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南车
指南车,又称司南车,是一种用差速器来辨认方向的仪器,传说中指南车乃是由轩辕黄帝[1]或周公[2]发明。史书又记载了三国时魏国马钧制作司南车[3]。车上有一小人,其手指的方向即为北方。
最早在《西京杂记》记载有:“司南车,驾四,中道”。青龙三年(235年)曹魏人马钧创造指南车,而此指南车是采用齿轮的原理制作,并没有使用磁极,与司南、罗盘完全不同。东晋安帝义熙十三年(417年),刘裕北伐进兵长安,后秦姚兴使令狐生制造指南车。[4]北魏的郭善明也曾研发过,未成,扶风人马岳又造,垂成,善明鸩杀之。南朝的祖冲之又发明一次,“昇明中,太祖辅政,使冲之追修古法。冲之改造铜机,圆转不穷,而司方如一,马钧以来未有也。”当时北方人索驭𬴊也号称能造指南车,但“颇有差僻,乃毁焚之”。[5]《宋史·舆服志》对指南车的机械结构,作了比较具体的记述[6],此车仅用为帝王出行的仪仗。金朝的燕肃于天圣五年(1027年)造指南车,车上立一木人,伸臂指南,能自动离合,“……至国朝,不闻得其制”,大观元年(1107年)吴德仁改良了燕肃指南车,但之后又失传了。
1924年英国学者穆尔(Moule)发表了研究指南车的论文并根据《宋史》文献记载给出了具体的复原方案,接着又有很多国内外学者研究。1937年王振铎曾发表《指南车记里鼓车之考证及模制》,他改良穆尔的设计,并成功的制作出指南车模型。1971年王振铎根据史书记载,复制马钧的“黄帝指南车”成功。
指南车发明人 | |||
---|---|---|---|
年代 | 朝代·发明人 | 成果 | |
?年 | 传说时代·黄帝 | 无法证实 | |
?年 | 西周·周公 | 无法证实 | |
?年 | 汉·张衡 | 成功 | |
235年 | 曹魏·马钧 | 成功 | |
333年 | 后赵·魏猛、解飞 | 成功 | |
417年 | 后秦·令狐生 | 成功 | |
?年 | 后魏·郭善明 | ||
424年 | 后魏·马岳 | ||
477年 | 刘宋·祖冲之[7] | 成功 | |
1107年 | 刘宋·索驭𬴊 | 成功 | |
616年 | 唐·杨务廉 | ||
808年 | 唐·金公立 | 成功 | |
1027年 | 宋·燕肃[8] | 成功 | |
1107年 | 宋·吴德仁[8] | 成功 |
指南车的原理
指南车使用了差动齿轮装置,或者称加法机构、差速器。其原理是当车辆直线行驶时左右两车轮转动角速度相等。差动机构没有输出。车辆转弯时两侧车轮角速度不相等,这时差动机构输出这个差值,驱动指示机构。
相关
注释
- ^ 见《古今注》,卷上舆服第一原文:“大驾指南车,起黄帝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蚩尤作大雾,兵士皆迷,于是作指南车,以示四方,遂擒蚩尤,而即帝位。故后常建焉。旧说周公所作也。周公治致太平,越裳氏重译来贡白雉一,黑雉二,象牙一,使者迷其归路,周公锡以文锦二匹,軿车五乘,皆为司南之制,使越裳氏载之以南。缘扶南林邑海际,期年而至其国。使大夫宴将送至国而还,亦乘司南而背其所指,亦期年而还至。始制车辖轊皆以铁,还至,铁亦销尽,以属巾车氏收而载之,常为先导,示服远人而正四。方车法具在《尚方故事》。汉末丧乱,其法中绝,马先生绍而作焉。今指南车,马先生之遗法也。”《太平御览》卷十五引《志林》:“黄帝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蚩尤作大雾弥三日,军人皆惑。黄帝乃令风后法斗机,作指南车,以别四方,遂擒蚩尤。”
- ^ 《尚书大传·归禾》:“交趾之南,有越裳国。周公居慑六年,制礼作乐,天下和平,越裳以三象重九译而献白雉曰:道路悠远,山川阻深恐使之不通,故九译而朝。”《古今注》:“周公致太平,越裳氏重译来献,使者迷其归路,周公赐軿车五乘,皆为司南(车)之制。” 《太平御览》卷七七五引《鬼谷子》:“肃慎氏献白雉于文王。还,恐迷路问,周公因作指南车以送之。”
