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利世界遗产列表
维基媒体列表条目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72年制订的《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世界遗产是指对全人类有重要文化或自然价值的遗产项目[1]。常见文化遗产包括古迹(如建筑、雕塑、题字)、建筑群、遗址(如考古遗址);自然遗产通常是具备特殊物质和生物价值的自然地貌、地质和自然地理结构(如濒危动植物栖息地),或在科学、保育、自然美角度极具价值[2][3]。智利于1980年2月20日批准公约,该国自然和文化遗迹因此有资格列入《世界遗产名录》[4]。1995年12月,在德国柏林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第19届会议上,智利首批共一项遗产入选《世界遗产名录》,为拉帕努伊国家公园[5]。
截至2024年,智利共有7项世界遗产入选,全属文化遗产[4]。其中,印加路网属跨国遗产,与阿根廷、玻利维亚、哥伦比亚、厄瓜多尔、秘鲁共有[6]。最新入选的是“阿里卡和帕里纳科塔地区的新克罗文化聚落及木乃伊制作”,于2021年获批[4]。该国亦有17项遗产入选预备名单[4]。亨伯斯通和圣劳拉硝石采石场在2005年入选世界遗产时,因其建筑物结构脆弱、长期缺乏政府监督和维护、以及受到诸如强风和地震等自然灾害影响,而同时获列入《濒危世界遗产名录》,后于2019年复原[7][8]。
世界遗产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根据十项标准收录世界遗产,入选项目必须符合至少一项标准,其中第一(i)至六(vi)项为文化遗产,第七(vii)至十(x)项为自然遗产,同时符合文化和自然遗产标准的则称为复合遗产,顺序按入选年份排列[9]。
* 跨国遗产
名称 | 图像 | 地点 | 入选年份 | 教科文数据 | 简介 |
---|---|---|---|---|---|
拉帕努伊国家公园 | 瓦尔帕莱索大区 | 1995 | 715;i、iii、v(文化) | 拉帕努伊国家公园位于复活节岛,占地约7,000公顷,包括附近四个小岛。拉帕努伊是岛民对复活节岛的称呼。公元300年时,一批波利尼西亚人在未受外界影响下,在岛上酝酿出独特的文化现象,塑造了独特且富含想像力的纪念性雕刻和建筑传统。从10世纪到16世纪,他们先后建立无数圣坛,以及竖起许多称为“摩艾”的巨石像,其高度从2米至20米不等。除此之外,当地也有一些岩石艺术遗址(例如刻在岩石表面的象形文字和岩画)、洞穴考古遗址,以及一条具有仪式性质的村庄——奥隆戈村(Orongo)。[10] | |
奇洛埃教堂群 | 湖大区 | 2000 | 971bis;ii、iii(文化) | 奇洛埃岛上建有多座教堂,它们是在17世纪由耶稣会修士引入,再在18世纪和19世纪大肆建造,是拉丁美洲特有的基督教木式建筑。在众多教堂之中,有16座更是欧洲耶稣会文化与当地原住民文化相互交融的杰出范例。除了建筑设计,它们所使用的建材、构造系统、奇洛埃木匠的专业知识,以及包含传统颜色和宗教图像的内部装饰,都具有重要意义。它们不但象征了智利群岛文化上的繁荣,也见证景观与环境的充分结合,体现社区的精神价值。[11] | |
