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帕托契卡
扬·帕托契卡(Jan Patočka,1907年6月1日—1977年3月13日),捷克哲学家。
扬·帕托契卡 | |
---|---|
出生 | 1907年6月1日 图尔诺夫 |
逝世 | 1977年3月13日 (69岁) 布拉格 |
墓地 | Břevnov cemetery |
母校 |
|
职业 | 教育学家、作家、大学教师、美学家、翻译家、舆论记者 |
奖项 | Order of Tomáš Garrigue Masaryk, 1st class、honorary doctor of the RWTH Aachen University、participant in the resistance and resistance against communism |
签名 | |
生平
1925年,帕托契卡在查理大学文学院攻读斯拉夫学、罗曼学以及哲学,及后在1928年在巴黎就读,在那里第一次遇见胡塞尔。1931年,他在撰写博士论文,并在1932年开始讲授哲学。但他于同一年去了柏林洪堡大学,并从1933年开始在弗莱堡大学研究现象学。在弗莱堡,他在胡塞尔与海德格尔的指导下研究现象学。他也结识了胡塞尔的助理芬克,后来更成为终生的朋友。
帕托契卡是布拉格的德语捷克语哲学学会的奠基人之一,更被选为该会的捷克裔书记(德裔书记则为Ludwig Landgrebe)。
1936年,他写成教授资格论文,题目为Přirozený svět jako filosofický problém(《自然世界作为哲学问题》),本文一直影响着后来捷克哲学的发展。1937年,他成了哲学期刊Česká mysl(《捷克精神》)的责任编者。1938年,他加入了巴黎国际哲学学会。
在纳粹时代和共产主义统治的时代,他曾多番被禁止在大学内进行任何活动,帕托契卡唯有在一个研究单位中从事翻译工作。尽管如此,他仍然私下举行讲演,也在1960年代到德国和法国成为访问讲师。
哲学
帕托契卡的哲学思考基本上从胡塞尔后期思想出发。在阐述这个胡塞尔哲学概念的同时,帕托契卡沿用了海德格尔哲学的一些核心概念,例如历史性、技术性等等。另一方面,他也批评海德格尔哲学未能充分处理“在世存在”之基本结构的问题。对于帕托契卡来说,“在世存在”之基本活动并不在于揭示真理(在这一点上,帕托契卡尤其对汉娜·阿伦特的著作感到兴趣)。通过批判海德格尔,帕托契卡提出了关于“人类生存的三种运动”的学说:一、接受;二、复制;三、超越。
另一方面,帕托什卡本人亦将黑格尔与谢林许多著作翻译成捷克语。此外,他亦对前苏格拉底哲学和古典希腊哲学进行解释,并且撰写过多篇长文,讨论希腊观念如何影响着今日欧洲概念的形成。他也积极参与捷克哲学、捷克艺术、捷克历史和捷克政治的讨论。
德里达、里科、雅各布森都曾谈论过帕托契卡的思想。德里达尤其在《死亡的赠与》一书中以不少篇幅谈论帕托契卡的《历史哲学的异端式论考》。
《自然世界作为哲学问题》
《自然世界作为哲学问题》是帕托契卡其中一部主要著作,在1936年首次出版,是为其教授资格论文。帕托什卡从胡塞尔后期思想出发,关注生活世界(Lebenswelt)的问题及结构,以及人在其中的地位,藉以揭示人与世界的自然经验。这种自然经验的缺失,导致人们不再将世界把握为一个整体,只从科学的角度来解释世界,并将世界分割来开,成为不同学科的研究对象。这种世界观最终导致人们放弃追问人在世生存的意义,导致一种被动的宿命论,在此人没有什么责任可言。
本书于1970年再版,共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即为其1936年的教授资格论文,在其中,帕托契卡对自然世界的分析是基于胡塞尔超越论现象学的。第二部分是帕托契卡33年后所加的详细补充,在这里,帕托契卡根据海德格尔的学说,对胡塞尔提出批评。正是在第二部分这里,帕托契卡提出了他关于人类生存的三种运动的学说。
《否定的柏拉图主义》
《否定的柏拉图主义》虽然在1990年才出版,但实际上写成于1950年代初期。在这里,帕托契卡尝试颠覆传统形而上学,不再把观念视为固定的、无时间的、永恒不变的东西。相反,他试图提出一种“否定的柏拉图主义”,把观念视为超越论的东西,并不具有正面的内容,而只具有 "negative plus",超出任何给定的内容。据此,帕托契卡批评任何正面的形而上学,后者试图把认识真理视为把握观念本身,从而衍生出操控世界并制造意识形态的结果。帕托契卡认为,人并不拥有真理,而是谦卑地、恒久地追寻着真理,服务于更高的原则。
著作
帕托契卡在世的时候,只有很少著作能够出版流通。在他死后,其遗稿被人复制并带往维也纳,以免落入捷克当局的手中。于是,帕托契卡著作的编纂出版工作同时以德语和捷克语进行。
以捷克语著作的著作
- 《自然世界作为哲学问题》(Přirozený svět jako filosofický problém),1936,1970,1992
- 《捷克作为欧洲之一员》(Česká vzdělanost v Evropě),1940
- 《诗人马哈的象征之地》(Symbol země u K. H. Máchy),1944
- 《亚里士多德,其思想的先行者及后继者》(Aristoteles, jeho předchůdci a dědicové),1964
- 《今天的意义》(O smysl dneška),1969
- 《历史哲学的异端式论考》(Kacířské eseje o filosofii dějin),1975(自资出版),1990,2007
- 《否定的柏拉图主义》(Negativní platonismus),1990
- 《马萨里克三论》(Tři studie o Masarykovi),1991
- 《柏拉图:古代哲学讲演》(Platón. Přednášky z antické filosofie),1992
- 《苏格拉底》(Sókratés),1991
