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里兰卡华人

斯里兰卡华人,是指在斯里兰卡出生或生活的全部或部分华人血统的斯里兰卡人。他们可追溯到17世纪,18世纪和19世纪迁徙到斯里兰卡的华人是中国南部沿海地区的客家人广府人和来自湖北山东的其他汉族移民。他们的人口很少,估计约为3500人。

斯里兰卡华人
Sri Lankan Chinese
ශ්රී ලාංකික චීන
இலங்கை சீனர்கள்
总人口
~3,500
(占斯里兰卡人口0.2%) (2001)[1]
分布地区
主要分布: 可伦坡
少数分布: 内贡博康提库鲁内格勒马图格默英语Matugama加勒亭可马里[2]
语言
僧伽罗语淡米尔语英语
各种汉语客家话广东话华语等)
宗教信仰
上座部佛教[3]
相关族群
海外华人印度华人

斯里兰卡人,主要是僧伽罗族妇女与华人男子之间的通婚非常普遍,他们采用了文化,语言并融入斯里兰卡更广泛的社会。大约80%的斯里兰卡华人居住在首都科伦坡,主要从事牙科,纺织品贸易零售,酒店和餐饮业。过去,由于政治动荡,一些年轻一代斯里兰卡华人离开了国家。此外,相当数量的斯里兰卡华人有时也迁移到其他国家,如英国,美国和澳大利亚。

移民历史

早期访客和移民

斯里兰卡最早的来自中国的游客是来自山西的五世纪佛教朝圣者法显,他由山西出发经过尼泊尔印度然后来到阿巴瓦吉尼寺,他在那里由410年住到414年。在明朝永乐皇帝统治时期,郑和参拜过斯里兰卡,参加明-锡兰山国战争。当锡兰在17和18世纪受荷兰统治时,荷兰东印度公司当局在巴达维亚(现在的印尼雅加达)偶尔会将失业者或非法中国居民驱逐到锡兰(以及其他荷兰殖民地,如好望角班达群岛),以提供人力并限制巴达维亚境内外国人口的增长。1740年7月,制定了一项计划,将大量的中国人从巴达维亚驱逐出去,从事锡兰的肉桂收割工作。有传言说,被驱逐者根本没有被带到锡兰,但一旦他们远离爪哇海岸线,就会被抛到海中,引发华人社区的骚动。由此产生的中国和荷兰之间的冲突最终导致了1740年的红溪惨案

在英国吞并锡兰之后,新当局带来了更多的华人到该岛。从1798年到1805年,锡兰殖民地州长弗雷德里克·诺斯安排进口各种民族的移民工人和士兵,包括马来人,马拉利亚人和非洲人;在北方的指导下,47名马来亚华人槟城招募来到锡兰的加勒亭可马里进行农业工作。在他的直接继任人托马斯·梅特兰的带领下,另有100名中国工人从槟城带来工作,在内贡博附近的汉密尔顿运河工作。当地人有时把这些工人误认为是马来人,因为他们是从英国马来亚招募来的。英国探险家塞缪尔·怀特·贝克在1840年代末和1850年代初期在锡兰的记录中提到了一些在亭可马里附近海岸工作的中国人,他们收获海参和鱼翅,出口到祖国用于中餐。1911年的人口普查发现一些留在锡兰的华人发言人。

近期移民潮

20世纪20年代后期,湖北籍独立移民开始抵达。20世纪40年代,山东的移民来了。他们海上出发通过新加坡缅甸,或几乎全部通过印度陆上过境。许多人在霍尔斯多夫定居;从那里,他们传播到其他城镇,女包括马拉达那,瓦拉瓦特和尼贡布。许多人并没有真正打算在岛上定居,而只是为了赚钱后回国。然而,随着第二次中日战争的爆发和激化,随着中国共产党在国共内战的胜利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这些移民最终留在锡兰的日子远比他们想要的还要长,并且开始把它当作家。这个社区曾经数以千计;然而,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其成员开始向海外迁移到欧洲和北美。1963年中华民国侨务委员会的统计显示,仅有450名登记的海外华人留在岛上。

然而,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和二十一世纪初,随着移民条例的宽松,新一轮中国移民冒着内战的暴力来到斯里兰卡试图在小企业领域碰碰运气。这些新移民建立了各种社区组织,其中包括一支足球队。没有知道有没有中国人在内战暴力事件中丧生,内战结束后,斯里兰卡也成为富裕的香港人和中国大陆购买度假屋的热门目的地。但真正留在斯里兰卡的早期移民的后裔人数只有约3500人。

