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炮
巴黎炮(德语:Paris-Geschütz),又名为“威廉皇帝炮”(德语:Kaiser-Wilhelm-Geschütz),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国用来轰击巴黎的一门超级火炮,在1918年3月到8月期间服役,是有史以来射程最远的大炮。
巴黎炮 | |
---|---|
类型 | 超级大炮、列车炮 |
原产地 | 德意志帝国 |
服役记录 | |
使用方 | 德意志帝国 |
参与战争/冲突 | 第一次世界大战 |
生产历史 | |
研发者 | 弗里茨·劳森贝格尔 |
生产商 | 克虏伯 |
基本规格 | |
重量 | 256吨 |
长度 | 34米(111英尺7英寸)[1]:84 |
口径 | 211毫米,后来加大至238毫米 |
后膛 | 水平滑动块 |
射击仰角 | 55度 |
枪口初速 | 1,640 m/s(5,400 ft/s) |
有效射程 | 130 km(81 mi) |
作为军事武器,巴黎炮并没有取得巨大成功,它的有效载荷很小,炮管需要经常更换,而且火炮的精度仅足以对付城市规模的目标。德国的制造此炮的目的是制造一种心理武器来打击巴黎人的士气,而不是摧毁这座城市本身。
历史
1918年3月21日上午7时18分,德军大炮炮弹落在法国巴黎塞纳河码头(Quai de la Seine),炮击持续了15分钟,之后总共发现21枚弹壳[2]。最初人们以为是齐柏林飞船的炸弹,但当天并没有看到飞船的踪形,而且那些弹壳是大炮炮弹而非炸弹,于是法军推断可能是德军匿藏在附近,但搜索无果[2]。数天后,法国航空侦察队飞行员迪迪埃·多拉发现了巴黎炮[3]。
巴黎炮整个计划极为机密,发射地点库西堡-欧夫里克与目标巴黎市距离为121公里,炮弹重量约125kg,能发射上40公里高空,也是人类第一个进入平流层的人造物体。巴黎炮安装在列车上,沿铁路轨道移动,每次发射需动员80人操作。由于超长射程,因此德国科学家需小心计算科里奥利力对炮弹的影响,炮弹进入平流层后阻力会大减,能有效提高射程[4]。
3月29日,巴黎炮击中了圣盖法削和圣玻罗大削教堂,导致其屋顶坍塌,造成91人死亡。到了1918年8月,由于协约国的推进,德军只好收起大炮。协约国并没有捕获大炮,但一般相信德军已自行销毁。
巴黎炮本身用意并不是摧毁巴黎市,而是心理威吓法国人,但在战略上来说,巴黎炮是一项失败品,只造成300多人死亡和900多人受伤。到了1930年代,德国人以巴黎炮获得的知识,研发长程火箭取代巴黎炮。而克虏伯在纳粹掌权后获得资助研发新的列车炮——K12列车炮,是巴黎炮的优化版本[5]。曾用来跨越英吉利海峡轰击英国。
一战后
根据《凡尔赛条约》的条款,德国人必须将一门完整的巴黎大炮移交给盟军,但他们从未遵守这项要求。
1930年代,德国陆军开始对用于远程火炮的火箭感兴趣,以取代《凡尔赛条约》明确禁止的巴黎炮。这项工作最终导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使用的V-2火箭。
尽管有禁令,克虏伯仍继续进行远端火炮的理论研究。1933年纳粹政府上台后开始资助该计划后,他们开始了实验工作。这项研究催生了21公分K12列车炮,这是对炮设计概念的改进。虽然它的尺寸和射程与前身大致相似,但克虏伯的工程师显著减少了枪管磨损的问题。他们也透过将K12打造为铁路炮,提高了固定巴黎炮的机动性。
流行文化
在查理卓别林的电影《大独裁者》中出现了对巴黎炮的戏仿。“托曼尼亚人”(代表德国的虚构国家)向巴黎圣母院开炮,成功炸毁了一座小户外厕所。
圣盖法削和圣玻罗大削教堂的毁坏激发了罗曼·罗兰写出小说《皮埃尔和卢斯》的灵感。
参考资料
书目
- Ford, Roger. Germany's Secret Weapons in World War II. Zenith Imprint. 2000. ISBN 0760308470.
- Henry W. Miller, Railway Artillery: A Report on the Characteristics, Scope of Utility, etc. of Railway Artillery, United State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1921
- Bull, Gerald V.; Murphy, Charles H. Paris Kanonen: The Paris Guns (Wilhelmgeschutze) and Project HARP. Herford: E. S. Mittler. 1988. ISBN 3-8132-0304-2.
- 李宛蓉. 莫薩德檔案解密. 台湾: 大是文化. 2013. ISBN 978-986-6037-7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