- 《欧洲与后欧洲时代》(Evropa a doba poevropská),1992
- 《何谓捷克人?》(Co jsou Češi?),1992
- 《现象学哲学引论(Úvod do fenomenologické filosofie),1993, 2003
- 《身体、社群、语言、世界(1968-1968年讲座)》(Tělo, společenství, jazyk, svět),1995
- 《艺术与时间》(Umění a čas),共两卷,2004
- 《永恒性与历史性》(Věčnost a dějinnost),2007
- 《夸美纽斯研究》(Komeniologické studie),共三卷,1997(I),1998(II),2003(III)
- 《灵魂的关注》(Péče o duši),共三卷,1996(I),1999(II),2002(III)
- 《捷克人》(Češi),共两卷,2006(I),2007(II)
以德语出版的著作
- Ausgewählte Schriften I-V, 1987–92(《帕托什卡选集》,四卷)
- Eugen Fink und Jan Patočka, Briefe und Dokumente, 1933-1977, 1999(《(芬克与帕托什卡的通信》)
- Jan Patocka. Texte, Dokumente, Bibliographie, 1999(《帕托什卡:文本、文献、参考书目》)
- Vom Erscheinen als solchem Texte aus dem Nachlaß, 2000(《论显现本身:帕托什卡遗稿》)
- Andere Wege in die Moderne Studien zur europäischen Ideengeschichte von der Renaissance bis zur Romantik, 2006(《从文艺复兴到浪漫派的欧洲思想史的另一现代研究途径》)
帕托契卡著作的法语翻译
法语方面,已有12部著作及文集翻译出版,译者主要是Erika Abrams。由于捷克语不易掌握,因此帕托契卡著作的法语翻译也是学人研究其思想的重要参考。
- Le monde naturel comme un problème philosophique. Tranduit par Jaromír Danek and Henri Declève. The Hague: Martinus Nijhoff, 1976.
- Essais hérétiques sur la philosophie de l'histoire. Traduit par Erika Abrams. Lagrasse: éditions Verdier, 1981.
- Plato et l'Europe. Traduit par Erika Abrams. Lagrasse: éditions Verdier, 1983.
- La crise du sens, tome 1, Comte, Masaryk, Husserl. Traduit par Erika Abrams. Brussels: éditions Ousia, 1985.
- La crise du sens, tome 2, Comte, Masaryk et l'action. Traduit par Erika Abrams. Brussels: éditions Ousia, 1986.
- Le monde naturel et le mouvement de l'existence humaine. Édité et traduit par Erika Abrams. Dordrecht: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1988.
- Qu'est-ce que la phénomenologie. Édité et traduit par Erika Abrams. Grenoble: J Millon, 1988.
- L'écrivain, son "objet". Édité et traduit par Erika Abrams. Paris: P.O.L. 1990.
- Liberté et sacrifice. Ecrits politiques. Édité et traduit par Erika Abrams. Grenoble: J. Millon, 1990.
- L'idée de l'Europe en Bohême. Traduit par Erika Abrams. Grenoble: J. Millon, 1991.
- L'art et le temps. Édité et traduit par Erika Abrams. Paris: P.O.L., 1992.
- Papiers phénoménologiques. Édité et traduit par Erika Abrams. Paris: Millon, 1995.
- L’Europe après l’Europe, traduction par Erika Abrams, Lagrasse, éditions Verdier, 2007.
参考文献
引用
- ^ 亚牠. 絮談《七七憲章》,也談香港抗爭. 微批. [2020-08-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04).
来源
- Jan Patocka and the European Heritage, Studia Phaenomenologica, vol. VII/2007.
- Jan Patocka: philosophie, phénoménologie, politique. Paris: Millon, 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