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昌之战
东昌之战是靖难之役中,燕军为夺取东昌(今山东聊城)所引发的战役。
东昌战役 | |||||||||
---|---|---|---|---|---|---|---|---|---|
靖难之役的一部分 | |||||||||
东昌战役时形势 | |||||||||
| |||||||||
参战方 | |||||||||
燕王军 | 明军 | ||||||||
指挥官与领导者 | |||||||||
燕王朱棣 高阳王朱高煦 庆寿寺住持姚广孝(道衍) 都指挥佥事张玉 † 都指挥佥事朱能 |
明惠帝朱允炆(统帅,未参战) 平燕将军、历城侯盛庸(实际总指挥) 右军都督佥事平安 兵部尚书铁铉 | ||||||||
兵力 | |||||||||
不详 | 不详 | ||||||||
伤亡与损失 | |||||||||
万余 | 不明 |
背景
济南之战后,南军因撤换主帅取得主动优势,遂主动发动讨伐战。
建文二年(公元1400年)十月,朱棣闻报南军北上,主动南下迎击,明令征辽东,暗派徐理、陈旭在直沽(今天津市中)修浮桥,以绕过青县、长卢的南军防线部署。
过程
进军和前哨战
十月廿五,领军从通州折南,沿河昼夜兼行,袭擒监仓哨所百余人,南军遂不知燕军动向。十月廿七到沧州,敌军守将徐凯尚在修筑防御中,将士来不及换上战甲即投入战斗。燕军大将张玉(一说朱棣亲自)帅部队肉搏攻下沧州城。斩首万余级,获马九十余匹,生擒都督徐凯、程暹、都指挥俞琪、赵浒、胡原、李英、张杰并指挥以下百余人。 [1][2]。 燕军自长芦渡河经过景州,十一月初四到达德州,并不理会济南城[3]。 时盛庸守卫德州,朱棣招降盛未果,遂南下;盛庸军袭击燕军后军,却因为朱棣亲自殿后,将士都不敢射箭或接战擒敌,即便朱棣所部仅数十骑,燕军擒杀百余人再而全军而退[4]。
十一月,燕军到达临清;朱棣决定扰乱南军的粮道,遣轻骑至大名,焚其粮船。燕军从馆陶渡河(卫运河,京杭运河的一部分;当时黄河夺淮入海),先后到达东阿、东平,威胁南方,迫使盛庸南下[5]。
盛庸将计就计,决定在东昌决战,并在阵中摆了大量火枪和毒弩[6]。
首日作战
十二月廿五,燕军至东昌,盛庸率部出城迎击[7]。朱棣仍然亲自率军冲锋,沿用之前的战术,先冲击其左翼,但因盛庸部署了精锐步兵于彼而不动;然后又冲击其中坚,盛庸开阵将朱棣诱入,然后合围。朱棣被重重包围,燕军张玉、朱能(一说还有朱高煦[8])分别引兵来救,朱能(或朱高煦,下同不表)负责杀入重围援救朱棣,张玉则负责吸引分散敌军,终于朱棣和朱能会合,逃离战场。但大量燕军军士被预先布置的火器剑弩所伤,张玉则战死。平安亦率兵赶来,与盛庸合兵作战。
再战和败退
次日,燕军再战不利,共计损失万余人,遂北还,盛庸等率部追杀,北军死伤甚多[9]。
击退南军的阻截后,建文三年正月十六,燕军部队返回北平[10]。
结果和影响
燕军
东昌之战,朱棣多次濒临险境。但是由于朱允炆的“毋使朕有杀叔父名”旨意,诸位将领怕被朱允炆带上杀叔的帽子,而被处决,又怕抓住朱棣让朱允炆难做,朱允炆之后会刁难自己,南军不敢伤害他,也不敢抓他;朱棣也恃此特权,单骑视察前线或殿后,南军无可奈何[13]。
建文军
东昌之战是靖难以来南军的第一场大捷。惠帝朱允炆十分高兴,建文三年(1401年)正月恢复了齐泰、黄子澄的官职(建文元年十一月两人被罢免,但仍作为智囊留用[14];至是恢复齐的兵部尚书和黄的太常寺卿职务)[15],并以东昌大捷告太庙[16][17]。
局势
盛庸军势大振,燕军经此败,以后再南下,皆由徐沛,不再走山东[18]。