瓦尔帕莱索港口城市历史区 | 瓦尔帕莱索大区 | 2003 | 959rev;iii(文化) | 海港城市瓦尔帕莱索位于智利中部太平洋沿岸,是19世纪拉丁美洲殖民都市建筑发展的非凡之作。历史区主要位于沿海平原,有部分位于周围陡峭的山丘上,是这座城市的起源之地。城市的地理和地形环境独特,由海湾、狭窄的沿海平原以及多个峡谷组成,共同创造了宛如圆形露天剧场的布局。城市山腰上满布该国的乡土式城市建筑,配以各式各样的教堂尖塔,与平原上的几何结构式建筑形成鲜明对比。严苛的地理条件促使城市组合别具创意,强调每个建筑物的特殊性,也因如此使其有别于其他拉丁美洲城市。城市还完整保存了早年工业时期的公共建设,例如山坡上大量的升降装置。[12] | |
亨伯斯通和圣劳拉硝石采石场 | 塔拉帕卡大区 | 2005 | 1178ter;ii、iii、iv(文化) | 亨伯斯通和圣劳拉硝石采石场遗址由两百多个采矿点组成。自1880年起,成千上万名来自智利、秘鲁、玻利维亚的矿工,定居在偏远沙漠,开采世界上最大的硝石矿,生产化肥硝酸钠,用于改造北美洲和南美洲以及欧洲的农田,并为智利创造巨额财富。60多年间,工人们在恶劣的环境下生活和工作,期间形成了独特的社区文化,体现在他们自己丰富的语言、创造力及团结精神上。他们争取社会公正的先锋精神,以及硝石工人工会开创性的社会议程,为整个社会带来深远的影响。在2005年至2019年间,这项遗产因其建筑物结构脆弱、长期缺乏政府监督和维护、以及受到诸如强风和地震等自然灾害影响,而被列入《濒危世界遗产名录》。[7][8] | |
塞维尔铜矿城 | 奥伊金斯将军解放者大区 | 2006 | 1214;ii(文化) | 塞维尔铜矿城建于20世纪早期,处于安第斯山脉海拔2,000米以上的极端气候环境中,位于全球最大的地下铜矿“埃尔特尼恩特”之上。塞维尔由布雷登铜业公司兴建,是智利首个铜公司城镇,也是全球公司市镇现象的一个突出例子。城镇里的房屋由美国设计,大多数按照美国19世纪的风格建造,但其他建筑(例如工艺学校)则是现代主义灵感的产物。它是20世纪唯一一座为全年度使用且在山区建造的大规模工业采矿居住区,并为大规模采矿技术在全球传播作出贡献。[13] | |
印加路网* | 多处地点[注 2] | 2014 | 1459;ii、iii、iv、vi(文化) | 印加路网是印加帝国大规模的交通、贸易、防御道路系统,覆盖超过30,000公里。此道路网由安第斯印第安人在前西班牙时期逐渐建立,经过数个世纪的扩张,在15世纪达到最大规模,遍及安第斯山脉全长全宽。道路网的规模和品质堪称非比寻常,能够把海拔6,600多米的山峰与海岸连接起来,配合灵活的道路建设技术,解决途中由热带雨林、肥沃山谷及沙漠等地形环境所带来的无数挑战。这项遗产包括273个遗址,绵延超过6,000公里,旨在突出该道路网的社会、政治、建筑、工程成就,其贸易、住宿、储存等相关基础设施,以及具宗教意义的场所。[6] | |
阿里卡和帕里纳科塔地区的新克罗文化聚落及木乃伊制作 | 阿塔卡马大区、安托法加斯塔大区、阿里卡和帕里纳科塔大区 | 2021 | 1634;iii、v(文化) | 这项遗产由三个区域组成:位于阿里卡市区的阿里卡山北坡、哥伦布10遗址,以及城南100公里处农村中的卡马罗内斯河入海口。它们共同见证了约公元前5450年至前890年的海洋狩猎采集文化——新克罗文化,部落成员就定居在现今智利北端干旱且环境恶劣的阿塔卡马沙漠北海岸。新克罗人利用附近丰富的海洋资源,发展出简单而高效的海洋采集技术,适应了当地的极端环境条件。此外,新克罗人会利用社会中各阶层成员的遗体,来制作人工的木乃伊。这些木乃伊有着物质、雕刻和美学上的特色,反映了逝者在新克罗社会中的重要地位。这些手工艺品、木乃伊、墓地等文化遗迹,见证了新克罗文化中复杂精神思想。[15] |
预备名单
除了已入选项目外,接受《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的成员国还可以把遗产项目列入预备名单,任何遗产在提名《世界遗产名录》前都必须入选预备名单[16]。截至2024年,智利的预备名单共有17项遗产[4]。
