造年份 | 1626年–1868年(1文) 1768年–1868年(4文) |
正面 | |
图案 | 寛永通宝 |
设计时间 | 1626年(水户藩) 1636年(德川幕府) |
背面 | |
图案 | 1文通常为光背,部分有记局字[1] 4文为水波纹1768年为21道,1769年至1868年为21道[2] |
概述
宽永通宝形状为方孔钱,面值有4文与1文两种,正面皆刻“宽永通宝”,背面4文有波纹,1文则无,1文背面部分有记局字。宽永通宝多为庶民小额消费使用,大额消费使用小判与丁银,因为江户时代同时存在金、银、铜本位货币,称为“两替商”的汇兑机构盛行。
历史
发行
江户幕府成立后,幕府设立金座、银座,发行、统一金银币,铜钱部分则于1606年发行庆长通宝,但庆长通宝只在江户为主的东国地区和京都流通,丰臣氏所统治大阪仍使用各种外地流入货币。另外各大名在领地私铸铜钱但现象依旧存在,幕府必须多次发布撰钱令禁止私铸,对外贸易也导致铜钱大量流出,导致幕府意识到必须发行全国统一的铜钱,解决铜钱不足、混乱的问题。[6]
在寛永3年 (1626年)常陆国商人佐藤新助在幕府和水户藩许可下铸造第一批宽永通宝,但当时仍非官方货币,佐藤新助死后停止铸造。寛永13年 (1636年)5月5日,幕府宣布于6月1日发行宽永通宝,幕府一度打算禁止旧钱流通,但是因为长州藩和萨摩藩反对,以及幕府没有足够铜矿铸造足量宽永通宝,因此暂时允许使用旧钱,1637年4月以确保宽永通宝的铸造材料为由,开始禁止出口铜,包括铜钱,并持续到1646年,改为保护性商品。[6]
演变
寛永13年6月幕府在江户设钱座,开始铸造宽永通宝,从1636~1659年铸造的宽永通宝被称为古宽永,主要的铸造厂是幕府所属的江户和近江坂本的钱座,但水户、仙台、松本、三河吉田、高田、冈山、长州、冈等藩也经幕府许可设立钱座铸造钱币。宽永通宝发行之后因为迅速普及导致通货膨胀,1640年幕府宣布停止铸造,直到1653年恢复铸造。[7]
1659年以后铸造的宽永通宝被称为新宽永,此时日本已完全将输入中国铜钱替换为日本自行铸造的货币。不同时期宽永通宝的质量不一,主要受当时日本同时使用金、银、铜钱三种金属货币,当金、银货币铸造品质下降,导致原料矿价升高,铜钱品质也随之下降,另外铜钱不足时也会牺牲铜钱品质增加发行量。当时中国的清朝也输入宽永通宝使用。
18世纪因为铜矿不足、价格升高,于1738年开始铸造铁制宽永通宝,但是不受欢迎。1768年又发行黄铜制宽永通宝,并将面额定为4文,[8]许多物品改以4的倍数定价,并出现类似今日百元商店的“四文屋”。
日本开港之后与美国协定1银元兑换铜钱4697文,但在中国1银元仅兑换铜钱800~1000文,导致外国人大量将铜钱输出日本转运至中国。为了与之对抗幕府以铁制1文宽永通宝和天保通宝换回铜制宽永通宝,定价为铜制宽永通宝1贯=铁制宽永通宝1贯548文,并为此铸造52万贯铁制宽永通宝。[9]
1861年甚至发行铁制四文宽永通宝,但与铁制一文宽永通宝一样不受欢迎。1867年幕府不再管控货币兑换价格,交由市场自由运作,当时兑换价为铁制宽永通宝1文=铜制宽永通宝4文或黄铜制四文宽永通宝12文。[9]
明治以降
进入明治维新后,1868年政府为了应对铜钱流出,增加铜钱价值,宣布铁制宽永通宝1文可兑换铜制宽永通宝12文或黄铜制四文宽永通宝24文。1871年日本制定新货条例,订立圆‧钱‧厘的货币体制,并公告宽永通宝价格为:[10]
- 铜制一文=1厘
- 黄铜制四文=2厘
- 铁制一文=1/16厘
- 铁制四文=1/8厘
其中铜制一文与黄铜制四文宽永通宝因为政府铸造的一厘货币稀少,在市面上仍有流通量,被称为“一厘钱”和“二厘钱”。铁制宽永通宝于1873年被宣告失去货币效力,但仍被使用至1897年货币法施行前。1897年货币法实施之后宽永通宝使用逐渐减少,厘的支付大多以火柴、纸张等日用品取代,1916年租税方面正式宣布放弃厘,一般商贸随之跟进,“一厘钱”和“二厘钱”成为无用货币,但银行结算时仍将宽永通宝最为最小货币单位。[11]
宽永通宝在法律上正式宣告停用是在1953年颁布的小额通货整理法,至此江户时代发行的货币才在法律上失去其效力。[12]
参考
- ^ Numista 1 Mon Kan'ē Tsūhō; new type; copper alloy; with mintmark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Retrieved: 02 July 2018.
- ^ David Hartill (2011). Early Japanese Coins. New Generation Publishing. ISBN 0755213653
- ^ Suzuki Kimio, Shutusdo senka no kenkyû, 202-21.
- ^ Iwahashi Masaru, "Kahei no shinyô", in Ryûtsû keizaishi, 436; Yasukuni Ryôichi, "Kahei no chiikisei to kinseiteki tôgô", 263-64
- ^ Takayanagi Shinzô and Ishii Ryôzô, eds, Ofuregaki kanpo shûsei 3 (Tokyo: Iwanami shoten, 1958), code no. 1855 (June 1670).
- ^ 6.0 6.1 安国良一 ‘日本近世货币史の研究’思文阁出版、2016年。ISBN 978-4-7842-1848-6
- ^ 滝沢武雄 ‘日本の货币の历史’吉川弘文馆、1996年。ISBN 4-642-06652-7
- ^ 田谷博吉 ‘近世银座の研究’吉川弘文馆、1963年 ISBN 978-4-6420-3029-8
- ^ 9.0 9.1 小叶田淳 ‘日本の货币’至文堂、1958年。
- ^ 明治财政史编纂会 (编). 明治財政史(第11巻)通貨. 明治财政史発行所. 1905: p.446–449 [2022-12-13]. doi:10.11501/99325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2-13).
- ^ 今泉忠左エ门编. 寛永錢記. 泉行馆. 1927: p.41 [2022-12-23]. doi:10.11501/122378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2-23).
- ^ 久光重平. 日本貨幣物語 初版. 毎日新闻社. 1976. ASIN B000J9VAP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