在靖难全局中,盛庸、平安等人通过山东境内的两次胜利消耗了燕军有生力量,有效遏制了燕军南进之步伐,使得山东全境尤其是德州、济南等战略要地得以巩固。使得局势一时平衡,南北二方都无法取得压倒性优势。
注释,参考文献和相关条目
- ^ 《明太宗实录》卷七:丙午,下令征辽东。……壬子,密令徐理、陈旭等朱诣直沽,造浮桥济师。丙辰,移师还通州,循河而南。……戊午,我军过直沽。上语诸将曰:“徐凯等所设备,惟青县、长卢而已,塼垛儿、灶儿坡数程皆无水,皆不备,趋此可径至沧州城不?”是夜二更,启行,昼夜三百里,敌两发哨骑皆不相遇。明旦,至监仓,遇敌哨骑数百,尽擒之。食时,至沧州,敌犹未觉,督军士筑城。我军既至城下,始苍黄分,守城垛众皆股栗,不及擐甲。我军四面急攻之,上麾壮士由城之东北角登,逾时拔其城。而先已遣人断敌归路,遂斩首万余级,获马九十余匹,而生擒都督徐凯、程暹、都指挥俞琪、赵浒、胡原、李英、张杰并指挥以下百余人,余众悉降,咸给牒遣。
- ^ 《明通鉴》卷十二:丙辰,自通州循河而南,渡直沽,昼夜兼行。戊午,师至沧州城下,凯等方四出伐木,昼夜筑城,仓猝收筑具出战。燕师四面攻之,张玉率壮士由城东北隅肉薄而登,庚申,拔之。
- ^ 《明鉴纲目》卷二:棣自长芦渡河,至德州。
- ^ 《明太宗实录》卷七:(十一月)甲子。……上虑德州盛庸之众要之,乃率诸军自长芦度河,循河而南至景州,遂至德州,遣人于城下招盛庸,庸坚壁不出。时我军皆已过,上独率数十骑殿后,庸觇知之,遣骑数百来袭后,上返兵击之,杀百余人,生擒千户苏𤩽,余悉降。
- ^ 《明太宗实录》卷七:壬申,驻军临清。上语诸将曰:“盛庸聚众德州,而仰给御河运粮,若邀其粮,彼乏食,必不得而出,出必虚声蹑我之后,其实欲向南就食。今觇伺其出,还军击之,蔑不破矣。”甲戌,移军馆陶,遣轻骑哨至大名,尽得其粮舟,遂取其粮,焚其舟。我军至馆陶渡河,至冠县,过莘县,遂向东阿、东平,以诱敌众。
- ^ 《明通鉴》卷十二:乙卯,燕师抵东昌,庸背城而阵,列火器毒弩以待。
- ^ 《明太宗实录》卷七:乙卯,我师至东昌,盛庸背城而出。
- ^ 《明史》卷一百一十八:及成祖东昌之败,张玉战死,成祖只身走,适高煦引师至,击退南军。
- ^ 《明通鉴》卷十二:燕王直前薄庸军左翼,不动;复冲中坚,庸开阵纵王入,围之数重。燕将朱能率番骑来救,王乘间突围出。而燕军为火器所伤甚众,大将张玉死于阵。会平安至,与庸合兵。丙辰,又战,复大败之,前后斩馘数万人。燕师遂北奔,庸等趣兵追之,复击杀无算。
- ^ 《明太宗实录》卷七:丁巳,师至馆陶。时盛庸驰报真定,于是敌众四出,以要我归师。……(三年正月)丙子,师至北平。
- ^ 《明通鉴》卷十二:王闻张玉败没,痛哭曰:“胜负常事,不足虑;艰难之际,失此良将,殊可悲恨!”
- ^ 《明太宗实录》卷七:上复曰:“胜负固兵家常事,今胜负亦相当,未至大失,所恨者失张玉耳。艰难之际,丧此良辅,吾至今寝不帖席,食不下咽也。”
- ^ 《明通鉴》卷十二:是役也,燕王濒于危者数矣,诸将徒以奉上诏,莫敢加刃。王亦阴自恃,独以一骑殿后,追者数百人不敢逼。适高煦领指挥华聚等至,击退庸兵,获部将数人而去。
- ^ 《明鉴纲目》卷二:(建文元年十一月)罢兵部尚书齐泰、太常寺卿黄子澄:棣以前所上书不报,再上书,请去泰、子澄。帝为罢二人以谢燕。阴留之京师,仍参密议。
- ^ 《明鉴纲目》卷二:辛巳三年,春正月。复齐泰、黄子澄官。
- ^ 《明通鉴》卷十二:丁丑(正月初七),享太庙,告东昌捷。
- ^ 《明朝那些事儿》第一卷:朱允炆大喜过望,决定去祭祀太庙,想来祭祀内容无非是告诉他的爷爷朱元璋,你的孙子朱允炆战胜了你的儿子朱棣。真不知如朱元璋在天有灵,会作何感想。
- ^ 《明鉴纲目》卷二:庸军势大振。自燕人犯顺,转斗两年,奉锐甚。至是失大将,燕军夺气。其后定计南下,皆由徐沛,不敢复道山东。