名称 | 图像 | 地点 | 列入年份 | 编号和对应标准 | 简介 |
---|---|---|---|---|---|
胡安费尔南德斯群岛国家公园 | 瓦尔帕莱索大区 | 1994 | 84;x(自然) | 胡安费尔南德斯群岛国家公园占地93平方公里,涵盖数座海岛。由于这些岛屿远离大陆,长期的隔离不仅在物种层面上,也在更高的分类层面上产生了特有性。它们有着比例的特有动植物物种,部分与热带美洲有关,部分与南极有关,有些更与亚洲和澳洲有关。这些因素对于研究相关目类的演化是非常重要。[17] | |
百内和贝尔纳多奥伊金斯国家公园 | 麦哲伦-智利南极大区 | 1994 | 85;x(自然) | 百内国家公园和贝尔纳多奥伊金斯国家公园,连同阿根廷的冰川国家公园,覆盖了巴塔哥尼亚南部冰原大片区域。这项遗产占地37.073平方公里,除了包括安第斯山脉主要山脉南北方向长约350公里的冰原外,还包括一些外围山脉(如百内山脉),以及峡湾和岛屿,藉以展现出冰川作用和冰缘地区生态系统演替的不同范例和阶段。[18] | |
阿尔蒂普拉诺教堂群 | 塔拉帕卡大区 | 1998 | 1187;ii、iii、v(文化) | 在殖民时期,塔拉帕卡地区经历了相当复杂的文化进程,形成种族和文化“熔炉”。自16世纪末,传教士陆续抵达当地,并兴建多座教堂。这些教堂外型相似,均以石头、土坯以及当地特有的木材为材,但又因地理、生产力、社会特征而有些许差异。它们是个相当具代表性的自发建筑群体,源于民间而非专业人士之手,几个世纪以来一直保持着其延续性。[19] | |
巴克达诺大街 | 塔拉帕卡大区 | 1998 | 1189;ii、v(文化) | 伊基克是座港口城市,其发展与硝酸钠工业息息相关。虽然它距离大城市中心很远,但它与其他国外重要港口有着密切联系,也有无数外国人定居,导致本地文化和海外文化在此处激烈交流,并产生能够适应当地气候条件的奇特建筑,而巴克达诺大街便是一个杰出范例。这些建筑均选用花旗松作建材,采用简单的框架结构,建筑风格则源自“美国”风格。[20] | |
圣佩德罗德阿塔卡马 | 安托法加斯塔大区 | 1998 | 1191;ii、iii、v(文化) | 早于公元前10,000年,阿塔卡马人已经抵达阿塔卡马地区,在当地狩猎并过着游牧生活。渐渐地,他们开始彻底定居,并种植食物、驯化动物、采矿、制作纺织品和陶瓷。他们发展出甚具特色的阿塔卡马文化,在7世纪时达到古典阶段。在被西班牙人击败后,他们又将基督教信仰转化为自己的价值观,从而产生了延续至今的安第斯天主教。当地存有大量文物和原住民遗址。[21] | |
艾基纳和托孔塞 | 安托法加斯塔大区 | 1998 | 1192;ii、iii、iv、v、vi(文化) | 艾基纳和托孔塞是传统安第斯定居点。艾基纳建于萨拉多河河谷西北坡的干燥溪谷之中,矗立在40至50米高的岩壁上。每逢在纪念其守护神的庆祝活动中,当地便会成为“神圣城镇”,吸引定居在该地区和邻国大部分社区的住民前来。托孔塞位于托孔塞河南坡高地,毗邻玻利维亚边境。它是重要考古遗址的一部分,见证了安第斯人民文化的存在和延续。[22] | |
埃尔普洛莫山高空圣地 | 圣地亚哥首都大区 | 1998 | 1194;ii、iii、vi(文化) | 大约500年前,印加人便把位于印加帝国最南端的埃尔普洛莫山,当作仪式场所。高空圣地源于印加人的山脉崇拜,同时它也供印加人举行国家崇拜最重要的仪式,以纪念其太阳神——因蒂。自19世纪末,人们便知道通往山顶的登山路上存在着建筑物,一些登山者和骡夫更在山上发现印加人存在的痕迹。最终在1954年,人们在山顶发现一具因冰冻而保存完好的儿童木乃伊。其身穿华服,生前曾经服用酒精饮料和毒品,印加人在举行祭祀仪式后把其活埋。[23] | |