文化

语言

斯里兰卡华人多说僧伽罗语淡米尔语英语,在华人社区内部则说各种汉语。

宗教

斯里兰卡华人多和僧伽罗人一样是佛教徒,这是华人男子多和僧伽罗女子结婚的原因。

商业和职业

来自湖北的早期移民经常找到牙科技师或牙科助理的工作,而来自山东的移民则进入了纺织和酒店业。纺织品销售人员可以携带一捆丝绸在整个城市和郊区步行或自行车销售。被称为“中国牙科机械师”的牙科诊所,是直到政府在晚些时候开始建立牙科诊所前,许多城镇牙科医疗服务的唯一提供者。

大多数城镇还有中国人拥有的杂货店。斯里兰卡也有许多中餐馆,但他们并不一定有中国的业主或员工。然而,最近的中国移民也参与了餐饮业,并开设了其他类型的业务,如传统的中国医药商店,以及不太有名的按摩店。与此同时,由于超市和商场的兴起以及斯里兰卡零售和医疗部门的其他现代化,早期移民的后代已经从其家庭的传统业务转移到海虾养殖和会计等多种领域。

公民权

早期中国移民的许多后裔是无国籍的。 2008年1月,在佩拉德尼亚大学动物学院毕业生Chwing-Chi Chang领导的游说之后,斯里兰卡总理兼内政部长拉特纳西里·维克勒马纳亚克向斯里兰卡议会提交了一项法案草案,将斯里兰卡公民身份授予无国籍华人,新的法律,即“华人归国公民法”,适用于自1948年11月15日以来一直是斯里兰卡永久居民的“属于中国种族”的人,或者是这类人的后代他们自己居住在斯里兰卡。它赋予他们通过登记(不是通过血统)申请斯里兰卡公民身份的权利。[25]在接下来的两年中,共有80人获得斯里兰卡公民身份。该法案的条款将于2013年到期。

教育

斯里兰卡政府长期以来一直为中国留学生提供斯里兰卡留学奖学金。 最初这些奖学金是通过斯中友好协会处理的。 文革后恢复学术交流时,直接在政府层面处理。 最近一批中国学生是在马欣达拉贾帕克萨总统2007年访华期间进行讨论后才来的。政府为来自北京外国语大学的16名僧伽罗语言专业学生提供奖学金; 他们于2008年9月到达,并在该国待了六个月。中国政府还派遣了中文教授在斯里兰卡的各个大学任教,其中包括斯里兰卡佛教和帕里大学。2007年5月,该国首个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孔子学院在凯拉尼亚大学开幕。

社区关系

在斯里兰卡独立后的早期,华人社区小而无力,被视为外国人无关紧要,斯里兰卡人大多无视这一点。年龄较大的儿童对华人推销员侮辱戏谑,而父母则会声称如果他们行事不当,推销员会绑架他们,从而吓倒他们的小孩。华人儿童有时还会忍受来自当地同学的种族嘲讽。然而,总体而言,斯里兰卡人除了在1962年中印战争时期以外,并没有主动对中国少数民族产生敌意。后来,中国工人的涌入引起了各界的关注。使用中国工人而非当地工人引起了反对派政治家和地区居民的批评,甚至引发了暴力威胁。一些斯里兰卡媒体的报导指责中国在斯里兰卡使用了囚犯劳工。据报导,中国工人的涌入也导致了印度与斯里兰卡的关系紧张,斯里兰卡方面向印度保证,工人不会永久定居在该国,而是在他们完成工作后离开。

斯里兰卡华人协会成立于1993年,旨在团结斯里兰卡华人社区。

参考

  1. ^ Jayasuriya, S. de Silva. The Portuguese Cultural Imprint on Sri Lanka. Lusotopie 2000. 2000: 255. 
  2. ^ Coming to Ceylon, their new home. [2018-05-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8-09). 
  3. ^ කෘත්‍රිම දත් බැඳීම අපට හුරු කළ ශ්‍රී ලාංකික චීන ජනතාව. [2018-05-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09).  参数|title=值左起第5位存在零宽连字 (帮助)
  1. 陈占杰 (2006-09-11), "危险到处都有 斯里兰卡战乱华侨华人难逃一劫", Xinhua News, retrieved 2011-06-15
  2. 杜连成 (May 2006), "在斯里兰卡佛教大学——留学当"和尚"的难忘经历", Chinese World, retrieved 2011-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