- ^ 《三国志·魏书》卷二十九
- ^ 《宋书》卷十八《礼志五》:“明帝青龙中,令博士马钧更造之而车成。晋乱复亡。石虎使解飞,姚兴使令狐生又造焉。安帝义熙十三年,宋武帝平长安,始得此车。其制如鼓车,设木人于车上,举手指南。车虽回转,所指不移。”
- ^ 《南齐书·祖冲之传》
- ^ 见《宋史》志第102舆服一,原文:“……指南车,一曰司南车。赤质,两箱画青龙、白虎,四面画花鸟,重台,勾阑,镂拱,四角垂香囊。上有仙人,车虽转而手常南指。一辕。凤首,驾四马。驾士旧十八人,太宗雍熙四年,增为三十人。……用独辕车,车箱外笼上有重构,立木仙人于上,引臂南指。用大小轮九,合齿一百二十。足轮二,高六尺,围一丈八尺。附足立子轮二,径二尺四寸,围七尺二寸,出齿各二十四,齿间相去三寸。辕端横木下立小轮二,其径三寸,铁轴贯之。左小平轮一,其径一尺二寸,出齿十二;右小平轮一,其径一尺二寸,出齿十二。中心大平轮一,其径四尺八寸,围一丈四尺四寸,出齿四十八,齿间相去三寸。中立贯心轴一,高八尺,径三寸。上刻木为仙人,其车行,木人指南。若折而东,推辕右旋,附右足子轮顺转十二齿,击右小平轮一匝,触中心大平轮左旋四分之一,转十二齿,车东行,木人交而南指。若折而西,推辕左旋,附左足子轮随轮顺转十二齿,击左小平轮一匝,触中心大平轮右转四分之一,转十二齿,车正西行,木人交而南指。若欲北行,或东,或西,转亦如之。诏以其法下有司制之。大观元年,内侍省吴德仁又献指南车、记里鼓车之制,二车成,其年宗祀大礼始用之。其指南车身一丈一尺一寸五分,阔九尺五寸,深一丈九寸,车轮直径五尺七寸,车辕一丈五寸。车箱上下为两层,中设屏风,上安仙人一执仗,左右龟鹤各一,童子四各执缨立四角,上设关戾。卧轮一十三,各径一尺八寸五分,围五尺五寸五分,出齿三十二,齿间相去一寸八分。中心轮轴随屏风贯下,下有轮一十三,中至大平轮。其轮径三尺八寸,围一丈一尺四寸,出齿一百,齿间相去一寸二分五厘,通上左右起落。二小平轮,各有铁坠子一,皆径一尺一寸,围三尺三寸,出齿一十七,齿间相去一寸九分。又左右附轮各一,径一尺五寸五分,围四尺六寸五分,出齿二十四,齿间相去二寸一分。左右叠轮各二,下轮各径二尺一寸,围六尺三寸,出齿三十二,齿间相去二寸一分;上轮各径一尺二寸,围三尺六寸,出齿三十二,齿间相去一寸一分。左右车脚上各立轮一,径二尺二寸,围六尺六寸,出齿三十二,齿间相去二寸二分五厘。左右后辕各小轮一,无齿,系竹䉡并索在左右轴上,遇右转使右辕小轮触落右轮,若左转使左辕小轮触落左轮。行则仙童交而指南。车驾赤马二,铜面,插羽,鞶缨,攀胸铃拂,绯绢屉,锦包尾。……”
- ^ 见《宋书》志第八礼五,原文:“……指南车,其始周公所作,以送荒外远使。地域平漫,迷于东西,造立此车,使常知南北。……范阳人祖冲之,有巧思,常谓宜更构造。宋顺帝升明末,齐王为相,命造之焉。车成,使抚军丹阳尹王僧虔、御史中丞刘休试之。其制甚精,百屈千回,未尝移变。……”
- ^ 8.0 8.1 见《宋史》,志第102舆服一,原文:“...指南车,一曰司南车。...仁宗天圣五年,工部郎中燕肃始造指南车,肃上奏曰:黄帝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蚩尤起大雾,军士不知所向,帝遂作指南车。周成王时,越裳氏重译来献,使者惑失道,周公赐軿车以指南。其后,法俱亡。汉张 衡、魏马钧继作之,属世乱离,其器不存。宋武帝平长安,尝为此车,而制不精。祖冲之亦复造之。后魏太武帝使郭善明造,弥年不就,命扶风马岳造,垂成而为善 明鸩死,其法遂绝。唐元和中,典作官金公立以其车及记里鼓上之,宪宗阅于麟德殿,以备法驾,历五代至国朝,不闻得其制者,今创意成之。大观元年,内侍省吴德仁又献指南车、记里鼓车之制,二车成,其年宗祀大礼始用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