拉莫内达宫 | 圣地亚哥首都大区 | 1998 | 1195;ii、iii、iv、v(文化) | 拉莫内达宫现为智利的总统府,前身为造币厂。在18世纪,当时的西班牙总督提议建造造币厂,并委任意大利建筑师华金·托埃斯卡负责。建筑物采用新古典主义和多立克柱式风格,于1805年竣工。1846年,智利总统曼努埃尔·布尔内斯把它改成总统府和政府所在地。虽然历经环境改造和大规模修复,但这座宫殿至今仍保持着建筑师所留下的风格、力量、和谐。[24] | |
圣方济各堂和修道院 | 圣地亚哥首都大区 | 1998 | 1196;ii、iv(文化) | 圣方济各堂和修道院初建于16世纪中期,以安置圣母像。1583年,修道院遭地震摧毁。其后,当地人在方济各会修士的指导下重建修道院,并17世纪初启用。修道院经历了多次强烈地震,教堂顶部两度倒塌。经历多次翻修和扩建后,现时的修道院是由建筑师费尔明·比瓦塞塔于19世纪设计,其塔楼采用维多利亚建筑风格,其他建筑则维持殖民时期的外貌。圣方济各堂和修道院是智利最古老的殖民时期建筑,汇集了当地人、混血儿、欧洲人的工作成果和创造力。[25] | |
圣荷西卡门庄园建筑群 | 奥伊金斯将军解放者大区 | 1998 | 1198;ii、iii、v(文化) | 庄园建于17世纪初,这类大型乡村庄园自给自足,渐渐成为地区人口中心,而它所应用的灌溉和种植技术,更使科尔查瓜地区繁荣发展。18世纪中叶,庄园落入埃切尼克家族手中。随后的几代家族成员扩大庄园面积,又建造不少新建筑。整个建筑群大致可分为住宅区,生活区,教堂,以及仓储和农业用建筑。它们忠实地反映智利农业以庄园为基础的传统生活方式,也是该国早期农村农业的典范。[26] | |
马列科高架桥 | 阿劳卡尼亚大区 | 1998 | 1199;i、iv(文化) | 马列科高架桥于1890年落成,横跨马列科河,是当时世界上最高的铁路桥,也是智利大型金属工程之一。1886年至1888年间,中标公司在欧洲的工厂建造钢铁框架,再经海路和陆路运往目的地,在现场组装。高架桥长347.5米,承重依赖两端桥台和四个桥墩。它是智利扩展铁路网络计划下的产物,总统何塞·曼努埃尔·巴尔马塞达认为计划对于国家经济未来至关重要。[27] | |
特木科火车站机务段 | 阿劳卡尼亚大区 | 1998 | 1200;iv(文化) | 19世纪末铁路连接特木科后,该处便成为重要的铁路中心。长途列车会在此地更换铁路机车,邻近城镇支线的机车也会存放于此。特木科还肩负着维修站的工作,负责复杂的机车维修和保养。在1930年代,当地增建新仓库,以解决储存空间不足的问题。起初当地只负责维修蒸汽机车,后来扩展至柴油机车。站点在1983年后没落,其后停止运作。1989年,这座设施入选国家历史古迹。2004年,该处改建为巴勃罗聂鲁达国家铁路博物馆。[28][29] | |
瓦尔迪维亚防御建筑群 | 阿劳卡尼亚大区 | 1998 | 1202;i、iii、iv(文化) | 16世纪末,随着麦哲伦海峡和合恩角周围的海上交通日渐增多,法国、英国、荷兰船只频繁过境,海盗又时常侵扰智利和秘鲁海岸,迫使西班牙在该地区投资建造坚固的防御工事。相关工程于1645年展开,西班牙人在瓦尔迪维亚河河口科拉尔湾周边建造四个要塞,一旦受到攻击,它们便能以交叉火力联合作战。到了18世纪下半叶,西班牙人对要塞群实行全面修复和改善计划,又增设大量哨站、堡垒、炮台。这种复合体在殖民时期发挥彻底有效的威慑作用。[30] | |
巴塔哥尼亚的岩画艺术 | 多处地方 | 1998 | 1203;i、ii、iii(文化) | 巴塔哥尼亚是南美洲最古老的艺术风格,其基本特征在几千年以来来都没有改变。这些岩石画分布在多个地方,并保存完好。这种艺术原本出现于巴塔哥尼亚中部地区,后来扩散至巴塔哥尼亚东部,以及智利—阿根廷边境线以西。这类作品最具代表性的主题是手印,即是把手放在岩石上,再在手的周围喷上不同颜色的油漆。不过也有部分岩画描绘原驼和鶆䴈等动物。这项遗产包含一些位于伊瓦涅斯河沿岸、麦哲伦海峡沿岸、以及卡雷拉将军湖周围的洞穴。[31] | |
费利和帕利艾克洞穴 | 麦哲伦-智利南极大区 | 1998 | 1204;iii、iv(文化) | 大约11,000年前,首批古印第安人从北方,经陆路来到气候条件温和的巴塔哥尼亚南部定居。1930年代,科研人员在菲尔洞穴和帕利艾克洞穴,发现三具遭火化的人类骸骨,多种类型的工具,以及一些遭到狩猎的大型哺乳动物遗骸,包括已绝灭物种。纵使这些洞穴靠近海洋,但这些印第安人未有收获海洋资源的习惯。地层数据显示,他们倾向以弓箭和套索打猎。[32] | |
蒙特贝尔德考古遗址 | 湖大区 | 2004 | 1873;iii、iv(文化) | 蒙特贝尔德考古遗址位于智利南部的亚南极常绿针叶林地区,经放射性碳定年法测定,该处已有14,800年历史。考古学家在当地发现不少人类定居的痕迹,包括房屋残骸、木制装置残骸、素食残骸(如野马铃薯)、以及动物骨头。出土文物显示,当时定居于此地的人们会利用工具捕猎乳齿象和骆驼,又会采集植物食用或供药用。他们也透过开发不同的生态区,来确保全年都能采集可供食用的植物,从而长居当地,而非过着游居生活。[33] | |
洛塔矿业综合体 | 比奥比奥大区 | 2021 | 6498;ii、iv(文化) | 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中叶,智利比奥比奥大区阿劳科湾沿岸涌现了不少定居点,其目的是为了开采海底煤矿。洛塔是这项活动的核心,当时它按照公司城镇模式兴建,逐渐发展成为南美洲能源单一产业的城市中心,并处于该地区工业的前沿。洛塔是尖端工业发展的见证,使海底矿物开采由不可能成为可能;同时它促进了技术、建筑、城市设计等文化和思想的交流融合,将一个农业小镇转变为海底大规模矿产开采的世界标竿。矿场于1997年停止运营,其多个组成部分被政府列为历史古迹。[34] |
参见
注释
参考资料
- ^ The World Heritage Convention. UNESCO World Heritage Centre. [2024-10-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1-20) (英语).
- ^ 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 (PDF). 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 [2024-10-01].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2-11-23) (中文(简体)).
- ^ Convention Concerning the Protection of the World Cultural and Natural Heritage. UNESCO World Heritage Centre. [2024-10-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1-20) (英语).
- ^ 4.0 4.1 4.2 4.3 4.4 Chile. UNESCO World Heritage Centre. [2024-10-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9-26) (英语).
- ^ World Heritage Committee Nineteenth session, Berlin, Germany, 4-9 December 1995 (PDF). UNESCO World Heritage Centre. [2024-10-01].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4-08-10) (英语).
- ^ 6.0 6.1 Qhapaq Ñan, Andean Road System. UNESCO World Heritage Centre. [2024-10-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10-01) (英语).
- ^ 7.0 7.1 Humberstone and Santa Laura Saltpeter Works. UNESCO World Heritage Centre. [2024-10-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9-26) (英语).
- ^ 8.0 8.1 The Humberstone and Santa Laura Saltpeter Works site (Chile), removed from the List of World Heritage in Danger. UNESCO World Heritage Centre. [2024-10-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9-27) (英语).
- ^ The Criteria for Selection. UNESCO World Heritage Centre. [2023-01-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1-20) (英语).
- ^ Rapa Nui National Park. UNESCO World Heritage Centre. [2024-10-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9-27) (英语).
- ^ Churches of Chiloé. UNESCO World Heritage Centre. [2024-10-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9-25) (英语).
- ^ Historic Quarter of the Seaport City of Valparaíso. UNESCO World Heritage Centre. [2024-10-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10-01) (英语).
- ^ Sewell Mining Town. UNESCO World Heritage Centre. [2024-10-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9-25) (英语).
- ^ Qhapaq Ñan, Andean Road System - Multiple Locations. UNESCO World Heritage Centre. [2024-11-03].
- ^ Settlement and Artificial Mummification of the Chinchorro Culture in the Arica and Parinacota Region. UNESCO World Heritage Centre. [2024-10-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9-25) (英语).
- ^ Tentative Lists. UNESCO World Heritage Centre. [2024-10-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1-20) (英语).
- ^ Juan Fernández Archipelago National Park. UNESCO World Heritage Centre. [2024-10-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6-26) (英语).
- ^ Torres del Paine and Bernardo O'Higgins National Parks, Region of Magallanes. UNESCO World Heritage Centre. [2024-10-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10-27) (英语).
- ^ Churches of the Altiplano. UNESCO World Heritage Centre. [2024-10-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10-06) (英语).
- ^ Baquedano Street. UNESCO World Heritage Centre. [2024-10-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6-26) (英语).
- ^ San Pedro de Atacama. UNESCO World Heritage Centre. [2024-10-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6-26) (英语).
- ^ Ayquina and Toconce. UNESCO World Heritage Centre. [2024-10-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6-26) (英语).
- ^ Cerro el Plomo high shrine. UNESCO World Heritage Centre. [2024-10-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6-26) (英语).
- ^ La Moneda Palace. UNESCO World Heritage Centre. [2024-10-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10-26) (英语).
- ^ San Francisco Church and Convent. UNESCO World Heritage Centre. [2024-10-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10-26) (英语).
- ^ Houses of the hacienda San José del Carmen el Huique. UNESCO World Heritage Centre. [2024-10-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10-26) (英语).
- ^ Malleco Viaduct. UNESCO World Heritage Centre. [2024-10-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10-26) (英语).
- ^ Locomotive depot of the Temuco Railroad Station. UNESCO World Heritage Centre. [2024-10-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10-26) (英语).
- ^ At Full Steam: Pablo Neruda National Railway Museum. InterPatagonia. [2024-10-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10-26) (英语).
- ^ The Defensive Complex of Valdivia. UNESCO World Heritage Centre. [2024-10-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10-26) (英语).
- ^ Rupestrian art of the Patagonia. UNESCO World Heritage Centre. [2024-10-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10-26) (英语).
- ^ Fell and Pali Aike Caves. UNESCO World Heritage Centre. [2024-10-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10-26) (英语).
- ^ Monte Verde Archaeological Site. UNESCO World Heritage Centre. [2024-10-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10-27) (英语).
- ^ Lota Mining Complex. UNESCO World Heritage Centre. [2024-10-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10-26) (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